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教育实践中,庞硕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基于班级学生的特点,致力于开展富有温度的教育,助力学生实现全面且充满力量的成长。曾被评为北京市“学生喜爱的班主任”、海淀区班主任带头人等荣誉称号,并在北京市班主任基本功培训及展示活动中荣获三等奖,在海淀区“风华杯”班主
在往期的
“紫禁杯优秀班主任”报道中
我们了解了优秀班主任们
别具特色的育人故事
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
4位紫禁杯优秀班主任
一起看看他们独特的育人方法
以特殊生命点亮
集体成长之光
庞硕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附属实验香山分校初一(2)班班主任、语文教师
在教育实践中,庞硕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基于班级学生的特点,致力于开展富有温度的教育,助力学生实现全面且充满力量的成长。曾被评为北京市“学生喜爱的班主任”、海淀区班主任带头人等荣誉称号,并在北京市班主任基本功培训及展示活动中荣获三等奖,在海淀区“风华杯”班主任基本功展示中荣获特等奖、最佳方略奖。
雅思贝尔斯曾指出:“教育的本质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庞硕将这一理念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面对有些特殊的小B同学,她以独特的教育智慧,搭建起一座跨越差异的桥梁,让班级在包容与互助中凝聚成温暖的共生体。
小B刚入学时,抗拒与人交流,还会偷偷躲进地下车库等校园中其他隐蔽的角落,让人忧心不已。但庞硕没有将小B视为包袱,而是将这个教育难题变成了培养学生同理心与包容力的教育契机。
精心策划,助力学生自信生活
她首先发起了“陪餐接力计划”。最初,庞老师在食堂陪伴小B就餐,在她的带动下,同学们主动轮流陪餐。起初,小B只是默默低头吃饭。渐渐地,小B开始用点头回应同伴。这份细微的改变,是庞老师的融合教育理念初见成效,也让同学们看到了坚持的意义。
生日是传递关爱的重要节点。在小B生日现场,同学们在庞老师的指导下精心策划了一场“夸夸寿星会”。大家用真诚的语言,细数小B的进步:“你擦黑板的样子太帅了”“希望小B每天保持微笑!”面对真挚的赞美和祝福,小B脸上绽放出了腼腆的笑容,同学们也更深刻地理解了接纳与付出的意义。
巧设互助之策,热心守护成长
为了让小B更好地融入集体,庞硕还推出了“成长合伙人”小组互助机制,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成长伙伴”。她了解到小A和小C曾与小B就读于同一所小学,对他的情况较为熟悉,于是便私下找他们做工作,两名热心的同学迅速组建了“小B护卫队”,不仅经常“护送”小B前往“心语小屋”和专业教室,还在各项活动中带动小B一起参与,把对小B的关照和帮助融入到学习生活的日常。
渐渐的,小B藏起来的次数越来越少,参与集体活动的频率越来越高,同学们也在帮助小B的过程中,变得更具责任感。他们还将这种责任通过实践活动向外延申,比如制作“自闭症”主题手抄报进行宣传,将义卖款捐给红十字会,参与垃圾分类、香山革命纪念馆及植物园讲解、控烟宣传等校内外志愿服务等。
在庞硕看来,每一种独特的生命形态都值得尊重,不同的星光汇聚,方能照亮更璀璨的夜空。
以心育心,以爱育爱
王也娜
北大附中北医分校高一(2)班班主任兼数学教师
王也娜始终坚守“以身示范,以德育人”的教书原则,保持“教书育人”的初心和使命,致力于成为学生品格塑造的向导和知识探索的导师,以及创新思维启蒙的先锋。曾获海淀区青年教师岗位能手,海淀区优秀班主任,海淀区班主任带头人,海淀区骨干教师,优秀党员等称号。
在教育的百花园中,她不是挥舞剪刀的园丁,而是静待花开的守护者;在成长的舞台上,她不是发号施令的导演,而是与学生共舞的领舞者。王也娜用“温和而坚定”的教育姿态,诠释了新时代班主任的育人智慧——心要大,能装下每一个独特灵魂;眼要亮,能发现每一处成长可能;手要暖,能托起每一颗向上心灵。
