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再厉害的胃病,都不用过度治疗,记好这个药”“治胃病先健脾,牢记一个小胶囊”……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身着白大褂的“网红医生”们正用高度相似的宣传语,轮番推荐同一款中成药。视频下方,购物车链接直接挂出;评论区,“已购买”“效果明显”的留言刷屏。
“再厉害的胃病,都不用过度治疗,记好这个药”“治胃病先健脾,牢记一个小胶囊”……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身着白大褂的“网红医生”们正用高度相似的宣传语,轮番推荐同一款中成药。视频下方,购物车链接直接挂出;评论区,“已购买”“效果明显”的留言刷屏。
这些“神医”是谁?他们推荐的药品是否靠谱?近日,《法治日报》记者调查发现,短视频平台上火爆的“网红医生”IP,背后藏着一条由MCN机构(内容创作服务机构)精心设计的商业链条——从脚本撰写到账号运营,从流量收割到药品变现,医生沦为“提线木偶”,患者信任被明码标价。
“医生不用懂运营,我们帮你搞定一切。”曾任职某医疗MCN机构的陈清(化名)直言。她的日常工作,是为合作医生定制“爆款脚本”、安排拍摄剪辑、设计引流路径,最终将流量转化为药品销量或咨询服务。
在陈清的描述中,医生IP的打造是“标准化流程”:
选题靠“蹭热点”:运营团队每天监测平台热搜,从“脾胃虚弱”“肾虚调理”到“癌症预防”,选中最火的医疗话题,直接复制到医生账号。
脚本“模板化”:公司内部有“医生IP五步破圈”“三阶段运营法则”等手册,教运营人员如何用“情感共鸣+专业科普”包装内容。例如,针对宝妈群体,脚本会设计“孩子总生病,原来是脾虚”;针对中年男性,则是“啤酒肚、掉头发,肾虚在作怪”。
拍摄“流水化”:医生只需按脚本“念台词”,表情管理、动作设计由运营团队指导。部分机构甚至提供“代演服务”——若医生表现力不足,可由“专业演员”穿白大褂“摆拍”。
“我们合作过一个儿科医生,他平时说话很生硬,我们就找了个演员替他出镜,粉丝还以为是真的专家。”陈清透露,这类“代演”账号的粉丝量能快速突破10万,但内容质量参差不齐。
MCN机构打造“网红医生”的终极目标,是将流量变现。记者调查发现,其变现路径环环相扣,患者从“观众”变为“消费者”,甚至“诊疗对象”。
第一环:药品“软广”藏得深
平台对医疗内容管控严格,直接带货或挂链接会被限流。因此,MCN机构发明了“软植入”——看似普通的科普视频,文案中悄悄插入“好物推荐”标签,评论区第一条由运营小号挂出商品图。
例如,某“中医科网红医生”的视频中,讲解“脾胃虚的调理方法”时,突然提到:“我临床常用的一款中成药,成分温和,适合长期调理。”画面闪过药品包装,评论区立刻有人问:“医生推荐的是哪款?链接在哪?”
“这类视频的推广报价,按医生粉丝量分档。”某医疗MCN机构工作人员透露,粉丝10万左右的医生,单条20秒软植入视频报价过万元;粉丝50万以上的“头部医生”,报价可达5万-10万元。
第二环:“导诊”服务割韭菜
除了卖药,“导诊”是MCN机构的另一大收入来源。所谓“导诊”,即通过视频、直播引导粉丝到指定医院或诊所就诊,MCN机构从中抽取佣金。
“我们的代运营账号,视频+直播平均每月能导流400多人到合作医院。”某机构宣称,合作医院按“到诊人数×提成比例”付费,提成可达50%-80%。
北京某三甲医院儿科医生王磊(化名)曾与MCN机构接触过。“他们说能帮我涨粉,条件是让我在视频里提合作的儿童医院,引导家长带孩子去。”王磊拒绝后,账号因“更新不规律”逐渐停更。“普通医生每天手术、看诊,根本没时间日更视频。只有他们(MCN)能高频更新,但内容都是他们写的,我成了‘工具人’。”
在这条利益链中,医生是最被动的参与者。
“很多医生不懂新媒体,以为MCN是帮忙做科普的。”陈清说,但实际上,MCN筛选医生的标准很现实:三甲医院在职(能获“黄V”认证)、有典型病例(方便编故事)、配合度高(不干涉内容)。“至于医学专业度?只要不是明显错误,平台不会管。”
某中医馆负责人李女士告诉记者,她曾与MCN合作推广“中药膏方”,视频中医生宣称“膏方能治百病”。“其实膏方只是调理体质,根本治不了癌症、糖尿病。但MCN说‘患者信就行’,我们为了流量也就默许了。”
更讽刺的是,部分“网红医生”账号走红后,医生本人却失去了对内容的控制权。“我有次看自己账号发的视频,居然推荐了一款我没听说过的保健品。”王磊说,“问运营公司,他们说‘这是广告合作,你不用管’。”
“网红医生”的火爆,折射出医疗科普的畸形生态——当流量成为医生的“KPI”,当患者信任被明码标价,医学的专业性正在被娱乐化消解。
“MCN机构的逐利性,与医疗行业的公益性天然冲突。”医疗战略咨询公司合伙人赵先生说,“平台需要流量,机构需要变现,医生需要名利,但患者的健康不该成为‘流量游戏’的筹码。”
北京协和医院一位不愿具名的医生指出,真正的医疗科普应基于循证医学,而非“蹭热点+卖产品”。“MCN机构生产的‘伪科普’,不仅误导患者,还可能延误病情。”
目前,部分平台已开始加强医疗内容审核,例如要求医生账号提供执业证书、限制软广比例等。但业内人士认为,要根治乱象,还需明确MCN机构的责任边界,建立“黑名单”制度,对虚假宣传、过度商业化的机构和个人严惩不贷。
短视频平台的“网红医生”,本应是连接患者与医学知识的桥梁,如今却沦为MCN机构的“变现工具”。当“科普”变成“带货”,当“医生”变成“演员”,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几条视频,更是对医疗行业的信任。
正如那位拒绝合作的儿科医生所说:“医生的职责是治病救人,不是当别人的‘流量傀儡’。”希望更多医生能守住职业底线,也希望平台与监管能及时出手,让“网红医生”回归“科普者”的本质。
来源:直播焦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