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盛夏,在前海湾湾区之光摩天轮远眺,前海片区的塔吊仍在有序作业;桂湾河畔的港风咖啡馆内,香港青年用粤语热议跨境创业方案。前海——这片曾是滩涂的土地,历经15年蝶变,已崛起为兼具“香港味、国际范、滨海风、现代化、未来感”的现代化新城。自2010年前海深港
2025年盛夏,在前海湾湾区之光摩天轮远眺,前海片区的塔吊仍在有序作业;桂湾河畔的港风咖啡馆内,香港青年用粤语热议跨境创业方案。前海——这片曾是滩涂的土地,历经15年蝶变,已崛起为兼具“香港味、国际范、滨海风、现代化、未来感”的现代化新城。自2010年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成立以来,始终践行“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的国家战略,以“一年一个样”的奋进姿态,将“向前向海向未来”的发展愿景,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生动实践。
前海全貌2010年(上)、2025年(下)。
15年前,前海还是待开发的滩涂地;如今,这里每平方公里GDP超20亿元,跻身全国现代服务业密度最高区域之列。2024年,前海实际使用外资达266.5亿元,较成立之初增长116倍;固定资产投资1691亿元,较起步时增长92倍。即便在2025年上半年复杂经济环境下,前海依旧交出亮眼答卷:地区生产总值1455.2亿元,同比增长6.8%;进出口总额3491亿元,增长6.2%;实际使用外资123.3亿元,增速高达15.9%。亮眼数据的背后,是深港规则衔接的持续深化,更是国家改革开放战略在地方落地生根的生动写照。
前海深港草坪音乐会。
深港交融筑底色:“香港味”里藏着民生温度
深港合作是前海发展的“根”与“魂”,15年来,两地从产业协作到民生领域,逐步实现“无缝对接”,让浓郁的“香港味”成为前海最鲜明的标识。产业协作方面,前海联合香港出台知识产权保护举措,为香港创新成果在前海转化打通堵点;试点香港工程建设管理模式,26类港澳专业人士无需参加内地职业资格考试,经备案(登记)即可在前海执业。“港资港法”“港资港仲裁”模式更推广至整个粤港澳大湾区,让香港企业在前海发展“如鱼得水”。
人才流动便利化成效显著。前海国际人才港提供700项一站式服务,“海外高端人才引在香港、用在前海”的创新模式,让众多香港专业人士实现“工作在前海、生活在香港”的愿景,两地人才往来的“香港味”愈发浓厚。交通联通持续升级,跨境巴士、海运客轮、直升机航线构建起“陆海空”立体通道,港深西部铁路完成次阶段研究,未来将大幅缩短两地通勤时间,让“双城生活”更便捷。
民生领域融合更显温度。截至2025年7月31日,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在园团队535家,累计培育孵化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9家。连续九年举办的粤港澳台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为香港青年搭建起逐梦平台;9所国际学校中,2200名港籍学生占比达40%,有效解决香港家庭子女教育需求;街头的港式茶餐厅飘着丝袜奶茶的香气,特色书店陈列着港版书籍,这些熟悉的场景让香港居民在前海找到“家的归属感”,也让“香港味”融入前海的烟火日常。
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北区。
产业创新强支撑:“现代化”与“未来感”赋能高质量发展
前海经济的稳健增长,离不开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未来产业为补充的“硬核”产业体系,“现代化”的产业架构与“未来感”的布局规划,共同勾勒出前海高质量发展的清晰路径。2025年上半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5.5%,其中新兴信息技术服务、金融业增速分别达12.5%、13.8%,成为拉动经济的“双引擎”,彰显出现代化服务业的强劲活力。
深港先进制造业合作区建设提速,智能制造共性技术平台落地运营,吸引众多香港企业将研发中心布局于此,依托内地完整产业链实现成果转化;海洋新城、妈湾国际服务城、大铲湾“互联网+”未来科技城等片区加快建设,为生产性服务业拓展新空间。
新质生产力培育则让“未来感”扑面而来。粤港澳大湾区应用场景创新中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相继成立,灵巧手、国际数据等产业园加速建设,细胞与基因、数据产业等未来产业布局落地——这些聚焦前沿科技的探索,让前海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朝着“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强、创新策源能力强”的目标稳步迈进,产业韧性持续增强。
改革开放添动能:“国际范”与“滨海风”塑造新城魅力
作为国家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前海自诞生起便自带“改革创新”基因,15年来,连续四年位居全国自贸试验片区制度创新指数榜首,以敢闯敢试的魄力破解发展难题。
制度型开放取得突破。建成深港数据跨境安全便捷通道,在全国率先实现医疗领域数据双向跨境流动;成立全国首个跨境知识产权联盟,港澳地区申请人发明专利优先审查办理数量居全国首位。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企业开办“双录签名”改革将办理时间压缩至数小时,跨境信用互认标准发布、产业资金人工智能辅助审批落地,让政务服务更高效、更精准。
对外开放门户功能持续强化。贸易领域“一线直通、智联监管”模式提升通关效率,前海联合交易中心2024年交易额突破千亿元,电子元器件和集成电路国际交易中心同年交易额达905亿元,同比增长65%;金融开放推出“不落地购汇”等14项全国首创举措,前海深港国际金融城集聚501家金融机构,有力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深港国际法务区吸引262家法律服务机构入驻,深圳国际仲裁院2024年受理案件争议金额1423亿元,跻身全球前三,助力深圳成为国际知名仲裁地——这些成果,让前海的“国际范”从政策设计变为实际成效。
如今的前海,已从滩涂蜕变为兼具生态美与现代感的国际化新城。交通网络日益完善,8条轨道线路建成通车,6条线路加快建设,深中通道通车进一步畅通区域联系;前海博物馆、湾区书城等地标性文化设施加速建设,丰富市民文化生活;三维地籍管理模式、区域集中供冷系统等创新实践,让城市发展更集约、更宜居,其中区域集中供冷系统还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推广,并应用于香港启德及北部都会区。漫步桂湾河畔,海风轻拂,现代化楼宇与滨水景观相映成趣,“滨海风”与“现代化”的交融,让前海成为宜居宜业的海滨新城。
桂湾金融中心。
15载春秋流转,15年步履不停。前海从一片滩涂成长为兼具“香港味、国际范、滨海风、现代化、未来感”的改革开放示范窗口,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生动缩影。面向未来,前海将牢牢锚定“向前向海向未来”的方向,在深港合作、改革开放的道路上持续探索,书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朝着下一个15年的新征程扎实迈进。
宝安日报全媒体记者 何艳 (图片由前海管理局提供)
编辑 王雨莎
本文来自【宝安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