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先生临终叹息:修一辈子了才明白,“禅”字原来暗藏这个玄机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15 17:38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声明: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资料来源:《禅海蠡测》《论语别裁》《金刚经说什么》等南怀瑾先生著作及禅宗典籍

一代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用一生的时间参禅悟道,博通儒释道三家学问。

可就在他临终前,却发出这样的叹息:“修了一辈子,到头来才明白,原来’禅’这个字里,竟然隐藏着如此深刻的玄机。”这位被誉为“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的智者,究竟在“禅”字中发现了什么天机?

为什么他说自己修了一辈子才真正明白?

这个看似简单的汉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修行密码?

南怀瑾先生生于一九一八年,浙江温州乐清人。

从小便展现出过人的悟性,年少时就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

十七岁那年,他在杭州遇到了一位老禅师,这次偶遇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老禅师看他根器不凡,便传授给他一些禅法要义。

从那时起,南怀瑾便踏上了漫漫求道之路。

年轻的南怀瑾如饥似渴地研读各种典籍,从《六祖坛经》到《金刚经》,从《维摩诘经》到《楞严经》。

他发现,禅宗虽然号称“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历代祖师留下的文字却浩如烟海。

每一部经典,每一个公案,都似乎在诉说着“禅”的不同侧面。

在峨眉山闭关的那三年,南怀瑾每日参禅打坐,苦修不辍。

他时常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达摩祖师要将这个法门传到中土?

为什么要用“禅”这个字来命名这个修行法门?

起初,他以为这只是翻译的问题,梵语“禅那”翻译成中文就是“禅”。

可随着修行的深入,他越来越觉得这个字里面有着深刻的内涵。

多年来,南怀瑾先生走遍名山大川,参访过无数高僧大德。

在少林寺,他与老方丈彻夜长谈;在普陀山,他与海印老和尚论道三日三夜;在天台山,他独自参悟智者大师的止观法门。

每一次的交流和参悟,都让他对“禅”有了新的认识。

有一次,他在四川遇到一位九十多岁的老僧,这位老僧一生都在参一个话头:“什么是禅?”当南怀瑾问他参出什么心得时,老僧只是微微一笑,伸出一根手指,然后缓缓地在地上写了一个“禅”字。

那一刻,南怀瑾仿佛看到了什么,但又觉得似懂非懂。

后来的岁月里,南怀瑾先生开始著书立说,《禅海蠡测》《南禅七日》等著作相继问世。他试图用现代人能够理解的语言,来阐释古老的禅学智慧。可越是深入研究,他越是觉得“禅”这个字的奥秘无穷。

在台湾讲学的那些年,无数弟子向他请教禅法。每当有人问起“什么是禅”这个问题时,南怀瑾总是会停顿片刻,然后说:“你们看,我们天天说禅,可有谁真正参透了这个’禅’字的含义?”

直到晚年,南怀瑾先生在太湖大学堂静修时,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对“禅”字有了全新的领悟。

那是一个春日的午后,他正在整理古籍,突然看到一本南北朝时期的注疏,里面提到了“禅”字的造字本义。

那一刻,如醍醐灌顶,他终于明白了这个字为什么会被选来代表这个修行法门。

原来,“禅”字左边是“示”,右边是“单”。

在古代造字的智慧中,“示”代表着神明的启示,天道的显现;而“单”在古意中有专一、纯净、简朴的含义。

合起来,“禅”字的本义就是要通过专一纯净的心境,来接受天道的启示,获得神明的开示。

这个发现让南怀瑾激动不已。

他恍然大悟,为什么禅宗祖师们总是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什么要“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因为真正的禅法,就是要让人回归到最纯净、最专一的心境中,去直接体悟那个不可言说的真理。

南怀瑾想起了六祖慧能的那句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不正是“单”的境界吗?心如明镜,纯净无染,专一不二。只有达到这样的境界,才能接受到“示”——那个来自天道的启示。

他还想起了达摩面壁九年的故事。为什么要面壁?不就是要达到“单”的境界吗?摒除一切外缘,让心境达到最纯净的状态,这样才能感应到“示”的降临。

南怀瑾越想越觉得古人造字的智慧深不可测。

“禅”这个字,竟然将整个修行的精要都包含在内了。

左边的“示”告诉我们,修行的目标是要获得天道的启示,见到自己的本性;右边的“单”告诉我们,修行的方法是要让心境变得纯净专一,不被外物所染。

正当他沉浸在这个发现的喜悦中时,他突然想到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如果“禅”字真的包含了如此深刻的修行密码,那么历代祖师为什么不直接说破呢?为什么要让后学者苦苦参悟呢?

