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露天电影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15 15:16 2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网络的普及,露天电影早已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曾经在脑海中烙下的记忆,总会在不经意间浮现出来,让人深有感触。而今,那些遥远的记忆像天边的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逝去,却又无法触及。

焦旭东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网络的普及,露天电影早已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曾经在脑海中烙下的记忆,总会在不经意间浮现出来,让人深有感触。而今,那些遥远的记忆像天边的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逝去,却又无法触及。

小时候,沒有电视、没有网络,甚至收音机寻常人家都没有。那时文化生活匮乏,特别是公社以下乡村,几乎沒有什么大众娱乐活动。我们童年时代文化生活最大的乐趣,就是看电影。那时候,县里或公社的电影工作队一般每个月都会定期下到乡下,巡回在各个公社、乡村放映电影,大家能看上一回电影,近似像过个节日一样快乐。

那时的乡镇和农村是沒有电影院的,大都是在学校操场或农村稻场空地上露天放影。每当有新电影上映,事先会发布海报预告,大家都会提前在下午3一6点时分,从家里搬来板凳或椅子抢战有利地形“站座位”。那时候,一个地方放电影,会吸引周边十里八乡的大人小孩前来观看,整个露天电影现场,真是黑压压一片,里三层外三层的,绝对不夸张。不论是寒风凛冽的冬天,还是酷暑难耐的夏天,在那个精神生活极度匮乏的年代里,人们对于电影的热爱,就这样从来没有丝毫消退过。

一面幕布、一部放映机、一台小发电机、一个放映员、一束光,自己搬来板凳的人们,构成了露天影院的全部要素。 一般是先由公社或乡村领导或放映员领学几段毛主席最新语录,接着放映十几分钟的加演片,也就是新闻简报、科教片、或者是纪录片。等这一些程序结束后,人们期待的正片电影就开始了。

当年,一部新电影,大都是追着电影放影队走,接连看上4一5遍,才不再跟着跑了。记得电影《南征北战》,我至少看了10遍不止,熟悉得几乎能背下整场电影的台词。那时候,记性特别好,几乎过目不忘,即便首次看一部电影,第二天一群人聚集在一起,通过集体的智慧,就能从头到尾回忆出所有情节,模仿出动作,甚至能背诵大部分台词。

每次电影放映完后,走在回家的路上,人们意犹未尽,各种谈论刚才电影的声音,嘈嘈杂杂,相互争论:女游击队长没有女特务好看,那个卧底的革命者死得太惨,那个汉奸的命太长……,岔路口,人群开始分散,相互道别,原先音量宏大的讨论,逐渐减弱,最终悄无声息。

有时候两个邻近公社或乡村同一晚上放电影,只有一部电影胶片,就要安排专门的“跑片人”,把A地演过的一卷拷贝快速送到B地放映。有时候发电机坏了只能演一半,要等第二天再演。最让人郁闷的是,放映员说发电机修不好了,散场回家睡觉吧,结果在回家的半路上发电机又修好了,大家没有怨言地再又折回去接着看。

依稀记得有一次在随县吴山公社大院看电影,正赶上连阴天,晚上放映不到一小半就下小雨,大家都忍着不走,放映员只得打着伞放映。然而雨越下越大,观众开始走人,放映员也停机不放了。第二天电影接着放,大家接着看。尽管如此折腾,但那个时候的人们能看一场电影也是最大的快乐。

曾记得,在随县唐县镇居住时,相距约8公里之外的万福农场,因住扎有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炮部队的一个团部,经常能第一时间放影新电影,于是我们会偶尔约上几个好朋友步行前往观看。路上几个小伙伴,结伴而行,你追我赶的,一路嬉闹着,追打着,不知不觉,就走到了。随意找个地方,能挤进去,就往里挤一挤,尽可能看得清楚一些。有时人多,实在挤不进去,没地方立足,干脆爬上附近的大树或院墙上,骑坐在树杈上或墙上观看。

夏天天热,人多汗液臭烘烘的,我不大喜欢凑热闹,常常跑到荧幕的背面,找个人少的地方,或坐或站。离着荧幕很近很近,仰着小脸,眼睛紧盯着荧幕,静静地观看,似乎眨巴一下眼睛的机会都没有放过,唯恐错过了任何一个细节。心绪随着剧情的跌宕起伏,也是忽上忽下地颤动,看得津津有味。

在放电影的过程中,烧胶片、停电、等待交换的影片、电影放映机出现故障现场维修等状况经常发生。即使这样,人们也不急不躁,耐心的坐在现场一边等待着,一边聊着天。等待一二小时是经常的事情。

小时候,每当看过一部电影,大家便会模仿电影里的人物,印象里,看过《闪闪的红星》后,我有个要好的玩伴兄弟就喜欢模仿反面人物胡汉三,折段树枝当作文明棍,拄在手里,恶声恶气地说着:“我胡汉三又回来了,拿了我的东西,都给我搬回来,吃了我的东西,都给我还回来。”绘声绘色,活灵活现,那副土财主的嘴脸模仿得真真是惟妙惟肖。

