摘要:性忠诚对任何人类都是一样,因为繁衍下一代要投入很多资源和精力。生物不太可能将自己掌控的资源用到别人的基因上,因为别的基因具化为生物体后说不定是自己的敌人。所以若没有特别理由,肯定要优化自己基因的生存环境,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
性忠诚对任何人类都是一样,因为繁衍下一代要投入很多资源和精力。生物不太可能将自己掌控的资源用到别人的基因上,因为别的基因具化为生物体后说不定是自己的敌人。所以若没有特别理由,肯定要优化自己基因的生存环境,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
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是从族群角度来说这个问题。之所以要族群,是因为单个个体保有自己基因的能力受限,而族群一起保有则大大增大稳健性。
人类因为能思考,所以高于动物性,个体会有所偏离,但整体平均还是具有生物性,所以各种人群都非常看重性忠诚,因此汉语有“贞洁”,英语有chastity。
chastity的含义是“(性问题上的)忠贞;贞操、贞洁”,不可数名词,如
【例句1】As a monk, he took vows of chastity, poverty, and obedience. (作为一名僧侣,他发誓要保持贞洁、贫穷和服从。 )[剑桥高级学者辞典]
【例句2】He took a vow of chastity and celibacy. (他立下贞洁独身的誓言。) [柯林斯高级学者词典]
汉语“贞”最初的含义为占卜、卜问。在古代,人们通过占卜来探寻未知、预测吉凶,而专门负责执行占卜操作的人,在甲骨文中就被称作贞人。
在古人的观念里,占卜是一项神圣且庄重的活动,担任贞人这一角色的人,必须具备端正的品行,如此才能保证占卜结果的公正与可信。基于此,“贞”字的意义逐渐引申,衍生出言行一致、端正之意,像成语“坚贞不屈”,就生动展现了人在面对艰难困苦甚至生死考验时,坚守正道、不屈不挠的高尚品质。
到了封建社会,“贞”的内涵被进一步赋予时代特征。当时,社会对妇女的道德规范极为严苛,若妇女在丈夫去世后坚守节操、不再改嫁,便会被赞誉为贞女,社会还会为其树立贞节坊,以表彰和宣扬这种所谓的“美德”。这里的“贞”,本质上也是强调妇女品行端正、忠贞不屈。
在现代社会,应该男女平等,对男性也应有“性贞洁”约束,不过因为历史、文化等原因,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
“贞”最早与“鼎”是一个字。“后者是古代的一种炊具,也是一种礼器。甲骨文中鼎字大量地被借用作贞。为了避免歧义,后期甲骨文在“鼎”上加“卜”造了“鼑”字,后变成现代“贞”。
英语的chastity源自古法语chastete,往前追到拉丁语castitatem,后者含义是“纯洁、圣洁”。再往前追到原始印欧语词根*kes- ,后者汉语是“切割”。单词castrate(阉割、割除睾丸)也源自*kes-。
来源:晋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