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上五六点,气温低、湿气重,空气中的颗粒物浓度(就是细小的污染颗粒)也比白天高。对年轻人没啥,但对老年人,尤其是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心绞痛、高血压的人,这种“早起锻炼”堪比慢性自残。
立秋一到,天气慢慢转凉,风一吹,人就想多走动走动。但对70岁以上的老人来说,有些“动”,真不是福气,反而是风险。
现在我们医生特别想说一句掏心窝子的话:立秋过后,宁可窝在家里追剧、看报、打盹,也别瞎折腾去做这几件事。
不是让你躺平不动,而是这个年纪、这个节气,有些事做了,可能不是养生,是“伤身”。有时候,动一动,可能不是活络血脉,而是招来一场病。
第一个“高风险动作”:清晨出门锻炼
很多老年人有个多年习惯——天刚亮就出门,晨练、溜弯、打太极。但到了立秋,这个习惯得改。
早上五六点,气温低、湿气重,空气中的颗粒物浓度(就是细小的污染颗粒)也比白天高。对年轻人没啥,但对老年人,尤其是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心绞痛、高血压的人,这种“早起锻炼”堪比慢性自残。
研究显示,清晨低温和空气污染的叠加效应,会显著增加老年人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特别是冠心病猝发,很多都是在早上6点到9点之间。
别不信,有位78岁的老王,天天六点准时出门遛弯,立秋后某天回来后胸闷气短,一查,心肌缺血,住院一周。医生追问才发现,那天清晨气温只有17度。
建议很简单:立秋之后,早锻炼最好推迟到上午9点以后,太阳出来了,气温回升了,空气质量也相对稳定,才是适合老年人活动的时间点。
第二个“隐形陷阱”:空腹外出检查身体
每年立秋一过,医院体检科就特别忙,很多老人喜欢趁夏天结束做个“秋季体检”。检查是好事,但方式要讲究。不少老人图省事、怕排队,清早空腹就出门,结果一路等、一路饿、一路晕。低血糖、跌倒、晕厥,在体检中心门口发生不是一次两次。
有一项调查指出,7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空腹超过6小时再加低温暴露,会使低血糖发生率提升至30%以上。身体本就脆弱,再来个空腹+疲劳组合拳,出点状况太容易了。
建议再明确不过:体检前可以喝点温水,随身带几块糖或饼干,检查完立刻补充。别怕“耽误结果”,别怕“影响准确”,命比报告重要。
第三个“误伤自己的动作”:自己拔罐、刮痧、贴膏药
每年一到立秋,就有个“老毛病”复发潮。肩膀凉了、腿酸了、脖子僵了,很多老人不看医生,自己在家开始“中医养生”,拔罐、刮痧、贴膏药,整得热热闹闹。
但问题是,老年人皮肤变薄、血管脆弱、神经反应迟钝,很容易拔伤、刮破、过敏。有的膏药含樟脑、辣椒素、薄荷脑等成分,对心血管系统有刺激,一不小心就诱发心律失常。
真实病例不少。我们科室就有一位老太太,贴了三天膏药,晚上突然心悸、头晕、出冷汗,一查,心房颤动。查来查去,才发现是膏药刺激引起的交感神经过度兴奋。
建议是这样的:别拿自己的身体当试验田,有病就去医院看。如果真的想用中医调理,一定要让专业医生看过再动手。老年人的体质是“虚、寒、慢、弱”,不能用年轻人的方式“硬抗”。
第四个“看似热闹其实危险”:赶庙会、逛集市、长时间排队
立秋后很多地方有庙会、集市、节庆活动,老人们爱热闹,三五成群出门凑热闹。但人多、空气闷、走动多,对70岁以上的老人,尤其是慢性病患者来说,是一场身体的“耐力考验”。
有研究指出,老年人在连续站立或行走超过30分钟的情况下,心率和血压波动明显,特别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脑供血不足的老人,最容易出现姿势性低血压,也就是一站起来就头晕目眩。
别看这些症状轻,一个没站稳,摔一下,髋部骨折、脑震荡,接下来的治疗周期是以“月”为单位计算的,恢复得好不好,关系到后半辈子的生活质量。
建议很朴实:人多的地方少去,排队的场景能躲就躲,实在想热闹,戴好帽子、带好水,坐着看、慢慢走。热闹归热闹,命最值钱。
第五个“秋补误区”:猛吃滋补品、进补不当
立秋是“贴秋膘”的时节,老一辈讲究“秋补”,于是各种牛羊肉、老母鸡、药膳汤、保健品开始上桌。家人好意,老人也乐意。但别忘了,70岁以上的消化功能早不比从前,肝肾代谢也变慢。
过度进补会导致血脂升高、血糖波动、尿酸飙升、胃胀腹泻,尤其对本身就有慢性肾病、糖尿病、脂肪肝的老人来说,是雪上加霜。
一项发表于《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的研究指出,高蛋白高脂饮食在老年人群中可能诱发代谢综合征,影响肾功能并加重心脏负担。建议是这样的:进补要看体质、分阶段、讲节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贴秋膘”,尤其是吃药的老人,补过头反而是毒。
医生的心里话:这个年纪,活得稳,比活得勤更重要
我们见过太多老人,想着“多动动才健康”,结果把身体“动倒了”;也见过很多子女,劝不动爸妈,最后在病房里追悔莫及。70岁以后,身体的“容错率”在下降。一个小感冒、一顿乱补、一场跌倒,可能就是健康的转折点。
所以医生才会说:立秋之后,宁可窝在家里看几集老剧、听听收音机、翻翻旧相册,也别去做那些“看起来健康”,实则风险满满的事。
这个年纪,不是拼活力,是拼稳当。不是比谁走得快,是比谁摔得少。不是再去“改变身体”,而是好好“守着身体”。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刘永生.老年人晨练与心脑血管事件关系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1,41(6):1395-1398.
[2]张慧敏.高龄老年人进补方式与代谢综合征关联性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2,41(10):1051-1055.
[3]王莉.老年人跌倒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研究[J].实用老年医学,2020,34(3):241-244.
来源:王医生健康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