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养肺润燥三大原则请收好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24 22:18 1

摘要:“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8月23日迎来处暑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记者 吴文可

“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8月23日迎来处暑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当暑天的炎热褪去,初秋便华丽登场。当前气候由热转寒,天地间的气机也从夏日的“蕃秀”转向秋天的“容平”。中医有“天人相应”之说,强调“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根据气候的变化及时调整养生策略。

本报特邀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肺病科主任医师刘建伟,为您送上一份全面、科学的秋季养生指南。

阴阳转换时

养生需遵循三个原则

刘建伟介绍,阴阳转换是立秋后自然界的核心变化。《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此时自然界的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万物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收获。具体到气候表现上,立秋过后虽然白天可能依然暑气蒸腾,但早晚开始能感受到丝丝凉意;同时空气湿度逐渐降低,干燥感日益明显。

面对这样的气候特点,刘建伟提醒,养生需要遵循三个原则:

●养肺为先

根据中医五行理论,秋属金,与五脏中的肺相通应。肺为娇脏,喜润恶燥,外合皮毛、开窍于鼻。

“中医认为,肺为‘诸脏之华盖,百脉之所朝’,主气、司呼吸,是人体呼吸中枢。但其直接与外界相通,极易受到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刘建伟解释道,燥邪为秋季主令,最易伤肺,导致人们出现口干舌燥、咽痒咳嗽等不适。

●养阴为要

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础。根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秋季阳气渐收、阴气渐长,自然界由生长开始向收藏转变,此时需要顺应阴长阳消的趋势保养体内阴气,以实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理想状态。

●润燥为重

中医将致病外邪归纳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其中燥为秋季主气。“中医认为,‘燥者,金之气也,其性收敛,其气清肃’。”刘建伟介绍,燥邪致病,与气候和环境有一定的关系。秋冬季节气候干燥,燥邪易侵犯人体。因此,掌握科学润燥方法,既能缓解秋季特有不适,更能为冬季健康奠定基础。

养肺润燥

试试四款茶饮

那么,秋季养生具体该怎么做呢?刘建伟给出了详细建议:

●饮食宜滋阴润燥、增酸少辛

中医有“酸入肝”之说,故秋季适当吃酸味食物,如山楂、葡萄、乌梅,以收敛肺气,避免肺气过散。

中医认为“白色入肺”,故秋季可常吃银耳(滋阴润肺)、百合(清心润肺)、梨(生津润燥)、白萝卜(下气润肺)等白色食物。还可选用一些滋阴润燥的食材,如蜂蜜(润肺止咳)、莲子(养心润肺)、芝麻(滋阴润燥)、鸭肉(滋阴补虚)等。但要注意,辣椒、花椒等辛辣食物易助燥伤肺;西瓜等寒凉水果此时应少吃,以免损伤脾胃阳气,可换成苹果、石榴等性平的水果。

●运动宜温和舒缓

秋高气爽,正是锻炼的好时节。与夏季不同,秋季运动应以“收”为主,宜选择节奏和缓、强度适中的项目,如慢跑、打太极拳、练八段锦等。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大汗淋漓,以免耗伤肺气与津液。

运动时间最好安排在早晨7时至9时(肺经当令时段)或傍晚日落前后,此时空气较为清新、温度适宜。运动地点宜选择公园、湖边、树林等空气湿润、负氧离子含量高的环境。

●起居有常,适度“秋冻”

秋天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起可使肺气得以舒展,适当补充阳气;秋属金,有肃杀的特质,早睡可以顺应阳气收敛,缓冲秋季夜晚肃杀之气对机体的影响。

“春捂秋冻”是一种简单的养生方法,秋季适当“不急于添衣”,可增强身体对寒冷的适应力。但“秋冻”需因人而异,老人、儿童及体质虚弱者应注意保暖,尤其避免肩颈、腰腹受凉。秋季气候干燥,室内湿度管理同样重要,建议在办公和居住空间使用加湿器维持40%~60%的湿度。

