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年立秋,饺子成了家家户户餐桌上的“主角”。“立秋吃饺子,不动嘴皮子”几乎成了民间共识。这不仅是传统习俗,也是一种季节转换时的饮食调养方式。但不少人吃饺子,馅料却选错了方向。
每年立秋,饺子成了家家户户餐桌上的“主角”。“立秋吃饺子,不动嘴皮子”几乎成了民间共识。这不仅是传统习俗,也是一种季节转换时的饮食调养方式。但不少人吃饺子,馅料却选错了方向。
韭菜、黄瓜虽常见,却未必适合立秋时节频繁食用。这两样食材偏寒凉,尤其黄瓜含水量高、性味寒,对脾胃功能较弱的人群而言,并不是“滋补贴膘”的理想选择。
而韭菜性温,但纤维粗、刺激性强,对肠胃敏感者也可能带来负担。与其年年重复“韭菜黄瓜馅”,不如换个口味,吃得更贴季节、更利健康。
立秋过后,气温虽仍高,但“阳消阴长”的趋势已显。人体开始进入“由阳转阴”的调整阶段,脾胃也逐渐变得虚弱,此时的饮食应以滋阴润燥、健脾养胃为主。
而饺子作为包裹型主食,恰好能承载多样馅料,成为“进补”的好载体。
以下这5种食材,建议大家立秋多吃,包进饺子里,既营养美味,又顺应时节。
第一样:莲藕
立秋时节正是莲藕大量上市之际。藕性寒、味甘,但经过蒸煮后性质趋于温和。藕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维生素C及多种矿物质,有助于健脾开胃、润燥止渴,尤其适合燥热体质或口干舌燥的人群。
将藕剁碎后与五花肉混合,制成藕肉馅饺子,口感清脆、油而不腻。这类饺子不但解馋,还能帮助调整立秋后身体的“干燥内耗”状态。特别适合秋燥明显的人食用。
第二样:山药
山药有“食中神仙”之称,是传统中医推荐的补脾佳品。其黏液蛋白含量高,能滋养肠道、增强免疫力。秋季脾胃易虚,适量摄入山药,既能补中益气,又不至于上火。
山药削皮后蒸熟捣烂,与瘦肉或香菇调和成馅,不仅口感细腻,还能改善肠胃状态。对于食欲不振、饭后腹胀的人群,山药饺子是非常友好的选择。
第三样:南瓜
南瓜甘温,富含β-胡萝卜素、维生素E、钾元素等营养物质。它不仅对视力、皮肤有益,还能调节血糖、保护胃黏膜。秋天空气干燥,南瓜的润肺作用也不可忽视。
将南瓜蒸熟后与豆腐、胡萝卜混合,不仅颜色漂亮,味道也清甜可口。南瓜饺子是儿童、老人、女性的理想之选,尤其适合气虚乏力、面色萎黄的人群。
第四样:木耳
黑木耳,被称为“血管清道夫”,富含植物胶质和多糖类物质,能帮助清除肠道垃圾,软化血管,预防血脂升高。立秋后食欲增加,适当加入木耳可以避免“贴秋膘”贴成“脂肪膘”。
将木耳焯水后切碎,与鸡蛋、虾皮或胡萝卜混合,制成素饺子,口感清爽、营养丰富。对于“三高”人群、上班久坐者,木耳饺子是非常理想的食疗食物。
第五样:牛肉
立秋之后,天气逐渐转凉,适当吃些温补肉类可增强体力与免疫力。牛肉性温,富含优质蛋白、铁、锌,是补中益气、强筋健骨的好食材。
牛肉馅与洋葱、芹菜、香菜等搭配,既能去膻增香,又有助于消化吸收。对体质虚弱、怕冷、经常疲劳的人群来说,牛肉饺子是极好的“秋补”之选。
很多人对“贴秋膘”存在误解,以为就是“多吃点肉、吃得油腻”就行。贴秋膘的核心在于“适当进补”,而不是“胡吃海塞”。选对食材、掌握火候、注重调味,才能真正实现“滋补不伤身”。
饺子虽好,也要注意细节:
一是控制分量。立秋胃口好,但吃得过饱,反而加重脾胃负担。每餐十来个饺子就足够,七八分饱为宜;
二是搭配清爽。饺子搭配紫菜汤、冬瓜汤、绿豆汤等清热解腻的汤类,有助于平衡饮食,避免“贴膘”变“涨肚”;
三是避免煎炸。很多人喜欢吃锅贴、水煎饺,但高温油煎会破坏营养,还增加脂肪摄入。水煮、蒸饺更适合立秋食补的需求;
四是注意食材新鲜。特别是肉类和海鲜馅料,天气仍热,容易滋生细菌。冷藏时间不宜过长,现包现做最为安全。
饺子,是立秋饮食调养的绝佳选择,但关键看你怎么选料、如何搭配。吃得对,就是滋补;吃得偏、吃得杂,反而容易“添堵”。
回看韭菜黄瓜,不是不能吃,而是不适合成为秋季主角。韭菜辛辣、黄瓜寒凉,在立秋这个由热转凉的过渡时节,容易对脾胃造成刺激。
尤其对有胃病、体虚、营养不良的人群来说,更应慎食。更何况饺子是调味偏重的食物,若再搭配刺激性馅料,极易引发“上火+腹胀”双重困扰。建议大家在立秋吃饺子时,尽量回避这类“轻浮馅料”,选择更合时宜的“厚道搭配”。
饮食养生,从来不是单靠“补”就能完成的事情,而是需要“顺时而食”。立秋是调理身体的“黄金窗口”,而饺子,是最接地气的入口。
不妨根据自己的体质,选用上述5样食材,尝试多种搭配方式,吃出不一样的秋日滋味。贴秋膘不是吃得多,而是吃得巧,吃得对,吃得正好。
立秋饺子,一口一个变化,一口一个调养,吃得对,整个秋天身体都舒服。
参考文献:
1.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国营养学会编著
2. 《四季食疗养生大全》.人民卫生出版社
3. 《黄帝内经·素问》现代解读版
免责声明: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来源:颜医生聊健康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