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玉文化犹如一条坚韧的纽带,自新石器时代诞生以来,跨越了数千年的时光,绵延不断地传承至今。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是一个崇玉尚玉的伟大民族。
在华夏文明的悠悠历史长河中,玉始终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从古老的传说到现实的生活,从庄重的祭祀仪式到日常的装饰佩戴,玉的身影无处不在。
这种对玉的尊崇与喜爱,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历经了漫长岁月的沉淀与积累。
玉文化犹如一条坚韧的纽带,自新石器时代诞生以来,跨越了数千年的时光,绵延不断地传承至今。
它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文化的体现,更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玉被赋予了诸多美好的品质,如温润、坚韧、纯洁等,这些品质正是中华民族所崇尚的道德准则和精神追求的象征。
玉文化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鲜明标识之一,它实证了中国万年文化史,让世界看到了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的独特魅力。
查海遗址,作为我国北方辽河流域一处至关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古人类聚落遗址,宛如一颗深埋在历史尘埃中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在这里,考古学家们出土了早期人类使用的玉器,其中一件被誉为“世界第一玉”。
这件玉器的出土,具有非凡的意义。
它表明早在8000年前,我国查海先民就已经掌握了高难度的攻玉技术。
玉玦 辽宁阜新查海文化遗址出土
在那个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时代,要完成如此精美的玉器制作,需要极高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艺。
从玉石的选材来看,查海先民需要深入了解不同玉石的特性,挑选出质地优良、色泽温润的玉石作为原料。
在制作过程中,他们要运用各种工具,经过切割、打磨、雕琢等多道复杂工序,才能将一块普通的玉石变成一件精美的玉器。
这些精致玉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们是查海原始先民物质与精神的智慧结晶。
玉斧 新乐文化 1973年沈阳新乐地区遗址出土
对于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来说,这些玉器是研究中国玉器起源、原始功用及玉文化传播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是中国玉文化的早期代表之一。
1982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在辽宁阜新各地有条不紊地推进着。
这是一场对历史的探寻之旅,普查干部们怀揣着对文化遗产的敬畏之心,走遍了阜新的每一寸土地。
5月的一天,阳光明媚,文物普查干部赵振生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沙拉镇北查海村西南约2.5千米的台地附近进行细致的勘查。
突然,他的目光被一些带纹饰的陶片和石器吸引住了。出于职业的敏感,他立刻蹲下身子,仔细察看这些带有“之”字纹的陶片。
在考古学中,“之”字纹是一种具有重要年代标识意义的纹饰,常常出现在早期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赵振生凭借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初步判定这应是一处年代较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那一刻,他的心中涌起了难以抑制的喜悦,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脉搏。
他深知,这可能是一个重大的发现。于是,他顾不上休息,及时向上级文物部门报告了这一情况。
就这样,查海遗址在时光的流转中沉睡了8000年后,终于被人们发现,而且注定了这个发现会震惊世界。
查海遗址于1982年被发现后,迅速引起了国内外考古学界的广泛重视。
众多考古学家纷纷将目光投向这片古老的土地,期待能从中揭开更多关于人类文明起源的奥秘。
1985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亲自鉴定了查海遗址出土的文物。
苏秉琦先生是中国考古学界的泰斗级人物,他在考古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和卓越的见解。
经过仔细的研究和分析,他认为查海文化类型当是红山文化主源之一,并提出了“先红山文化”的观点。
这一观点的提出,犹如在考古学界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为研究中国东北地区的史前文化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思路。
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一种重要文化类型,以其精美的玉器和独特的祭祀遗迹而闻名于世。
而查海文化作为红山文化的主源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苏秉琦先生明确提出了发掘查海遗址的建议,他深知,这片古老的土地下隐藏着无数的历史信息,通过科学的发掘和研究,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早期文明的发展脉络。(未完待续)
来源:玉见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