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证明,有些事迫在眉睫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8-13 18:32 2

摘要:和吃苦相比,有苦难言,无人问津,可能比苦本身还难受。重生之后,叶檀老师变了很多,变得能吃苦,吃自己的苦,吃别人的苦。她说,有苦我们一起分担。每周六,叶檀老师都会亲自回复,并在公众号上发出,有苦难言的朋友,如果你也想和叶檀老师倾诉,把你的故事,发送到邮箱yeta

长期征集

日子很难,生活不容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有苦说不出的感觉,受苦的人最懂。

和吃苦相比,有苦难言,无人问津,可能比苦本身还难受。重生之后,叶檀老师变了很多,变得能吃苦,吃自己的苦,吃别人的苦。她说,有苦我们一起分担。每周六,叶檀老师都会亲自回复,并在公众号上发出,有苦难言的朋友,如果你也想和叶檀老师倾诉,把你的故事,发送到邮箱yetanbusiness@163.com,叶檀老师看到,一定会回复。记住,这世界还有人,关心你,在乎你,理解你。

文/青城桢楠

惯性定律告诉我们,物体质量越大、惯性越强,越难以被改变。

经济或许也有惯性效应,经济体量小的时候稍做改变,效果立竿见影,规模越大,改变难度越大。

如今的中国经济,已然是一辆一百多万亿的巨型列车,想要推动这庞然大物分毫,代价都是巨大的。

过去能够取得短平快效果的政策,如今不可能依葫芦画瓢,持久战是我们不得不接受的客观和必然。

关于PPI,所有人都猜错了

记得几年前,房地产从天空坠入凡间,不少人幻想,只要降低利率,放松限购,楼市很快就能起来。可结果一而再,再而三打脸,一再偃旗息鼓,人们逐渐麻木。

上周末,北京突然宣布,五环外松绑,没房票的可以上车了。

如果放在5年前,这样的政策会迅速登上社交媒体的头条,热度迟迟不散。但这次,没掀起什么浪花。除了一些房地产的长期拥趸,甚至都没看到多少人分析。

没有浪花,本身就是一种态度,房地产已成历史的产物。

PPI会和房地产一样吗?

从2022年10月以来,PPI已经连续35个月负增长。在这期间,国内经历了从不愿承认通suo,到正视通suo问题的巨大思想转变。

2025年7月,堪称逆转通suo元月。在这个月,从中央到地方,都展开了实质性的动作,希望能够通过政策和市场的双重力量,把工业品价格打上来。

见到政府动真格的,股市和商品期货市场都给出了积极反应。一众分析机构,更是对7月份的PPI读数寄予厚望。

结果让不少人失望。

据国家统计局8月9日公布的数据,7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3.6%,环比下降0.2%。

同比来看3.6%的下滑幅度和6月份一样,环比0.2%的下滑幅度则比6月份有所收窄。

这样一份成绩单,显然低于市场的预期。

在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前,国内万得的一致性预期是ppi同比-3.4%,而海外路透的预测则是-3.3%。

国内外的预期均高出实际结果。

对于PPI的结果,官方给出了部分解释。

据统计局的消息,7月份PPI下降,主要是因为夏季高温雨水天气增多,从而导致建筑项目进度放缓,进而影响建材需求。

另外,电价下降也是拖累PPI的重要因素。

关于电价的分析,我们此前曾经专门撰文详细探讨过,在全国用电负荷不断创出新高的背景下,电价逆势走低,这并非需求的问题,而是新老能源供给太多。

除了上述两点,官方还给出了一点原因。

在出口不断超预期的背景下,出口环节再度成为PPI的下拉项。

之所以说再度,是因为此前我们曾经分析过,抢出口的结果是以量换价,价格趋势是持续走弱的。这是反常识的存在。

据国家统计局的消息,7月份,在国际贸易环境不确定性影响下,出口重点领域,比如计算机、电子设备、汽车、电气机械、通用设备等项目,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价格下滑,8个行业合计影响PPI环比下降约0.24个百分点。