这时候,南怀瑾想起了一个古老的禅宗公案……

就在南怀瑾先生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他想起了临济祖师的一句话:“求佛求法,即是造地狱业。”这句话一直困扰着他,现在他终于明白了其中的深意。

原来,“禅”字中的“示”和“单”,并不是分开的两个部分,而是一体的。“单”不是为了获得“示”,“示”也不离开“单”而独立存在。真正的禅法,就是要明白“示”即是“单”,“单”即是“示”。

当心境达到纯净专一的“单”的状态时,这个状态本身就是“示”。

不需要从外面求什么天道的启示,因为纯净的心性本身就是天道的显现。

这就是六祖所说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的真实含义。

南怀瑾恍然大悟,为什么禅宗要说“不立文字”,因为一旦立了文字,人们就会执着于文字,忘记了“单”的本质。

为什么要说“教外别传”,因为真正的传法,就是要让弟子直接体验到“禅”字中蕴含的这个秘密——“示”与“单”的不二法门。

他想起了当年在峨眉山闭关时的一个经历。

有一天清晨,他正在打坐,突然听到山谷中传来一声鸟鸣,那一刻,他的心境异常宁静,仿佛与天地融为一体。

现在他明白了,那个时候他的心境就是“单”的状态,而那声鸟鸣就是“示”的显现。

不是鸟鸣带来了什么启示,而是纯净的心境让平常的鸟鸣变成了天道的显现。

南怀瑾想到了更多的例子。马祖道一说“平常心是道”,这个“平常心”不就是“单”吗?而“道”不就是“示”吗?当心回归到最平常、最自然的状态时,道就在其中了。

他又想到了黄檗禅师的“无心是道”。这个“无心”也是“单”的表现,没有造作,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心境纯净如初。而在这种无心的状态中,道自然显现,这就是“示”。

赵州禅师的“吃茶去”,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也在指向这个秘密。吃茶的时候,心无旁骛,专注于当下这一刻,这就是“单”;而在这种专注中,茶香、茶味、茶的温度,都成了道的显现,这就是“示”。

南怀瑾越想越觉得,古代禅师们的每一个开示,每一个公案,都在指向“禅”字中蕴含的这个根本秘密。

云门禅师的“日日是好日”,德山禅师的“棒喝”,临济禅师的“四料简”,无一不在引导弟子体验这个“示”与“单”不二的境界。

他想起了自己年轻时候的一个困惑。

为什么禅宗的开悟总是那么突然?

为什么一个偶然的因缘就能让人大彻大悟?

现在他明白了,因为开悟不是获得什么新的东西,而是认识到“示”与“单”本来就是一体的。

当心境达到足够纯净专一的程度时,任何一个触缘都可能成为认识这个真理的契机。

南怀瑾感慨万千,他用了一生的时间来修行,到头来才发现,最深刻的秘密就隐藏在“禅”这个字中。古人的智慧真是无法想象,他们竟然能够用一个汉字来概括整个修行的精要。

他想到了现代人学禅的种种误区。有的人以为禅就是打坐,拼命地坐在那里,希望能够获得什么神秘的体验;有的人以为禅就是空无,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还有的人以为禅就是自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受任何约束。

这些理解都偏离了“禅”字的本义。真正的禅法,是要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单”的心境——纯净、专一、不被外物所染,同时又要明白,这种心境本身就是“示”——天道的显现,自性的流露。

行住坐卧都是禅,吃饭睡觉都是道。不是因为这些行为有什么特殊的地方,而是因为当我们以“单”的心境去做这些事情时,每一个当下都成了“示”的显现。

南怀瑾想到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既然“禅”字中已经包含了修行的全部秘密,为什么历代祖师还要留下那么多的经典和公案?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弟子这个秘密?

