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只是起点!中国生物制药的“隐藏宝藏”才刚刚揭开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14 17:36 1

摘要:一方面,仿制药集采影响已基本出清,预计未来仿制药板块业绩将平稳增长;另一方面,创新药业务表现亮眼,随着创新产品从2018年的3个攀升至2024年的17个,2024年创新药收入达到120亿元,占公司总营收比重约42%,预计2025年将突破50%,基本完成从传统药

中国生物制药加速创新转型获得资本市场的持续认可,迎来了估值重构的黄金时刻:2025年内股价已上涨超130%,总市值超1400亿港元。

然而,千亿市值只是开始,随着未来几年进入创新产品密集收获期,中国生物制药市值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01

抗肿瘤管线实力强悍

中国生物制药实现股价大涨,背后的逻辑在于创新转型成果显著。

一方面,仿制药集采影响已基本出清,预计未来仿制药板块业绩将平稳增长;另一方面,创新药业务表现亮眼,随着创新产品从2018年的3个攀升至2024年的17个,2024年创新药收入达到120亿元,占公司总营收比重约42%,预计2025年将突破50%,基本完成从传统药企向创新药企业的转型。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生物制药预计,到2027年创新药收入占比有望提升至60%。这背后的底气在于,公司已经进入密集收获期,目标2025-2027年平均每年至少有5个创新产品获批。

从细分业务来看,中国生物制药专注肿瘤、肝病、呼吸系统、外科/镇痛四大治疗领域。其中,抗肿瘤领域是其业绩第一支柱,2024年贡献近四成营收,公司预计未来三年肿瘤领域将有6个创新药获批上市。

根据华创证券研报显示,目前中国生物制药已有11款肿瘤创新药处于临床Ⅲ期及NDA阶段,包括TQB3616(CDK2/4/6抑制剂)、TQ05105(JAK/ROCK抑制剂)、TQB2102(HER2双抗ADC)、TQB2930(HER2双抗)、M701(CD3/EpCAM双抗)、TQB3473(SYK抑制剂)、LM-302(Claudin18.2 ADC)、LM-108(CCR8单抗)等。

TQB3616(库莫西利)有望克服当前CDK4/6抑制剂的耐药性问题,预计今年底获批二线治疗HR+/HER2-乳腺癌,以及提交一线治疗HR+/HER2-乳腺癌的上市申请。CDK4/6抑制剂是乳腺癌领域的重磅品种,诞生了哌柏西利、阿贝西利等多款大药。由此,方正证券研报预测,TQB3616到2028年销售额将达到12.21亿元。

首创新药TQ05105(罗伐昔替尼片)预计今年内获批上市,用于治疗中高危骨髓纤维化,并且针对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的Ib/IIa期研究已经完成,在国内已开展III期临床研究。

TQB2102正在开展多项针对乳腺癌的III期研究,包括HER2低表达乳腺癌、HER2阳性乳腺癌等,其他在研适应证还有胆道癌、非小细胞肺癌、消化道肿瘤等。根据2025 ASCO大会公布的研究结果,TQB2102在HER2低表达乳腺癌中,疗效与Enhertu(DS-8201)相似,但安全性大幅提高。

针对乳腺癌,中国生物制药还布局了TQB2930,正在开展用于HER2阳性乳腺癌的III期研究。HER2双抗领域,目前全球仅百济神州/Jazz的泽尼达妥单抗获批上市,康宁杰瑞/石药集团的KN026也已进入III期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已处于临床后期阶段的LM-302LM-108,是礼新医药自主研发的项目,随着收购完成,被中国生物制药纳入囊中。

02

价值重估的“关键一跃”

斥资9.5亿美元收购礼新医药,让中国生物制药再次站上创新药舞台的中央。

更重要的是,吞下礼新医药,远不止扩充肿瘤管线那么简单——它标志着中国生物制药在创新转型路上按下了“加速键”,有望对公司估值和股价带来催化。

礼新医药主要深耕肿瘤免疫及肿瘤微环境领域内尚未满足的治疗需求,专注于有同类首创及同类最优潜力的生物创新药研发。尤其专注于以GPCR及多次跨膜蛋白为靶点的大分子抗肿瘤药物的研发。

自7月15日宣布收购礼新医药后,中国生物制药再次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股价累计上涨超过20%。

目前,礼新医药有8个管线进入临床研究阶段,还有约20个项目处在临床前研究阶段。其中,LM-305(GPRC5D ADC)已于2023年以潜在总交易额6亿美元授权给阿斯利康,LM-299(PD-1/VEGF双抗)已于2024年以潜在总额超32亿美元授权给默沙东,充分验证了公司的研发实力。

礼新医药的临床项目

图片来源:礼新公司官网

从研发进度来看,LM-302和LM-108已迎来“冲刺时刻”,未来几年有望获批上市,为中国生物制药贡献新的增长点。

目前,LM-302正在开展三线治疗Claudin 18.2阳性的胃癌/胃食道结合处癌(G/GEJ)的III期研究,以及一线治疗G/GEJ患者的II期研究,治疗胰腺癌患者的II期研究,预计2027年在国内上市。