教育是心与心的共鸣
“教育是心与心的共鸣”——这是王老师践行的教育哲学。在她的班级里,没有“问题学生”,只有“成长中的青少年”。她像一位细心的“心灵园丁”,用专业的观察记录,为每个孩子绘制“成长图谱”,捕捉那些容易被忽视的闪光点——沉默的孩子可能有缜密的思维,好动的学生往往充满创造力,调皮孩子的“不守纪律”或许是领导力的萌芽。她很善于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孩子内心的波澜。这种“全息式”的育人视角,让每个孩子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成长坐标系。
激励教育的智慧
在王老师的班级管理中,“激励教育学”不是抽象理论,而是生动的教育现场。她适才扬性的理念,使得班级管理中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使得孩子们事事责任在心,人人担当作为。她多维度正向引导的做法,让积极评价成为孩子们成长的最好营养。当学生小A情绪爆发时,王老师没有简单说教,而是更深入地走进学生,发现学生,为小A搭建适合他的平台——参加辩论赛,在辩论中收获成长;当学生小B屡次数学失利时,她在批改本上写道:“你攻坚克难的路上永远有我,来个拥抱,我们一起前行。”这种“长善救失”的智慧,让教育成为点燃火种而非填满容器的过程。
蹲下来,共同成长
最令人动容的是她“蹲下来”育人的姿态。她肯定学生的能力,相信学生的智慧,在教育和教学中她常常俯下身子寻求学生的帮助。这种“共同成长”的师生关系哲学,打破了传统的权威距离,构建了“学习共同体”。学生毕业时那句“您不仅是老师,更是读懂我的人”,以及学生们离校时那份根植于心的自信与善良,或许是对这种教育姿态的最好诠释。
教育无他,唯爱与榜样。王也娜老师用“温和而坚定”的专业姿态证明——真正的教育影响力,不在于雕刻多少“标准件”,而在于唤醒多少生命的自觉。
尊重个性、开启心门
吕丽霞
北京市建华实验学校初三2班班主任,初三数学教师
曾被评为海淀区班主任带头人,北京市学生喜爱的班主任,海淀区优秀班主任,海淀区第三届“风华杯”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研修展示活动一等奖,校级师德模范。
育人特色:用心教学,传道授业;用爱育人,润物无声。
带班理念: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学生,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学生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正因为时刻记得自己曾经是个需要长大的孩子,吕丽霞始终秉持“先见树木,再见森林”的主体教育理念,相信每种花都有不同的花期,陪伴他们慢慢成长。
滑动查看
关爱每一个孩子,怀揣尊重与信任
漂亮的孩子人人爱,而爱不漂亮的孩子才是老师真正的爱。关爱每一个孩子,从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信任和尊重他们,平等对话,才会发现成长之花正在悄悄绽放。吕老师与小W同学的故事正是如此。
小W同学初一入学时规矩意识较差,常和同学发生口角,甚至出现偷拿别人东西的现象。每次出现问题,吕老师迅速介入并及时平息事态,但暂时性的问题解决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他。慢慢地,在他的“影响”下,一些自觉性较差的男孩和他组成了扰乱小团体。解散小团体必须先解决带头的同学,帮助小W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势在必行。在和家长深入沟通后,吕老师了解到他小学一直住校,家里还有一对双胞胎弟弟,父母忙于生意,无暇顾及他。在立规成习的关键时刻,没有父母在身边及时纠错导致他不知是非对错,更不会替他人考虑;同时他自我认可度低,经常以不断惹事的方式在家庭和学校“刷存在感”、博得关注。意识到问题根源,吕老师改变了对他的看法,调整了对他的教育策略。把他看成集体森林里一棵需要修剪的小树,这棵小树需要长大,需要更多关爱与帮助。
用耐心和爱心,托举学生健康成长
