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预防学生溺水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牵涉家家户户、方方面面。预防学生溺水,需要各级各部门通力协作配合,建立健全学校“教育人”、家长“看住人”、部门“管住水”、政府“督办好”有机结合的四项机制,形成联防联动、群防群治的防溺水工作网络。
预防学生溺水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牵涉家家户户、方方面面。预防学生溺水,需要各级各部门通力协作配合,建立健全学校“教育人”、家长“看住人”、部门“管住水”、政府“督办好”有机结合的四项机制,形成联防联动、群防群治的防溺水工作网络。
关注家庭监护的“真空”。预防未成年学生溺水,落实家长法定监护责任是关键。安全监护没有“下不为例”,必须“万无一失”。作为家长,要坚定扛起这份生命之责,做严爱有度的“守护者”,别让“忙”成为借口,多关注孩子的动向。监护多一分细致,就能减少十分风险;教育多一次重复,就能增添一重保障。
警惕安全意识的“缺失”。通过往年案例分析,溺水事件发生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缺乏最基本的水域安全知识和风险意识,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低估了环境的危险,在意外发生时慌了神,错失了宝贵的求生机会。因而,学生要敬畏生命,远离危险水域。对同学私自下水和到危险水域玩耍的行为,要勇敢说“不”,不仅自己不参与,还要及时劝阻,并报告教师和家长,努力做自己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注意水域环境的“陷阱”。山东海岸线较长,大小河流纵横密布,境内湖泊众多。尤其在农村绝大多数为自然开放性水体,警示标识缺失、防护设施不全,极大地增加了溺水事故发生的风险和救援的难度。预防学生溺水,夯实属地责任是根本。县(市、区)政府对辖区内所有水域安全负总责,对辖区内河道、坑塘、水库、沟渠、洞坑、废弃矿井等重点水域进行全面排查和风险评估,制定与其危险性相符的管理措施,凡是曾经发生溺水事故的水域都要作为高危水域,竖立“溺亡多发地”等有视觉冲击力字样的标识标牌。属地镇街要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监督管理员队伍,对学生经常嬉水、游泳的重点水域进行巡查监管。
补足学校教育的“短板”。安全教育是学校的主责主业,不能只停留在文件上、口头上,要真正融入到日常教学中。要用真实的溺水案例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溺水的可怕。家访要“传递温度”,对于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的孩子,要走进家门,面对面真诚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动态。
避免救援方式的“误区”。未成年学生由于年纪小、能力有限,缺少安全救助常识,在与同伴出游发生溺水事故时,容易因惊慌失措而错过救助的最佳时间。有的在不会游泳的情况下冒险下水救人,不仅难以救人,还将自己的生命置于危险境地,极易发生多人溺水事故。学校要将“科学施救”纳入安全教育教学内容,平时的演练要“实战实用”,通过模拟抽筋、呛水等突发情况,打造“18秒下沉危机”体验课,普及“遇到同伴遇险如何正确求助”常识,教会学生仰漂自救等实用技能。
预防溺水,人人有责,责无旁贷!要以最高的警惕、最实的举措、最深的关爱,让每一个孩子的生命之花,都能在安全的阳光下灿烂绽放。(山东省滨州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于燕)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