据华创证券的整理,7月份除了肥料、陶瓷、集成电路、铝材等少数产品,多数出口方向的价格再度走阔,其中手机等产品价格下滑的速度更是从个位数变成两位数。

近期,除了转口贸易,出口企业明显加大了对非洲等新兴市场的拓展,相对欧美来说,这些地区跟国内一样对价格相对敏感,出口价格抬不起来,对应不同地区的升降速,也属合理。

7月份,市场最大困惑在于,为何诸多商品价格上涨,没有反映到PPI里。

对此,国家统计局没有给出解释。从招商证券的整理来看,非常清晰,煤炭等黑色系商品的PPI并没有什么改善。

国盛证券等机构的解释是,或许金融市场基于高频数据建立的模型,和现实有偏离。

广发证券举例说,7月份,黑色冶炼、汽车、电气机械为代表的行业,市场和实际偏差最大,无法有效解释。

7月,螺纹钢价格无论期货、现货、指数均有上行,但最终PPI口径黑色金属冶炼加工业价格,却环比下降了0.3%。

另外,多晶硅和碳酸锂价格在7月也有明显上行,但所属的电气机械行业,环比降幅依然扩大了0.2%。

还有汽车行业,作为最先开始暂停价格战的行业,7月份PPI口径汽车制造业环比仍然下降了0.3%,同比降幅进一步扩大。

为何出现如此偏差?

一方面或许是价格传导需要时间,另一方面,PMI等指标反映出来的生产大于需求惯性,仍然没有扭转,这可能更贴近真实。

7月份,在需求端确实出现了不少大项目,比如被誉为超级项目的墨脱水电站。

墨脱水电站1.2万亿的投资,看似天量,但在上百万亿GDP面前,带来的增量,并没有媒体热议的那么大。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分析,雅江工程1.2万亿元总投资,理论上可拉动西藏GDP增长1.8个百分点。

注意,是西藏,不是全国。

这项旷日持久的工程,10年给西藏带来的理论变化,如下图所示,确实能够给西藏带来不少的变化,可对全国来说,水滴入海。

尽管这一超级项目无法在第一时间提供大量需求,但金融市场早已乐观地表达了热情,及时反映在商品市场和A股中。

此外,一些措施到也不是出个文件,给个政策或倡议,企业就有能力快速落地的。

6月15日,修订后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落地,明确大企业要在60日内支付款项。几乎所有车企都在第一时间响应,公告自己会遵照60日的“标准”付款。

可兑现度如何呢?据央视财经8月12日的报道,中汽协专务副秘书长许海东的调研表示,目前已有三家企业实现60天内支付。

换个说法,“只有”三家达成承诺。

许海东还表示,目前,主要央企像一汽、东风、长安,主要国企比如广汽、上汽、北汽,还有民营企业像吉利、长城,以及新势力企业像赛力斯、理想、小鹏,这些企业都在积极响应。

这些积极响应的公司,都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落地,那些不在积极响应名单上的企业,又会如何落地?

据新浪科技的报道,8月11日,工信部相关部门释放了对一汽集团、广汽集团和赛力斯集团三家车企执行承诺的调研信息。

三家企业均给出了各自的办法,落地账期承诺。

从工信部的督导情况来看,汽车行业可能是目前所有行业里,政府参与度最高的领域之一,如此高的参与度也只获得了目前的执行结果,其他行业可想而知。

进入8月,还有一则消息引发广泛关注,宁德时代位于江西的锂矿突然被曝停产。

8月11日,财联社报道,宁德时代证实位于江西宜春的枧下窝矿区采矿资质,已与8月9日到期,目前已暂停开采作业。根据有关法律要求,需要办理延续申请。不过宜春其他主要矿区还在正常生产经营中。