在随后的交流中,吕老师都先耐心倾听他的想法,再帮他树立是非对错。每当有一点好的改变,吕老师会毫不吝啬地表扬鼓励,同时营造团体互助的积极氛围,助力他遵规守纪、向上向善。慢慢地,他开始注意言行,做事之前学会换位思考。上课开始发言了,作业认真了,愿意为班级做事情了,他变得阳光又自信,更多的伙伴围绕在他身边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健康“小团体”。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激励、启发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以适应瞬息万变的世界。吕老师始终相信教育是灵魂的共振,当教师俯身倾听时,不仅能听见花开的声音,更能触摸到成长的脉搏。
班级建设中的
“四维育人”实践
生铎予
北大附中西三旗学校教师,现任初二2班班主任及物理学科组长
他秉持“教育是唤醒每个生命”的信念,坚持将班级打造成自主成长的沃土,构建出“预判-引领-自治-陪伴”四维育人模式。曾获 “海淀区优秀班主任”“海淀区班主任带头人”等称号,所带班级获得“海淀区先进班集体”“校级全能班集体”等荣誉,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级、市级课题,获得北京市暑期实训课程方案优秀成果。
生铎予擅长通过家校协同激发学生潜能,形成“精准预判、价值引领、自主管理、温情陪伴”的鲜明带班特色。
精准预判——
三级家访体系,夯实育人根基
针对初二接班特点,生老师独创“三级家访体系”。第一步,向前任班主任取经,全面掌握学生行为习惯、学习状态及性格特点。第二步,全员家访,深入了解学生居家表现及家长教育期待,建立个性化沟通模式。第三步,开学前“云端初遇”,通过邮件收集学生班级愿景与近期照片,实现“见面即熟识”。这一体系为后续班级管理奠定精准基础,家长们纷纷感慨:“生老师的细致远超想象!”
价值引领——
首日定航向,培育“四有”青年
开学首日,生老师通过精准叫出每位学生姓名拉近距离,并组织班级共同确立“四有”育人目标:有高远理想、有现代化人格、有文化底蕴、有领袖气质的优秀青年。同时,倡导“三敢精神”,他期待学生在新集体里敢于尝试、敢于担当、不怕犯错,为学生成长注入精神动力。
自主管理——
级部制轮岗,激活学生潜能
在生老师的班级,推行“级部制”班级管理模式。上到班长、下到绿植管理员,每位同学均有服务职责。通过工作汇报与期末述职,强化岗位责任意识。每学期实行轮岗制,打破固定职位,让学生多维度锻炼能力。班级逐渐实现“无师自转”,学生笑称:“生老师‘隐身’时,班级运转更流畅!”
温情陪伴——
捕捉教育契机,点亮成长瞬间
生老师善于将日常细节转化为教育契机。通过定期的生日会、活动后的复盘、考前激励仪式等仪式化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同时,及时捕捉学生情绪变化,通过“成长日记”记录学生们的点滴进步。彼此的温馨陪伴,让学生的身心得到了丰富的补给。学生评价:“生老师的陪伴,让平凡的日子有了光。”
生铎予以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将班级打造成自主成长的沃土。未来,他将继续探索“个性化育人”路径,助力每位学生绽放独特光芒。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老师们用日复一日的
用心、爱心、耐心
成就学生们的成长
爱可抵岁月漫长
相信他们将继续绽放教育之光
下期,还有更多不一样的育人故事
等你来揭晓
我们下期见~
素材来源:德育科 各相关学校
编辑:黄依依
投稿邮箱:hdjywx@126.com
海淀教育内的文章,大部分是海淀教育记者的原创以及征集资料的整合,除海淀教育授权外,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相关责任。本公号荣获2017年度、2018年度“首都教育新闻宣传策划创新力奖”和“首都教育新媒体传播影响力”大奖,2020年度“首都教育融媒体建设先锋奖”和“首都教育新媒体最具影响力”大奖!
来源:海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