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以为艾滋病“离自己很远”。但它的传播方式并不神秘,也不复杂。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是最主要的三条路径。问题就在于,血液传播远比想象中更容易被忽视。
排队领药、坐公交、在医院候诊,这些看似平常的日子,背后却藏着令人不安的现实。问题来了:在防控手段这么成熟的今天,艾滋病怎么还在大幅增长?
答案其实不复杂。不是医疗不行,而是很多人太掉以轻心。艾滋病,已经从“陌生”的传染病,变成了“熟视无睹”的背景音。越是熟悉,越容易忽略危险。
不少人还停留在“只要不乱来就没事”的老观念里,但现实一巴掌拍醒人。除了性传播,公共场合的某些不小心,也可能悄悄打开了感染的大门。
有个老大爷在理发店剃头,回家后皮肤红肿,后来才知道是剃须刀没消毒好。还有人去足疗店放松,一个小小的修剪伤口,可能就埋下了风险。这些场景,谁没遇到过?
很多人以为艾滋病“离自己很远”。但它的传播方式并不神秘,也不复杂。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是最主要的三条路径。问题就在于,血液传播远比想象中更容易被忽视。
比如在公共场所使用共用剃须刀、指甲刀、穿刺工具等,只要前一个人带病毒,工具没彻底消毒,下一个人就可能中招。病毒在体外的生存时间虽短,但在器具缝隙里,却能撑一会儿。
很多人觉得,剃个头、修个脚,哪有那么多风险?但问题是,这类小伤口往往渗血不明显,容易被忽略。只要皮肤有破损,就可能成为病毒的“入场券”。这不是吓人,而是实打实的医学常识。
所以医生常提醒,去理发店或足疗店,一定要确认工具是否一次性或高温消毒过。尤其是中老年人,皮肤薄、免疫力低,更容易中招。别不好意思提醒,这关乎健康,没什么可客气的。
再说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场景:医院。很多人以为医院是最安全的地方,殊不知,如果操作不规范,同样可能留下隐患。静脉采血、注射、换药这些环节,只要一次手套没换、一次针头复用,都可能出问题。别觉得这不可能,这些年,相关案例可不少。
还有一种传播方式,虽然发生率相对低,但也值得重视:母婴传播。很多年轻人感染后没及时发现,结果怀孕时将病毒传给了下一代。如今,新生儿感染艾滋病的案例仍然存在,令人痛心。这不是“年轻人的事”,而是整个家庭都可能受牵连的事。
说到底,艾滋病之所以还在扩散,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普通人对它的“误解”太多。有人以为只有“高危人群”才会得,有人以为只要没发生性接触就安全。这些误区,不光害了自己,也影响了防控。
艾滋病病毒(HIV)并不强大,它离开人体后很快失去活性。但如果通过血液、体液等直接进入体内,比如输血、共用注射器、器具污染,就可能感染。而一旦感染,目前还没有彻底治愈的方法。
在生活中,到底要注意哪些细节?医生反复叮嘱的那些“八件事”,可不是危言耸听,是踩过无数教训才总结出来的。尤其是在公共场合,哪怕多一分警惕,都可能少一分风险。
第一件事,别轻易让他人用自己的剃须刀、牙刷、指甲刀这些贴身物品。共用这些物品,风险比想象中高。有的人习惯在办公室放一套备用工具,结果被同事顺手用了,谁知道前一个人有没有口腔溃疡或牙龈出血?
第二件事,理发、刮胡子、修脚这些服务,一定要确认工具是否一人一消毒。高温消毒或一次性工具是底线。有些店铺为了节省成本,偷偷复用工具,表面擦一擦,看起来干净,其实细菌、病毒可能都还在。
第三件事,不去非法行医场所打针、输液或采血。正规医院每次操作都严格更换针具,但一些小诊所或非正规场所,为了节省成本,可能会出现重复使用注射器的情况。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有前车之鉴的。
第四件事,避免在不明场所进行纹身、穿耳、针灸等操作。这些操作都涉及皮肤穿刺,一旦工具消毒不到位,病毒就可能通过血液传播。
第五件事,切忌轻信“街边验血”“快速检测”等噱头。艾滋病的检测需要专业机构操作,否则不仅结果不准,还可能因为操作不当带来交叉感染的风险。
第六件事,如果家中有人感染HIV,日常接触当然可以继续,但涉及血液的物品一定要单独处理。比如牙刷、刮胡刀、伤口敷料等,不能和家人混放。这不是歧视,而是对每个人负责。
第七件事,出现可疑症状时别拖延,比如长时间发热、盗汗、口腔白斑和淋巴结肿大等,这些可能是艾滋病早期表现。尤其是中老年人,常把症状当成“上火”或“老毛病”,结果耽误了最佳检查时机。
第八件事,定期体检,尤其是有过输血、手术史、或不确定的皮肤接触经历的群体,别觉得“查不查都一样”。早发现,早治疗,能大大延长无症状期,提高生活质量。
说到底,防艾不难,难的是“相信风险真的存在”。很多人总觉得自己“不会那么倒霉”,但病毒可不认人。它不会挑身份、年龄、职业,只要有机会,它就会悄悄进入体内。
艾滋病不是“绝症”,但也不是“感冒”。目前虽有药物控制,但一旦感染,需要终身服药。这些药物不便宜,对身体也有一定负担。最好的办法,还是别让病毒有机可乘。
在很多中老年人心里,艾滋病还停留在“陌生人”“不正经”的标签上。但现实是,病毒不看道德标签,只看防护是否到位。公共场所的很多小细节,才是真正的“分水岭”。
说白了,艾滋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以为没事”的心态。130万新增病例,不是某个人的事,而是整个社会的提醒。每一个小心的动作,都有可能保护自己和家人。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场所艾滋病防治干预技术指南(2023版)[J].中国艾滋病性病.2023,29(12).DOI:10.13419/j.cnki.aids.2023.12.01.
[2]中华预防医学会艾滋病预防与控制分会.重点场所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工作规范[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2,56(8).DOI:10.3760/cma.j.cn112150-20220415-00378.
[3]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公共场所艾滋病防治宣传核心信息(2024年版)[J].中国健康教育.2024,40(3).DOI:10.16168/j.cnki.issn.1002-9982.2024.03.001.
来源:余医生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