宁德时代随后也在投资者互动平台称,待获批后将尽早恢复生产,对公司整体经营影响不大。据新加坡联合早报10日的报道,矿区停产或至少持续三个月。

自从江西传出锂矿矿证危机,各方一直在紧盯着相关的矿山,甚至不乏好事者每天蹲守在矿山附近,时刻紧盯停工情况。

据界面新闻8月11日的报道,有媒体在采访枧下窝矿区期间,意外遇见几位蹲守在当地的投资者。

有投资者表示,他们夜间9点多,从小路上山,11点多到山顶,晚上12点发现挖掘机、推土机准时停产。还有投资者表示,他们一直蹲守到凌晨 4 点才下山。

在山上蹲守到半夜,足见各方多“关心”枧下窝矿区的停产情况。不仅对投资重要,背后也让人嗅到满满的炒作味道。

碳酸锂期货走势8月7日已经企稳,8月8日开始大涨,等到消息公布发酵,碳酸锂期货隔天竟然出现一条大阴线。

宁德时代的锂矿停产,到底影响大不大?或许没那么大。

根据百川盈孚的报道,2025年前7个月,国内碳酸锂总产量51.6万吨,停产锂矿涉及企业产量4.3万吨。

假设未来江西还有企业停产,在供给最悲观的情况下,2025年仍然过剩4241吨。

如果停产锂矿矿证延续申请顺利,碳酸锂供应可能会重回剧烈过剩状态,商品价格也可能从哪来回哪去。

另据期货日报的消息,考虑到海外供给,如果碳酸锂价格继续走强,马里两大新项目、澳大利亚两座新矿山的产能会重新释放。

留给国内去库的时间,也就两个月。

我们长期追踪各种商品价格,几乎所有商品在价格稍有起色之后,就会出现“需求不振,下游观望情绪严重”等字眼,少有下游乐观接受的情况。

之所以如此,很多时候,并非没有需求,而是需求的增长远远跟不上供给的增长。

还记得日经中文网曾援引高盛的报道说,除了钢铁和功率半导体以外,中国在太阳能面板及纯电动汽车(EV)等5个领域的供给能力,远超全球总需求。其中,光伏面板的供给能力是全球需求的1.9倍,EV的产能是全球需求1.2倍。

强大的生产能力,导致规模效应发挥到极致,成本降到最低。

如此强大的产能,需求全球开启强需求,方能消解。

过去,中国、美国、欧盟等主要国家,起码在绿色能源的使用上,达成过某种程度的共识。如今,随着老川的石化政策,美国需求迅速消退。

2025年7月7日,老川签署行政令,宣布终止对风能和太阳能等绿色能源形式的联邦补贴,转而支持“可靠、可调度”的本土能源,以推动美国实现能源独立与国家安全目标。

8月6日,央视新闻的报道称,老川取消了全球最大的风能项目之一——“熔岩岭”风电项目,称其存在“重大法律缺陷”,并违反多项法定审查程序。

考虑到美国新能源的建设成本,没有政府补贴,基本就玩不转了。

美国需求退潮,自然影响到国内的相关产业,毕竟我们当初的设计,是对应全球需求,而非国内而已。

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各行业下游的接受度总是不高,因为需求不畅,无法有效传导。因为上述背景,这一轮供给侧改革的难度是史无前例的,不可能复制历史上的其他轮次。

逆全球化的代,各国各扫门前雪将成为常态,既然我们无法改变别人,那只能尽可能调整自己。除了供给上下功夫,需要更多在需求上花力气。

正如摩根士丹利7月23日的研报,中国想要战胜通suo,需求比供给更重要。而需求的提高,关键在于系统性地增加社会福利支出,为低收入阶层拉起保障网,建立中产收入阶层社会,这样方能支持消费。

(免责声明:本文为叶檀财经据公开资料做出的客观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请勿以此作为投资依据。)

来源:叶檀工作室视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