他想了很久,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因为“禅”字中的秘密,不是用理解就能够掌握的,而是要用生命去体验的。就像一个人可以理解“甜”这个字的含义,但如果他从来没有尝过甜的东西,他永远不会真正知道什么是甜。

同样,“示”与“单”不二的境界,必须要通过实际的修行才能体验到。所有的经典和公案,都是为了帮助修行者达到这种体验。当体验到了,回头再看“禅”这个字,就会发现古人造字的无上智慧。

南怀瑾想起了自己几十年来的修行历程,从最初的迷茫困惑,到中年的刻苦钻研,再到晚年的融会贯通,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收获。

但直到现在,他才真正明白,所有的修行,其实都是在回归“禅”字的本义——让心境变得纯净专一,然后认识到这种心境本身就是道的显现。

他感叹道,修行真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因为道有多远,而是因为我们的心离“单”的境界太远了。被欲望牵引,被情绪左右,被外境迷惑,心如猿猴,意如野马,怎么能体验到“示”与“单”不二的境界?

真正的修行,就是要不断地清理心中的杂质,让心回归到最初的纯净状态。这个过程需要时间,需要耐心,需要智慧,更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南怀瑾想到了《金刚经》中的一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现在他明白了,“无所住”就是“单”的表现,心不执着于任何事物,保持纯净专一;“而生其心”就是“示”的显现,在这种无住的状态中,心的妙用自然流露。

他又想到了《心经》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就是“示”,“空”就是“单”。

当我们以纯净的心境去看待世间的一切现象时,就会发现现象的本质是空的;而当我们真正体验到空的境界时,又会发现空不离现象,空中能够显现一切。

这就是“禅”字的最高境界——“示”与“单”的圆融无碍。

在这个境界中,修行者不再分别什么是圣什么是凡,什么是净什么是染,什么是迷什么是悟。

因为在“单”的心境中,一切都是“示”的显现;在“示”的智慧中,一切又都归于“单”的本源。

南怀瑾感到由衷的敬佩,古代的造字者竟然有如此深刻的智慧,能够用一个字来概括如此深奥的修行理论。这让他想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每一个汉字都可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他想到了自己的使命,作为一个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他有责任将这些古老的智慧传递给后人。但是,怎样才能让现代人理解这些深奥的道理呢?

南怀瑾决定,要用更加通俗易懂的语言来阐释这个秘密。他告诉弟子们,修行其实很简单,就是要让心变得像孩子一样纯真,像镜子一样清明,像泉水一样清澈。当心达到这种状态时,自然就能体验到生命的本质。

他还告诉弟子们,不要把修行想得太神秘,也不要把开悟想得太遥远。

“禅”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当下这一刻。

吃饭的时候专心吃饭,睡觉的时候专心睡觉,工作的时候专心工作,这就是“单”的修行。

而在这种专心中体验到的宁静和喜悦,就是“示”的显现。

南怀瑾的这个发现,让他的晚年充满了平静和喜悦。他不再急于追求什么高深的境界,也不再困惑于繁复的理论。因为他明白了,最高的境界就在最平常的生活中,最深的道理就在最简单的汉字中。

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南怀瑾先生依然在感叹“禅”字的妙不可言。他说,自己用了一辈子的时间来修行,到头来才明白,古人早就把秘密告诉我们了,只是我们一直没有真正看懂这个字的含义。

现在,每当有人问起什么是禅时,南怀瑾的弟子们都会想起老师的这番话。

“禅”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境界,也不是什么神秘莫测的法门,它就是要我们回归心的本来面目——纯净、专一、不被外物所染。

而在这种心境中,天道自然显现,自性自然流露,这就是“示”与“单”不二的境界,这就是“禅”的真谛。

南怀瑾先生的这个发现,为我们揭示了汉字文化的深刻内涵,也为现代人的修行指明了方向。

或许,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重新审视这个“禅”字,在其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修行密码。

‌‌​​‌​‌​​‌‌‌‌​‌​​‌​​​​‌​​‌‌​​​‌​​‌‌​‌​‌‌​​‌‌‌​‌‌​​‌​​​‌‌​​​‌‌‌‌‌​​​‌‌‌‌‌​​​‌‌

来源:慧心明镜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