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中医药“同心圆”绘就健康丝路新篇章——欧亚经济论坛赋能中医药“出海”故事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12 08:39 3

摘要:“三、二、一!”2025年5月30日,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中国—哈萨克斯坦传统医学中心新址,中哈两国代表剪落红绸,哈萨克斯坦卫生部副部长铁穆尔·穆拉托夫宣布中心新址正式开诊。这不仅是中哈传统医学合作深化的里程碑,更是欧亚经济论坛持续赋能中医药高质量“出海”

2023欧亚经济论坛上,4场签约为中医药“走出去”创造良好合作机遇。

西安医生贺维的耳穴压豆因为简单、便捷、有效,深受阿斯塔纳民众欢迎。

“三、二、一!”2025年5月30日,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中国—哈萨克斯坦传统医学中心新址,中哈两国代表剪落红绸,哈萨克斯坦卫生部副部长铁穆尔·穆拉托夫宣布中心新址正式开诊。这不仅是中哈传统医学合作深化的里程碑,更是欧亚经济论坛持续赋能中医药高质量“出海”拓宽“朋友圈”,拓展中医药“同心圆”的一次生动实践。

回首历史画卷,从长安出发、一路向西的古丝绸之路,将中医药“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传向世界。2000多年后的今天,在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中医药又一次展现出了丰富多元的价值。推动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推进“健康丝绸之路”的重要内容,也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载体。

作为推动中医药“走出去”的重要平台之一,欧亚经济论坛作为关键平台,聚焦上海合作组织国家,为中医药海外发展与传播、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强劲动力。自2017年以来,论坛框架下先后举办4次国际中医药交流合作论坛,使得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日益提升。可以说,欧亚经济论坛已成为中医药“向西开放”的重要窗口。

论坛搭台

构建国际合作新高地

欧亚经济论坛自2017年起,将中医药国际化纳入核心议程,持续搭建高端对话与合作桥梁。

2017年,欧亚经济论坛首届“一带一路”中医药发展论坛成功举办,宣布设立“一带一路”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平台;

2019年,欧亚经济论坛第二届国际中医药交流合作论坛期间,西安市与吉尔吉斯斯坦、菲律宾、法国等国代表签定合作意向书;

2021欧亚经济论坛第三届国际中医药交流合作论坛吸引多国卫生官员参会,与国医大师交流研讨;

2023欧亚经济论坛第四届国际中医药交流合作论坛,西安市成功签约哈萨克斯坦传统医学中心、乌兹别克斯坦中医药国际培训项目;

2024年9月,欧亚经济论坛秘书处在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主办论坛推介会暨企业家座谈会,西安中医脑病医院作为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和论坛主要承办单位,向哈方积极推介中医药。

坚守中医药文化内涵、探寻中医药海外推广路径、聚合中医药行业发展力量,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从丝路起点城市西安发端,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延伸,一个又一个有关“疗愈”、有关民心相通的鲜活故事,正不断上演,构建出一幅幅“丝路朋友圈”日益扩大、互学互鉴、务实合作的动人图景。

民心相通

中国医术润泽欧亚

中医药既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在欧亚经济论坛凝聚的共识推动下,中医药凭借独特疗效走出陕西、走出国门,跨越国界惠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民众。

5岁的达莎来自俄罗斯的克拉斯诺达尔市,8个月时被诊断为脑瘫。和同龄的孩子相比,她无法独坐和爬行,双手也不能灵活地抓握东西。在尝试多种治疗仍没有改善后,达莎在妈妈维卡的陪伴下来到西安进行中医康复治疗。针刺、推拿、艾灸、火罐,再配合现代康复训练和口服中成药,医生为达莎确定了一整套治疗方案。经过4个多星期的持续治疗,维卡看到了女儿的变化:刚入院时只能搀扶着用脚尖站立,现在已经可以脚掌着地站立了。几个疗程下来,达莎已经能在妈妈的帮助下缓缓向前走路了。达莎的主治医师说,如果持续进行中医康复治疗,达莎再过一到两年就可以自己走路了。

出生在哈萨克斯坦的男孩亚当,刚开始长牙时就口角流涎,症状一直持续到4岁多,家人心急如焚。2018年,家人带着亚当来到西安接受中医治疗,亚当的症状有了很大改善。2019年9月,他已像正常孩子一样上学了。

亚当的爷爷是当地一名医生,在目睹亚当的康复经历后,他被中医药深深吸引,由衷地感叹道,真想把中医药带到他的国家去,他相信如果中医药能在中亚地区落地生根,将会造福更多民众。

