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黑障”,一个航天术语。它指卫星、飞船等高速返回大气层时,因通信中断形成的危险区域。在这片区域,飞行器暂时“失联”,面临严峻考验。
课改:唯有一如既往,方能穿越“黑障”
“黑障”,一个航天术语。它指卫星、飞船等高速返回大气层时,因通信中断形成的危险区域。在这片区域,飞行器暂时“失联”,面临严峻考验。
教育改革,特别是“学为中心”的课堂变革,同样存在“黑障区”。 许多学校课改轰轰烈烈开场,却黯然退回原点,根源往往就在于:在穿越这片“黑障”时,迷失方向,失去定力,最终折戟沉沙。
课改的“黑障区”,通常在启动半年至一年后悄然降临。身处其中的学校,常显现以下迹象:
01激情消退,热情冷却: 改革初期,崭新课堂样态令人“眼前一亮”,学校与课改共同体如入“热恋期”。然而,新鲜感终有保质期。随着了解加深,“学为中心”的神秘感、崇拜感消退。若无有效“保鲜”,课改便进入激情消退期:与共同体的“约会”减时、减员、减质,甚至“爽约”。
02质量波动,信心动摇: 从“教为中心”转向“学为中心”,是理念、方式、时空、工具等多维度的重构。若未设好“缓冲区”,强行高速“变轨”,极易因新旧撕裂导致质量波动。名校畏改课堂,常因惧怕此点。当成绩出现轻微滑坡,若未深究推进策略,反而质疑方向本身,群体信心动摇——此乃组织成事之大忌。
03质疑泛起,正气受挫: 改革即利益调整,难获全员支持。“学为中心”迫使部分教师离开舒适区,让“教为中心”的既得利益者优势不再(课改共同体的准入调研数据可佐证)。改革顺遂时,反对之声或隐忍;一旦进入艰难爬坡期,风凉话、马后炮、质疑声便借机宣泄,形成不容小觑的阻力。
由此可见,课改“黑障区”,实为改革的脆弱期、危险期,更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期。 若决策层缺乏改革定力与化解危机的智慧,前期努力恐将付诸东流,退回原点。
穿越课改“黑障”,何以可能?
01
锚定航向:坚定信念,明晰价值
质疑反对之声,根源常在于部分成员对课改紧迫性认识不足。他们尚未看清:在少子化与人工智能时代,僵化的课堂已是“不改等死,乱改找死”。
持续宣贯愿景: 决策层需不断重申课改愿景与核心价值(如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自主学习力、合作精神),清晰传达给全体师生家长——这是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
正视“黑障”,稳定军心: 坦诚承认困难,预判“黑障区”是改革深化的常态而非败象。在质疑声中,决策层更须旗帜鲜明:“改革方向不变,困难我们共克”,避免摇摆。卓越领导力,正在于引领人们抵达“应去之地”。
保持耐心与可见度:穿越“黑障”考验决策层的耐心与毅力,需有“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决策层不能隐身,须深入课堂、参与教研、倾听心声,以行动彰显支持。同时,沟通、沟通、再沟通——透明、及时、多渠道通报进展、困难、成果与计划,消除信息不对称的猜疑。
02
引擎护航:提供持续动力保障
资源倾斜到位: 确保课改所需时间、空间、技术、材料等核心资源到位,尤其保障教师用于备课、研讨、反思的时间。当共同体教研与行政教研冲突时,学校管理层应主动厘清教研本质,以“是否真正助力课改”为取舍标准。
掌控改革节奏: 课改如列车转轨,起步过快易“翻车”。课改共同体划分“启动、显化、深化、系统化、生态化”五阶段,正是为防止冒进。“黑障期”处于启动阶段,尤应倡导“单点突破”,反对贪多求快。
配备实用“工具箱”: 开发或引进易用的教学策略、工具与模板(如任务单设计、课堂观察表、学生评价工具),降低教师尝试门槛。面对海量信息,学校需“扶着走”:指明路径、划出重点、指导练习。
聚焦痛点,协同攻坚: 改革非单打独斗。校内,鼓励跨学科、跨年级协作,共研问题、共享资源;校外,畅通共同体校际联系,借鉴他校方案,规避他人“深坑”。教研重心应从理论宣讲转向解决教师实践中的真问题(如:如何设计有效驱动任务?管理小组合作?引导深度探究?个性化反馈?)。鼓励分享“失败”案例,共寻解法。
03
捕捉星光:发现并放大点滴微光
马斯洛需求理论揭示:人渴望被看见、被欣赏。身处“黑障区”艰难攀登的教师,尤需来自各方的肯定。指责抱怨,如同扎向轮胎的尖钉。
练就欣赏之眼: 关注教师在课改中付出的努力、展现的勇气、取得的点滴进步(哪怕微小、局部),而非仅盯结果。即使学科分数波动,也应以学生精神状态、学习方式的积极变化给予教师慰藉与信心。
强化示范引领: 重点培养骨干教师,打造校内“样板课”(不求完美,重在可学、可仿),组织常态化观摩研讨,发挥同伴引领效应。
搭建展示舞台: 教师集会安排课改叙事;公众号少发官样文章,多讲教师课改故事;公共屏幕滚动播放课堂学习精彩瞬间;向来宾推介正在变化的课堂……
04
校准航标:用数据洞察真相
数据是科学决策、识别趋势、优化策略、降低风险的关键。课改成效,需用数据说话,超越情感直觉。
建立课改数据库: 除学业成绩(需科学分析波动),系统收集体现“学为中心”成效的证据:学生参与度、提问质量、合作表现、作品成果、学习兴趣变化、自主能力提升等。
开展数据对话: 定期(如月/学期)基于多元数据(质+量),组织共同体反思:“我们看到了哪些进步(哪怕微小)?遇到什么新挑战?下一步如何调整?” 让数据驱动,避免主观臆断。
聚焦过程改进: 坚持大方向不等于僵化执行。根据实践反馈和评估数据,对改革策略、步骤、支持方式进行必要、灵活的微调(改进,而非转向)。评价旨在诊断问题、持续优化——在改革中学会更好地改革。
05
借力东风:巧用外部势能
倾听学生声音: 课改的直接用户是学生。在“黑障区”,主动创造机会倾听学生对“学为中心”课堂的真实感受与建议。当目睹学生在新课堂上迸发思维火花、展现探究热情、收获合作成果时,这便是穿越“黑障”最强劲的动力与希望之光。
争取家长同盟: 不愿改革的教师常以“家长认为老师不讲是偷懒”为挡箭牌。家长虽不专业,却强烈希望孩子被重视。在“教为中心”课堂,有多少学生真有表达机会?不妨邀请中下游学生家长进课堂,寻找并培养理解支持课改的“家长代言人”,由其解释理念、缓解群体焦虑。
寻求专业赋能: 当自身难解课改瓶颈时,根据需求,及时引入课改共同体导师、教练,提供针对性、嵌入实践的工作坊、微培训、现场指导。与高人对话,是冲破“黑障”的明智之举。
结语
穿越课改“黑障区”,本质是一场从“教的控制”走向“学的赋能”的文化重塑。决策层的灯塔指引、教师的勇气践行、共同体的智慧凝聚,三者缺一不可。当一所学校全体成员携手熬过那段暂时“失联”的颠簸期,迎接你们的将不仅是课堂形态的焕然一新,更是教育生态的涅槃重生——在这里,学习真正回归其主人,焕发出本应具有的蓬勃活力与璀璨光芒。
唯有一如既往,方能穿越黑障,抵达教育新境。
来源:王营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