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安全性困局,国产新药逆袭这个MNC忽视的市场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8-13 11:34 2

摘要:近期,国产痛风新药迎来密集收获期,首先是金赛药业伏欣奇拜单抗正式获批用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同时,三生制药也递交了SSGJ-613痛风性关节炎适应症的上市申请,再加上之前恒瑞医药提交上市申请的URAT1抑制剂SHR4640,一时之间,相对冷门的痛风赛道焕发了新的

MNC不做的领域,是否就一定没有商业价值?

近期,国产痛风新药迎来密集收获期,首先是金赛药业伏欣奇拜单抗正式获批用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同时,三生制药也递交了SSGJ-613痛风性关节炎适应症的上市申请,再加上之前恒瑞医药提交上市申请的URAT1抑制剂SHR4640,一时之间,相对冷门的痛风赛道焕发了新的活力。

之所以说痛风领域冷门,在于MNC并没有在这个领域进行多少投入,按过去中国创新药跟随MNC偏好的发展模式,自然也不会参与其中。然而,随着中国创新药源头创新理念的兴起,基于真实临床需求、流行病学数据和疾病负担数据,让管线立项有了聚焦点和突破口。

国产痛风药的陆续爆发正是这个探索过程中的一小步。

尽管全球痛风患者数量持续攀升,但MNC的布局却十分保守。

虽然和另一大代谢疾病糖尿病类似,患者需要终身服药治疗,但痛风领域这些年来却没有诞生一款爆款单品。相比糖尿病DPP-4、SGLT2、GLP-1等多个靶点的陆续爆发,痛风领域却显得不温不火,以至于MNC对此领域的布局都显得十分意兴阑珊。

当然,这也是基于现实的考量。一方面,尽管欧美地区痛风的发病率不容小觑,可肥胖问题更为社会所关注,以美国为例,肥胖群体超过1.2亿。并且,肥胖和痛风之间也有着一定的关系,有研究表明BMI超过30的肥胖症患者,其痛风发病率是常人的2倍以上,这类患者也会重点考虑减重问题。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新一代减肥药物也有一定降低尿酸的功效。

另一方面,欧美患者对于痛风的重视程度远低于糖尿病,有研究表明超过半数的痛风患者会在尿酸达标后的6个月内停药。同时,止痛药的滥用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欧美患者的就诊率。治疗依从性不足的现状限制了市场空间,此前有研究机构预估,2024年全球痛风药物市场规模约为33亿美元,而糖尿病药物规模则达千亿美元,仅司美格鲁肽2024年就销售了近300亿美元。

站在MNC的角度来看,如果能开发出一款成功的减重药物,可以覆盖包括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在内的多个具有市场前景的领域。同时,市场规模的巨大差异也决定了MNC没有多少开发痛风药物的商业动力。

比如阿斯利康的Zurampic于2015年底获批上市,是FDA近40年来批准的第2个痛风新药,可就在5个月后,阿斯利康就先后将其在美国市场和欧洲及拉丁美洲市场的商业权利出售。

尽管MNC对痛风领域意兴阑珊,但这并不意味着该领域就没有需求,从实际市场来看,临床需求反而相当迫切。

近2亿高尿酸血症患者深陷治疗困局。

痛风是一种单钠尿酸盐沉积引发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除关节损害外,还会伴发肾脏病变,以及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其他代谢综合征的表现。从发病机制来看,痛风与嘌呤代谢紊乱及尿酸排泄减少导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

按照治疗机制划分,痛风治疗药物主要分为急性期抗炎止痛药物、抑制尿酸生成药、促尿酸排泄药和尿酸酶类药物,只是每一类药物或多或少都有安全性方面的问题。

如急性期使用的非甾体抗炎药(NSAID)、秋水仙碱等,其主要机制是快速抑制炎症反应,从而达到快速镇痛的疗效。只是这类药物“治标不治本”,并且可能诱发胃肠道损伤或骨髓抑制等副作用。