●调畅情绪,避免“悲秋”

秋内应于肺,肺在志为忧、为悲,故秋季容易出现悲伤情绪。从现代心理学角度看,秋季日照时间减少、万物凋零的景象确实容易引发人们的悲秋情绪。中医认为,“悲则气消”,即过度悲伤会损伤肺气。

建议通过以下方法调节情绪:建议多参与社交活动,与亲友保持密切联系;培养积极的兴趣爱好,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活动能有效疏导情绪;适当增加户外活动,接受充足的自然光照;冥想、正念练习等方式也有助于保持心理平衡。

●科学饮水

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是润燥的关键。建议每天保证1500~2000毫升饮水量,保持呼吸道湿润。饮水以温水为佳,注意避免贪凉饮冰,以免损伤脾胃阳气。

为了更好地滋阴润肺、缓解秋燥,可以尝试以下四款茶饮:

①百合银耳茶:

取百合10克、银耳5克(泡发),煮水后代茶饮,可润肺生津,适合咽干咳嗽者。

②雪梨麦冬茶:取雪梨1个(切片)、麦冬10克,煮水饮用,可清热润燥,缓解秋燥引起的口干舌燥。

③罗汉果茶:取罗汉果半个用沸水冲泡,放凉后代茶饮,可润肺止咳,适合经常用嗓或咽喉不适者。

④蜂蜜柚子茶:取柚子皮少许(去白瓤)、蜂蜜适量,煮水饮用,可理气化痰、润燥养颜。

“俗话说‘立秋不是秋,天凉白露后’,立秋、处暑时期尚属于初秋阶段,此时盛夏余热未消,很多地区仍处于炎热之中,甚至会出现秋老虎。”刘建伟提醒,当下属于初秋阶段,面对暑热未消而秋燥渐起特点,既要继续注意防暑,又要开始预防秋燥,才能避免健康受损。

科学“贴秋膘”

方能存储“健康能量”

“贴秋膘”的习俗由来已久。夏季天气炎热,人体易因食欲不振导致营养不足;立秋后天气转凉,食欲增加,需要通过食用肉类等高营养食物来补充夏季的消耗,同时为即将到来的冬季储备能量。

“但现代生活物质条件大为改善,甚至不少人营养过剩,盲目‘贴秋膘’反而可能带来健康问题。”刘建伟告诉记者,他近期就接诊了一位因“贴秋膘”就医的患者。

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供图

“那是名30岁的男患者,姓王。立秋后,他和朋友相约‘贴秋膘’,大肆吃肉喝酒,结果第二天出现了咳嗽、咽喉痛、口干、口苦等不适。”刘建伟介绍,他查体时发现患者舌红、苔黄厚腻,判断其为胆热犯肺。“秋季燥邪当令,若盲目大吃大喝,过食肥甘厚味,容易生湿化热,加重秋燥。”

那么,该如何科学“贴秋膘”呢?刘建伟指出,秋季养生强调养肺、养阴、润燥,故“贴秋膘”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先调脾胃

秋季脾胃功能较弱,可先吃些山药、小米、南瓜等健脾食物,为“贴秋膘”打基础。

●选对食材

选择优质蛋白,如瘦肉、鱼类、鸡蛋、豆制品等。其中鸭肉是秋季理想食材,兼具滋阴与补虚双重功效。还要注意荤素搭配,每餐应保证新鲜蔬菜的摄入量。烹饪方式宜采用清蒸、炖煮等,避免烧烤、油炸。

●饮食有节

“贴秋膘”不是暴饮暴食,建议每餐七八分饱即可,避免加重肠胃负担。

“每个人的体质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健康状况不同,养生的重点和方法也应有所区别。”刘建伟提醒,养生方法虽有一定共性,但个体差异不容忽视。“建议大家在专业中医师或营养师的指导下,制订个性化的秋季养生方案。”

本文来自【大河健康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Bigshot大腕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