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赋能三晋文化——从破茧突围到协同繁荣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15 11:21 2

摘要:从云冈石窟的数字化焕新,到平遥古城的沉浸式夜游;从晋剧《庄周试妻》的创新演绎引发观剧热潮,到“晋侯鸟尊”文创的走红出圈;从太行深处的“村晚”,到国际影展的星光熠熠……近年来,三晋大地文化脉动愈发强劲,一批带着“山西印记”的文化成果持续“破圈”,彰显着文化体制改

从云冈石窟的数字化焕新,到平遥古城的沉浸式夜游;从晋剧《庄周试妻》的创新演绎引发观剧热潮,到“晋侯鸟尊”文创的走红出圈;从太行深处的“村晚”,到国际影展的星光熠熠……近年来,三晋大地文化脉动愈发强劲,一批带着“山西印记”的文化成果持续“破圈”,彰显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层活力,见证着文化事业与产业协同发展的生动实践。

改革攻坚 激活文化新动能

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关键一招。面对新时代文化发展的新要求,山西以啃“硬骨头”的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用“一盘棋”思维重构文化发展格局,让沉寂的文化资源焕发新生。
顶层设计的“指挥棒”精准发力。省委、省政府将文化体制改革纳入转型发展全局,构建起“政策保障—机制创新—项目支撑”的闭环体系。《山西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规划》等文件明确改革“路线图”,从国有院团转制到文旅融合机制,从经营主体培育到数字文化发展,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直击痛点。
国有文化单位的“转型账”算得明白。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曾是难点,山西通过“分类施策、精准滴灌”破解困局:省晋剧院推行“演出场次与薪酬挂钩”机制,演员收入大幅提升,2024年演出超350场;太原市话剧团转企后,以市场为导向,陆续推出《博物馆奇幻之旅》等作品,从“等拨款”变为“找市场”,2023年—2024年营收增长5倍。
亮眼成绩的取得,源于我省在细化政策保障和资金扶持上的持续发力。《关于进一步深化我省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工作方案》《山西省濒危戏曲剧种抢救工程工作方案》《山西省艺术创作工作推进机制》《稀有剧种保护资金管理办法》相继出台。山西省艺术基金每年投入5000万元,重点支持戏曲创作,同时积极争取国家艺术基金。从2014年至今,我省共有249个项目获得国家艺术基金立项资助,资助金额近2.5亿元,在全国名列前茅。

融合并进 共谱发展新篇章

文化事业是根基,文化产业是引擎。山西打破“事业”与“产业”的界限,让公共服务的“温度”与市场运作的“热度”相互赋能,形成“1+1>2”的发展效应。
公共文化服务“普惠共享”暖民心。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面建成,山西省图书馆新馆、山西大剧院等地标性建筑成为市民“精神粮仓”,智慧图书馆、乡村文化驿站让偏远地区群众“家门口”享服务。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共完成免费送戏6995场,完成率69.9%。“乡村村晚”“广场舞大赛”等群众性活动蓬勃开展,左权民歌汇、和顺牛郎织女文化节等接地气的活动,让文化真正走进百姓生活。文博事业同样亮眼:山西博物院“晋魂”展览年接待观众超120万人次,云冈石窟数字化展厅让文物“活”起来,考古成果不断“上新”,“考古山西”成为热门话题。
文化产业“提质增效”强引擎。依托资源优势,山西打造出一批特色产业集群:文旅融合方面,五台山“五个五台山”建设带动周边民宿收入2024年增长35%;今年上半年,《太行山上》实景演出91场,观演人数超2万人次。数字文化方面,云冈石窟的三维模型数据集、晋祠VR体验项目引领行业潮流,“山西文创”系列产品2024年销售额突破3亿元。品牌活动方面,平遥国际电影展吸引全球目光,山西艺术节成为艺术盛宴,“晋剧艺术周”让传统戏曲焕发新彩。
资源转化“双向流动”创价值。文化事业为产业提供“源头活水”:博物馆的文物元素成为文创设计灵感,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既参与公益培训,又通过电商销售作品;产业反哺事业:民营剧团参与“送戏下乡”政府采购,文化企业捐赠资金支持乡村文化设施建设。省话剧院的《塞北人家》既作为精品剧目参加展演,又通过商业巡演获得收入;晋商博物院既免费开放,又开发研学课程,上半年接待研学团队超3万人次,实现了“公益属性不变、发展活力倍增”。

品牌跃升 彰显时代新魅力

三晋文化品牌从“养在深闺”到“走向世界”,凭借改革的勇气与创新的智慧,不断提升影响力,让“晋风晋韵”成为鲜明标识。
传统文化“老树新枝”焕生机。晋剧《打金枝》“梅花版”2023年—2024年巡演超50场,上党梆子《西沟女儿》走进2010年上海世博会后热度不减,绛州鼓乐《杨门女将》多次登上央视舞台,传统戏曲在改编创新中赢得年轻观众。非遗保护成果丰硕:平遥推光漆器、平定砂器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非遗+电商”让老手艺成“新热点”,传统文化在当代找到新坐标。
文化品牌“走出去”扬美名。“山西文旅”形象持续升级,“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品牌响彻全国,太原—北京—西安“古建游”线路成爆款。国际传播方面,云冈石窟与国外博物馆联合办展,山西皮影戏巡演欧洲,“山西美食节”走进多国,文化交流从“请进来”到“走出去”,三晋文化的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大。
人才队伍“薪火相传”添动力。改革打破人才流动壁垒,形成“事业育才、产业用才”的良性循环:国有院团艺术家到民营剧团指导,高校教授参与文创设计,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收徒传艺,青年编剧、导演崭露头角。新一批签约作家屡获全国大奖,年轻晋剧演员在央视戏曲频道走红,一支“老中青”结合的文化人才队伍,为山西文化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从体制改革的“破冰突围”到协同发展的“深度融合”,从惠民服务的“暖心升级”到产业转型的“强劲跃升”,三晋大地正书写着一场深刻的蜕变。站在新起点,山西将继续以改革为笔、以创新为墨,在传承中发展,在开放中提升,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为文化强省建设谱写更加精彩的篇章。

来源:金融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