还有的就喜欢模仿潘冬子,尤其是潘冬子砍死胡汉三的那一段,特别地解气,很是钦佩潘冬子的勇敢。看了《南征北战》就绘声绘色地模伤那句经典台词“张军长,看在党国的利益上,拉兄弟一把吧!……”。看了《渡江侦察记》,有的就喜欢模仿敌处长气急败坏的样子。看了《小兵张嘎》,有的就爱模仿胖翻译官吃西瓜的样子,还用木头自制了把小手枪,时不时地别在裤腰上,学着嘎子的举止,神气活现。

回想起来看过的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那句“我是王成!向我开炮!”,振奋、激励过我舍生忘死的大无畏精神;那句“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让我深深地体味到了社会主义祖国田园风光的美好。

看过影片《苦菜花》,让我记住了一个母亲为了革命,培养了好几个优秀儿女,更是从王柬芝潜伏回村的故事里,懂得了披着羊皮的狼的凶残、可恶、可恨。

最难忘的,是那时看过的朝鲜电影《卖花姑娘》。起初,动听的音乐,悠扬的歌声,让我很是享受。自从小姑娘拿着金达莱鲜花,站在路边,一边叫卖,一边兜售的时候,也不知为什么,我的心,一下子就被带入了。似乎自己就在经受那种贫苦生活,尤其是看到小姑娘的亲人生了病,无钱医治,吃没得吃,穿没得穿的情景,我的心灵,一下子就被打动了,眼泪哗地就流出了眼眶,稀里哗啦的,被深深感动了。

前几天,我特意找出《卖花姑娘》这个影片,又看了一遍。但没有找到当年的感觉,自己的心也没有被带入进去。细细思量,我忽然明白了,童真、质朴、纯净,是最容易被感染的;它们就如同一块洁白的画布,画上什么,就会呈现什么,天真、烂漫、无邪。成年了,随着岁月的漂染、熏洗、打磨,见识多了,眼界高了,心地平了,外在的一切,都不过是各种各样的符号罢了。接纳的,就入得了心,欣快了情;不接受的,都是生活里的风景,看也在,不看也在;处之安然,云淡风轻,了然于心;不为其所扰,不为其所困,不为其所累。

观看露天电影也有惊险。记得有一次,在随县吴山中学操场上看电影《渡江侦察记》还是《奇袭白虎团》,寒冷的冬天里,大家都在挤来挤去,不知不觉间,挤挤压压的人群,如同起伏的波涛似的,身体一会儿倒向左边,一会儿又扑向右边,一旦倒下,后果不堪设想,会活活踩死人的。

眼看着就是一片的混乱,放映员发现后,高声呼喊着,让大家安静下来,不然,就不播放了。放映机一停,还真是管用,大家没得东西看了,很快就恢复了平静。那是我见识的,最为惊心动魄的露天电影一幕了,至今记忆犹新。一两个小时后,随着银幕上出现“完”、“剧终”、“再见”等字幕,电影结束了。人们意犹未尽地收拾东西,三三两两结伴归家睡觉。

那个年代,可以看到的电影十分有限,放映得最多的就是那几部数得过来的影片。比如:《地道战》、《智取威虎山》、《白毛女》、《地雷战》、《南征北战》,《侦察兵》、《红色娘子军》、《渡江侦察记》、《小兵张嘎》、《野火春风斗古城》、《闪闪的红星》、《铁道游击队》什么的,还有抗美援朝的片子《奇袭》、《上甘岭》、《英雄儿女》、《激战无名川》、《打击侵略者》和八个样板戏等,再后来有南斯拉夫电影《桥》、罗马尼亚电影《叶塞尼亚》等外国电影。当时有这样一句顺口溜说,“中国电影新闻简报;越南电影飞机大炮;朝鲜电影哭哭笑笑;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罗马尼亚电影搂搂抱抱。”

那些年我们一起看过的露天电影,承载了儿时多少幸福回忆。那种气氛,现在的豪华电影院都比不了。记忆犹新,欢乐犹在。这是人生的快乐时光,不能挽回但可时时永存。经历过那个年代的我们,虽然仍然怀念那个年代,但也不愿意再回到那个无法回去的年代了。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发展,但我们沉浸在高科技发展给我们带来便利生活的同时,回想起自己年轻时经历的一切,我们才真正的感觉到,过去的东西有时候很珍贵,我们不应该忘记。

不管是露天电影还是DVD还是现在的家庭影院,甚至将来还会出现的无法预料的新的视听盛宴方式,这种观影方式的更迭,代表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体验。但无论如何变革都是一种创新,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那根植我们这一代人脑海深处的露天电影情怀,已成为我们挥之不去的甜蜜而温馨的记忆!

来源:付立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