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12日,记者从中国广电音乐委官方微博获悉,由中国广电音乐委主办的“长风破浪计划”创作营第二季在佛山正式开营了。本届计划以“音乐+文旅”为核心,汇聚韦国赟、秦海波等四位导师组成“黄金教学团”,助力青年音乐人通过城市采风创作出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活力的作品。
——专访四川音乐学院副教授、“长风破浪计划”导师敬钧
8月12日,记者从中国广电音乐委官方微博获悉,由中国广电音乐委主办的“长风破浪计划”创作营第二季在佛山正式开营了。本届计划以“音乐+文旅”为核心,汇聚韦国赟、秦海波等四位导师组成“黄金教学团”,助力青年音乐人通过城市采风创作出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活力的作品。
作为驻营导师之一,四川音乐学院副教授敬钧在开营仪式上,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音乐人要扎根文化土壤,才能让作品真正‘破浪远航’。”
金钟奖得主的双重使命:教学与创作并重
敬钧,中国音乐金钟奖第七届、第八届金奖获得者,现任中国广电联合会音乐工作委员会理事、四川音乐学院流行演唱系教授。从中国音乐学院到法国蓬皮杜音乐与声学研究所的学术交流,再到中央音乐学院人工智能音乐会的指导,他的艺术足迹横跨传统与现代。
“金钟奖是对专业能力的认可,而教学则是责任。”敬钧在采访中表示。此次受邀加入“长风破浪计划”,他计划带领学员深入佛山祖庙、江门开平碉楼等地采风,将岭南粤剧、龙舟说唱等非遗元素融入创作。“比如用电子音乐重构《雨打芭蕉》的节奏,既保留韵味,又符合年轻审美。”
音乐+文旅: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
在2023年上海音协主办的《和乐行》民乐演出中,敬钧曾指导青少年演员用竹笛、二胡演绎传统器乐剧。他回忆道:“有个10岁的小主演,每周排练后都会主动研究角色背景,这种钻研精神让我感动。”这种“教学相长”的理念,也被他带入佛山创作营——学员需在结营时提交demo小样,优秀作品将通过全产业链宣推体系推向市场。
“音乐的终极价值在于连接人心。”敬钧以本届计划主题曲《长风赋》为例,阐释“音乐+文旅”的融合:“歌词中融入佛山木版年画的色彩意象,旋律则借鉴粤剧水袖的起伏节奏。当听众在CD中听到这些元素,自然会对岭南文化产生兴趣。”
从舞台到讲台:培养“破浪者”的初心
尽管身兼数职,敬钧始终将教学视为核心。他透露,近期正与法国IRCAM研究所合作开发“AI作曲辅助系统”,目的在于用科技降低创作门槛。“但技术永远替代不了灵魂。”他强调,“青年音乐人需要学会在数据洪流中坚守文化基因。”
对于创作营的未来,敬钧充满期待:“第一季学员的作品已在网易云音乐获得百万播放量,这证明市场需要纯粹的音乐。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帮他们找到那把打开传统文化的钥匙。”
从金钟奖舞台到佛山采风现场,敬钧用二十年时间践行着“传承与创新”的使命。正如他在开营仪式上所言:“长风破浪会有时,但只有扎根文化的深海,才能让中国音乐真正直挂云帆。”(完)
来源:乌鲁木齐晚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