国内高尿酸血症治疗指南中,别嘌醇和非布司他通过抑制尿酸生成,是当前治疗复发性痛风的首选药物。可别嘌醇的使用会诱发皮疹甚至肾损伤,有研究表明别嘌醇引发的超敏反应发生率达0.4%,致死率在20%~30%之间,FDA在2019年将其加上黑框警告。非布司他则有心血管风险,在美国、加拿大及原产国日本均被添加黑框警告,原研厂商武田制药也宣布非布司他将退出美国市场。

非布司他被FDA添加黑框警告,图源FDA官网

促尿酸排泄药物如苯溴马隆则因为肝毒性问题已在大多数欧盟国家退市,国内指南虽然仍将其列为一线用药,但明确要求定期监测肝功能。另一款促尿酸排泄药物雷西纳德虽然在2015年底获FDA批准上市,但随后也因急性肾衰竭等安全性问题被黑框警告,在2019年退市。尿酸酶类药物同样因为安全性问题,并不推荐作为一线用药,仅限于难治性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

如此多的安全性问题,说明当前痛风治疗领域存在深层次的供需矛盾。

其实从痛风病理机制来看,当前研究已经取得进展,成药靶点也在临床中得到充分验证,目前药物研发主要分为抑制尿酸合成、促进尿酸排泄和抑制炎症反应三条路径,对应的代表靶点分别为XO、URAT1和IL-1β,只是成药的安全性问题还有待解决。

市场亟待一款安全性和疗效都有保障的好药。

与此同时,市场也展现出对新疗法的渴求态势。如安进的Krystexxa于2022年获FDA批准后销售一直不温不火,可在2024年一举完成近12亿美元的营收,同比增长336%。在刚过去的2025Q2,Krystexxa销售3.5亿美元,同比增长19%。

痛风市场终于出现了一款超10亿美元的大单品,同时,MNC介入不多,市场有新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国产创新药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此番新品获批和新药提交上市申请无疑是对该领域提前布局的回报。

伏欣奇拜单抗的获批,意味着国产痛风疗法正式进入临床应用阶段,参与市场竞争。

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IL-1β抑制剂,伏欣奇拜单抗是国内首款且仅有的获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适应症的1类新药,该药是全球首款采用IgG4/λ亚型的全人源抗IL-1β单抗,具有高度选择性阻断IL-1β信号通路的创新机制。“一年两针”的长效治疗方案,更是为痛风患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治疗体验。

伏欣奇拜单抗获批上市,图源NMPA官网

之前的临床数据也展现了伏欣奇拜单抗的独特优势。

首先是镇痛效果,通过精准阻断 IL-1β 信号通路,在给药后6小时~72小时即显示出与激素相当的快速止痛效果;其次是疾病控制,数据显示患者单次给药后6个月内降低87%的首次复发风险;最后是安全性问题,伏欣奇拜单抗组未发生任何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特殊群体的安全性,伏欣奇拜单抗同样出色。例如患有慢性肾脏病(CKD)的痛风患者,无论是传统NSAIDs、秋水仙碱还是糖皮质激素的使用都因副作用而受限使用,而伏欣奇拜单抗不以原型经过肾脏代谢,对肾脏负担较小,因此对CKD患者更具安全性。

当然,疗效是一方面,一款药是否算得上成功还要看商业化层面。

从时间周期来看,作为国内首个针对痛风急性发作的IL-1β单抗,国内尚无获批用于该适应症的生物制品,全球范围内也仅有诺华卡那奴单抗获批但并未进入国内市场。三生国健的同类产品SSGJ-613于2025年6月才提交上市申请,也就是说伏欣奇拜单抗至少会有1年多的市场独占期。

在此期间,伏欣奇拜单抗可以摸清国内自费市场现状,毕竟按当前近1万元/针的定价(一年费用近2万元),虽然仅有诺华卡那奴单抗价格的1/3左右,但相较于传统药物治疗年费用(1000元左右),算得上是大幅提升。如若自费市场表现不佳,则可以在2026年凭借临床价值和满足重大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优势争取纳入医保目录,通过降价换取放量。

