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深入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城关区锚定“净起来、美起来、靓起来”目标,聚焦市容环境专项整治行动难点,通过构建空间全域化、主体多元化、文化交融化的“三维共治”治理思路,既改善城市面貌,又为建设各族群众的美丽家园助力添彩。
为深入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城关区锚定“净起来、美起来、靓起来”目标,聚焦市容环境专项整治行动难点,通过构建空间全域化、主体多元化、文化交融化的“三维共治”治理思路,既改善城市面貌,又为建设各族群众的美丽家园助力添彩。
空间治理全域覆盖,科技赋能精细管控。城关区创新打造“空天地一体化”的城市治理体系,通过空间治理全覆盖、科技手段全赋能、管理服务全周期,实现城市颜值与品质双提升。立体巡查无死角,智能监管提质效。构建地面巡查、空中监控、数字平台“三位一体”监管网络,50名监督员开展“铁脚板”巡查,1439个高清探头24小时智能抓拍,无人机每周3次航拍扫盲,数字化城管中心对19类市容问题实现自动识别、智能派单、闭环处置,监管网络累计发现市容环境等问题2万余件。专项整治出重拳,市容秩序焕新颜。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出动执法力量8870人次,规范店外经营5407处,取缔露天烧烤104处,清理“小广告”502处,规范清理共享单车6.3万辆次,街面秩序显著改善。民呼我应解难题,共建共享惠民生。推行“市民有奖随手拍+三日清零”机制,受理群众投诉1020件,办结率、满意率均达100%;重点整治190起夜间扰民问题,规范29处烧烤摊点入店经营,完成8.74吨垃圾清运和1321处“六乱”整治,让市民切实感受到市容环境专项整治力度。
多元主体协同共治,凝聚合力共建共享。城关区街道建立完善政府主导、企业履责、全民参与的治理模式,通过机制联动、力量整合、责任共担,推动人居环境实现从“短期整治”向“长效美丽”蝶变。执法联动强筋骨,顽疾治理见真章。打出教育、执法、服务组合拳,雁南街道对南河道、张苏滩等重点区域开展全天候巡查,清理乱贴乱画1000余处;广武门街道联合执法等部门整治流动摊贩13个、单车乱停78处;五泉街道实行“专人巡查+快速处置”,日均解决环境问题20余个。多元共治聚合力,全民参与展新貌。创新各族群众动员机制,五泉街道将环保纳入商户考核,商户自主维护率达90%;广武门街道组织社区干部、商户、各族群众等200余人,清理垃圾2.18吨。长效机制固根本,闭环管理促长效。构建“发现-整治-监督”全链条体系,五泉街道建立“回头看”制度,整改隐患8处;雁南街道形成“专业队伍+群众参与”常态化管理模式,通过考核激励、定期巡查等举措,确保整治成效持续巩固。
文化交融浸润人心,民族团结花繁果硕。城关区将文化基因融入市容整治,通过建设“烟雨兰山”乡村振兴示范带,在精雕细琢中实现环境提质、文化传承、情感共融的深度统一。文化铸魂靓底色,特色街区展新韵。“烟雨兰山”手绘墙是民族文化的生动注脚,舞狮、“陇上甄选”“牦牛烫头”等独具民族特色的主题,让文化肌理在洁净街巷中历久弥新。文创市集绽新彩,非遗活化润民心。环境整治后的兰山焕然新生,文创市集也应运而生,麦秆画、黄河泥塑、敦煌岩彩等非遗文创项目汇聚于此,开市至今的8场活动,不仅让乡村手艺人、非遗传承人等20余人实现就业增收,更会在未来启动“非遗工坊+电商直播”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同心育果结真情,共建共享谱新篇。为助力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广武门街道、拱星墩街道等联合社区干部、各族群众参与“烟雨兰山”环境卫生整治行动,正如社区干部所言:“每一次弯腰清扫,每一次合力搬运,都在让各族群众的心贴得更近。”环境整治的累累硕果已成为民族团结的生动注脚。
实践表明,“三维共治”治理思路既提升了城市颜值,又增进民族团结,为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实现环境改善与民心凝聚的双丰收。如今,漫步兰州街头,整洁的街道与绚丽的民族文化相映成趣,各族群众在参与环境治理中增进感情,在共享美好生活中凝聚共识,共同谱写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兰州故事。
来源:城关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