LM-108正在中国开展II期注册临床研究,用于联合PD-1单抗治疗既往接受抗PD-1/PD-L1类药物治疗失败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MSI-H/dMMR的晚期恶性实体瘤患者,开发进度中国第一、全球前三。另外,LM-108还在开展治疗胃癌、胰腺癌、肺癌、乳腺癌的Ⅱ期研究。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目前尚无CCR8靶向药上市,但全球已有30款左右CCR8单抗在研。

礼新医药最具想象空间的管线无疑是LM-299,毕竟PD-(L)1/VEGF双抗频现大额BD交易,已是行业焦点。

作为潜在下一代肿瘤免疫治疗的基石药物,LM-299可与多种治疗方式联合应用,包括肿瘤免疫药物、小分子靶向药物、ADC以及T细胞激活剂等,而且可针对广泛适应证,市场潜力巨大。

目前,LM-299正在中国开展用于实体瘤的I/II期研究,此前临床前研究显示出优异的协同效应和安全性。7月31日,中国生物制药宣布,LM-299/MK-2010的对外授权合作进展顺利,公司将于近期收到3亿美元的技术转移里程碑付款。

当然,除上述管线外,礼新医药还储备着多款极具前景的肿瘤资产,这些“隐藏的宝藏”若能通过BD交易兑现价值,将成为推动中国生物制药价值重估和股价上涨的关键增量,突破市场对其传统药企的固有认知框架。

03

非肿瘤领域全面开花

除了抗肿瘤板块,中国生物制药在非肿瘤领域也埋藏着不少能推动估值修复的管线:预计未来三年,在外科/镇痛、呼吸系统和肝病领域,分别将有4个、2个和1个创新药获批上市。

在外科/镇痛领域,已进入临床II期及以上阶段的管线,包括加南类抗菌肽培来加南(PL-5)喷雾剂、纳地美定(Naldemedine)、TRD205(AT2R抑制剂)、TRD303(罗呱卡因缓释溶液)等。

培来加南喷雾剂为非抗生素类抗菌药物,已在国内处于上市审评阶段;纳地美定是由盐野义制药株式会社开发的外周μ-阿片受体拮抗剂,正大天晴拥有该药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独家市场推广权,目前已在中国申报上市,用于治疗阿片类药物引起的便秘。

潜在FIC镇痛新药TRD205,是全球首个针对慢性术后神经痛并进入Ⅱ期临床阶段的1类创新药。据统计,全球每年约3.2亿人接受手术治疗,约10%的患者会发生手术后慢性疼痛。

中国生物制药非肿瘤领域在研创新产品

图片来源:华创证券研报

在呼吸系统领域,已进入临床II期及以上阶段的管线,包括TQH2722(IL-4Rα单抗)、TQC2731(TSLP单抗)、TDI01(ROCK2抑制剂)、TQC3721(PDE3/4抑制剂)、TQC2938(ST2单抗)等。

TQH2722正在中国开展III期研究,适应证包括特应性皮炎、慢性鼻窦炎伴或不伴鼻息肉、季节性过敏性鼻炎等。当前IL-4Rα赛道竞争激烈,同类竞品中已上市的包括新任自免全球“药王”度普利尤单抗、康诺亚的司普奇拜单抗,国内上市申请中的有康乃德/先声药业的乐德奇拜单抗、国内临床III期阶段的有恒瑞医药SHR-1819、智翔金泰GR1802等。

TQC2731是国内首款进入III期阶段的TSLP单抗,在研适应证包括哮喘、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特应性皮炎等。同类竞品中,目前全球仅安进/阿斯利康的特泽利尤单抗获批上市。

TDI01正在开展用于中重度cGVHD的III期研究;TQC2938正在开展治疗季节性过敏性鼻炎II期临床,目前全球在研ST2单抗管线不多。

TQC3721是全新机制的吸入性PDE3/4抑制剂,正在开展用于COPD的维持治疗,全球开发进度第二。同类竞品中,默沙东以百亿美金收购Verona Pharma拿下了全球首款上市药物恩司芬群;GSK以潜在总交易额125亿美元引进了恒瑞医药HRS-9821的权益,以及至多11个项目的全球独家许可的独家选择权(不含大中华区权益),带来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在肝病领域,泛PPAR激动剂Lanifibranor(拉尼兰诺),是中国首个进入III期临床的MASH药物;另一款治疗MASH的TQA2225,有望成为中国首个上市的FGF21融合蛋白药物。

中国生物制药还布局了多款慢性乙肝(HBV)治疗药物,包括TQA3334(TLR-7激动剂)、TQA3810(TLR-8激动剂)、TQA3605(HBV衣壳蛋白抑制剂)、siRNA疗法TQA3038,均已进入临床II期阶段。

04

结语

2025年以来,中国生物制药多次出现股价异动,均与创新研发有关,比如12项ASCO口头报告创中国药企最高纪录、重组人凝血因子Ⅶa N01(安启新)获批上市、收购礼新医药,印证资本市场对其创新转型的持续认可。

不过,尽管中国生物制药年内涨幅超过130%,却远远跑输许多Biotech公司,当前估值仍被低估。原因在于,市场对其认知仍停留在传统仿制药企,其创新潜力仍未被充分定价。

毕竟,中国生物制药兼具Pharma的现金流优势与Biotech的管线密度。随着未来3年创新产品密集获批,市场对其“创新药企”身份的认知将更清晰,估值有望进一步向上修复。

来源:药械talks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