此外,据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数据,伏欣奇拜单抗目前在国内登记有多项临床试验,适应症除痛风性关节炎外,还有结缔组织病相关的间质性肺病(2期)、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3期)等。从长远来看,伏欣奇拜单抗有着不错的拓展潜力。

伏欣奇拜单抗的成功上市,也为中国创新药闯出一条新的路径。有明确的临床需求、市场现有产品缺陷明显、MNC投入意愿不高、聚焦已被验证的新兴靶点、高效研发(从IND到NDA仅用42个月),从而换来细分领域的先发优势。

当然,不仅是伏欣奇拜单抗,还有一众国产管线在奋力追赶。

多款国产管线以安全性为核心突破口,快速推进到临床后期阶段。

如前文所述,促进尿酸排泄的抑制尿酸转运体1(URAT1)是当前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苯溴马隆则是此靶点的代表药物。据摩熵医药数据显示,当前全球在研且推进顺利的URAT1管线约有22条,其中15条来自国内。值得关注的是,从结构来看,新一代药物均是在苯溴马隆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改造,因此,安全性成了判定管线价值的重要指标。

部分URAT1管线安全性结果,数据源自摩熵医药、公开信息整理

如已经在国内获批并将于2025年下半年正式商业化的卫材的多替诺雷,尽管相较于别嘌醇,有着更好的肾脏安全性,但依然需要定期监测。

恒瑞医药的SHR4640是首个申报上市的国产URAT1抑制剂,在欧洲风湿病学大会上公布的临床3期结果显示,在经历16周治疗后,SHR4640组中有52.6%的患者sUA

进展较快的还有一品红的AR882,目前也推进到了临床3期阶段,得益于在苯溴马隆基础结构上的进一步优化,不仅实现了每日一次给药即可维持血尿酸正常范围,还通过改变代谢路径和产物,避免了肝毒性、肾毒性的风险,同时又能显著缩小痛风石、减轻尿酸结晶负担、减少痛风石形成及急性发作频率,在疗效和安全性上均优于现有临床一线药物。

基于良好的临床数据,FDA授予AR882快速通道资格。市场对其也有极高的期待,2025年以来,一品红股价已经涨超200%。目前,AR882国内临床3期试验已入组超过50%的受试者,进展顺利。

除此以外,像新元素的ABP-671、信诺维的XNW3009、先声药业的epaminurad等多款国产管线已进入临床3期或2/3期关键阶段。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药物普遍不良事件较轻,未观察到严重安全问题,显示出良好的耐受性和开发潜力。

尤为可喜的是,各类新疗法也有国内企业跟进。

如通化东宝的THDBH151是国内首个进入临床2期试验阶段的XO/URAT1痛风双靶点产品,通过从源头上减少尿酸的生成和加速尿酸的排除,双管齐下维持尿酸处于健康水平。从之前的临床数据来看,显示出比非布司他更平稳、持续控制血尿酸水平的潜能,同时安全性方面更有保障。

还有小核酸药物从源头调控尿酸代谢的技术路径也在推进。据摩熵医药的数据,目前全球在研的siRNA痛风管线已经有数款,可只有丽珠医药开发的YJH-012进入到了临床阶段。

整体而言,相对MNC的漠视,国内药企在痛风领域的布局更为活跃,毕竟这背后的蕴含着巨大的社会效益。基于国家卫健委《成人高尿酸血症与痛风食养指南(2024 年版)》的数据,我国成人居民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14%,痛风患病率约为2.20%,照此估算我国痛风患者约为2600万人,高尿酸血症患者约为1.8亿。而据弗若斯特沙利文估算,2025年全球痛风患者约2.8亿,高尿酸血症患者超10亿。

也就是说,痛风赛道是个值得关注的样本,在这个MNC不怎么投入,临床对新疗法需求强烈,同时又有积极社会价值的细分领域,国产创新药如能凭借差异化优势建立起竞争壁垒,从而革新该领域的治疗方式,达到商业化的成功。是否能带给国产创新药立项方式一些新的思考呢?

来源:动脉网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