扎根海外

传统医学落地生根

2022年12月,中国—哈萨克斯坦传统医学中心正式在阿斯塔纳挂牌。该项目是落实中国—中亚五国外长第二次会晤及中国—中亚峰会关于“推动建设中医药中心”的涉陕成果任务之具体行动,发扬欧亚经济论坛所传递的交流合作精神,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支持指导下,陕西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管理局组织陕西省中医医院、西安中医脑病医院联合哈方共同建设。

中心迅速成为连接中哈传统医学交流合作的纽带。

2023年,一场义诊暨传统医学文化宣传周活动在传统医学中心举行。耳穴压豆、针灸、推拿等“简便验廉”的中医治疗深受当地民众欢迎。

“很神奇!医生压一压我的耳朵,就能知道我经常胃疼。”排了20多分钟队体验到耳穴压豆的当地居民别力克直呼神奇,他欣然接受了中医给出的“身体保养”理念。

2024年11月,中国—哈萨克斯坦传统医学中心义诊暨第二届传统医学文化宣传周活动举行。中医义诊、文化展、文创展及学术交流在哈萨克斯坦再次掀起“中医热潮”。

这样的活动并不是特例。

随着欧亚经济论坛提供的开放平台不断扩展,以及各项合作成果的有力促进,中国—哈萨克斯坦传统医学中心先后与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阿斯塔纳医科大学、国立儿童医院、国家医学科学研究中心等机构开展交流合作,邀请国际专家参与论坛会议,签署合作备忘录……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努力和成果,不断助推中哈两国在传统医学领域的深度融合、共同发展。

薪火相传

“洋中医”架设友谊桥

“我是外国人,但不是外人,陕西是我第二故乡。”2021年底,哈萨克斯坦小伙马文轩在西安主动加入志愿者队伍的事迹曾感动了无数人。如今,他已从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成归国,入职中国—哈萨克斯坦传统医学中心,立志将所学中医药知识惠及同胞。

“这是百会穴、头维穴、风池穴……”在西安中医脑病医院针灸科,俄罗斯医生巴里斯切身体验了中医诊疗,针灸缓解了他多年的头痛。“看着针很长,但扎着不疼,反而感觉头部变轻松了!”拔针后,巴里斯高兴地左右摆动着头,对一直拿着手机录像的同行学员、俄罗斯“家庭医生”连锁医院主任医师马琳娜说道。

马琳娜表示,来参加此次培训之前,她已经学过两年的中医,尤其对“神奇的银针”针灸最感兴趣。作为“洋中医”,她希望通过此次来西安“取经”继续深化中医理论学习、掌握中医技术,将中医药的宝贵经验带回莫斯科,为当地民众提供健康保健新选择。

哈萨克斯坦医生萨雅等12名医疗从业者,于2024年10月参加了西安中医脑病医院的中医药诊疗技术国际培训班。萨雅用中文表达了对学习机会的珍惜,视之为文化交流和增进友谊的桥梁。

迎进“洋中医”,也主动“走出去”。

2024年6月,西安中医脑病医院、乌兹别克斯坦国立中等医学及药学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中心合作的“乌兹别克斯坦中医药培训基地”揭牌;9月,中国—哈萨克斯坦传统医学中心在哈举办“中医大师班”,为30余名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耳其等国的康复医师、治疗师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培训;11月,吉尔吉斯共和国中医药培训基地揭牌,西安中医脑病医院与萨林别科夫大学签署培训合作协议并举办首期培训班。

据统计,近年来仅西安中医脑病医院通过线上、线下形式已组织十余场国际培训班,培养了200多位“洋中医”。这些医生学成归国后,积极运用和推广中医,成为增进当地民众健康福祉、传播中医药文化的生力军。

从古丝绸之路的驼铃声声,到共建“一带一路”的宏阔画卷,中医药始终是文明交流互鉴的璀璨明珠。欧亚经济论坛以其独特的平台优势,为中医药高质量“出海”提供了关键支撑,拓展出日益扩大的“丝路朋友圈”同心圆。在论坛托举的广泛现实需求与坚实民意基础之上,中医药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健康使者”,正不断践行着健康丝绸之路的推进,向世界生动讲述着“中国医术、中国医生、中国疗效、中国服务、中国标准”的进行时故事。

未来,随着欧亚经济论坛的持续深化与合作项目的不断落地,中医药造福世界人民的“同心圆”必将更加广阔、更加坚实。

刘宁(欧亚经济论坛秘书处供图)

来源:西安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