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岁大爷心脏骤停去世,医生无奈直言:长期吃安眠药犯了4个禁忌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27 17:32 1

摘要:67岁,身体还硬朗,天天打太极、遛狗、带孙子。邻居都说,“老杜这人,精神头比年轻人还足。”没人想到,就在一个普通的清晨,他倒在了厨房门口——心脏骤停,抢救无效。

67岁,身体还硬朗,天天打太极、遛狗、带孙子。邻居都说,“老杜这人,精神头比年轻人还足。”没人想到,就在一个普通的清晨,他倒在了厨房门口——心脏骤停,抢救无效。

后来家属才说,老杜十几年睡眠不好,一直靠安眠药助眠。医生听完,只说了一句话:“他犯了4个长期吃安眠药的大忌。”那语气,不是责怪,是无力。

这不是个例。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超三成存在长期使用安眠药的行为。问题是,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安眠药不是“睡觉糖”,更不是“保健品”。一旦吃错、吃久、吃乱,轻则头晕心悸,重则命悬一线。

我们今天就把话讲透,安眠药到底能不能吃?怎么吃不伤身?哪四个“隐形陷阱”,最容易被忽视?

第一个禁忌,是长期服用,不做评估。

老杜从55岁开始吃安眠药,最开始是短期焦虑引起的失眠,医生建议吃2周。可他一吃就停不下来,几年后变成依赖型,每天不吃睡不着,吃了也只是“强迫性昏睡”,白天反应迟钝、头昏脑胀。

这是典型的依赖性睡眠障碍。医学上明确指出:安眠药的使用原则是“短期、间断、最低剂量”,不建议连续服用超过4周。如果超过这个时间,必须医生监测下调整剂量或更换方案。

药物依赖不是“心理作用”,是实打实的神经系统适应性改变——就像酒量越喝越大,药量也会越吃越多,但效果却越来越差。

研究显示,长期服用苯二氮卓类安眠药超过6个月的人群,认知功能下降风险增加47%,老年人尤甚。很多人以为自己“老糊涂”,其实是药吃出来的。

建议:每使用4周安眠药,至少停药1周做调整,期间可用非药物干预替代(如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必须吃药的,也要定期做肝肾功能和心电监测。

第二个禁忌,是混用安眠药和其他镇静类药物。

老杜平时还有点高血压、睡前喜欢喝点小酒。有时还吃点止痛药、抗焦虑药,自己也不清楚到底哪些有镇静作用。

问题就出在这。很多老年人身上不止一种病,吃药像“配套餐”,但安眠药和其他镇静类药物一旦搭配不当,可能引发呼吸抑制,甚至心跳骤停

医学上称为“中枢神经抑制协同效应”,简单说就是:安眠药自己已经让大脑“慢下来”,再加上酒精、止痛药、抗组胺药,等于给刹车再加一脚——直接停摆。

2020年《中国老年医学杂志》一项研究指出,在老年多病共存人群中,联合使用镇静类药物者死亡风险比单用者高出3.1倍

所以不是单靠药名判断,而是必须清楚每一种药的作用机制。尤其是睡前千万不能喝酒,也不要擅自加药或换药。很多人以为“这药吃着没事”,其实是“命悬一线”。

建议:服药前务必告诉医生你所有用药清单(包括中成药、保健品),不要看说明书觉得“没事”,要看药理成分。

第三个禁忌,是忽视夜间低血压和心率异常的风险。

老杜的心脏,其实并不算差。他平时也没心绞痛、没房颤,甚至每年体检都合格。可医生说,他死于典型的药物诱发性夜间心脏骤停

怎么理解?安眠药本身会降低交感神经兴奋度,让人放松入睡,但对于本身血压偏低或服用降压药的人来说,夜间血压可能会过度下降,心率过慢,导致血流灌注不足,大脑和心肌缺氧,最终诱发猝死

2022年《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刊发的一项研究指出,老年人长期服用安眠药的夜间低血压发生率高达28.6%,其中合并心脏基础疾病者风险更高

这类问题往往没有预兆,白天好好的,凌晨就倒下了。家属常以为是“寿终正寝”,其实可能是“可防可控的药物并发”

建议:60岁以上老人,尤其合并心血管基础病者,慎用安眠药,必要时夜间监测动态血压和心率。如出现早晨起床头晕、心慌、黑蒙,需立即就医评估是否为夜间低灌注。

第四个禁忌,是把安眠药当“万能安慰剂”,忽略了失眠的根源。

老杜其实不是单纯睡不着,他退休后性格变得敏感,夜里经常因为琐事翻来覆去。他不是不困,是脑子停不下来。靠安眠药,只是强行“摁断电”。

这种情况,医学上叫“心理性失眠”,根源在于焦虑、抑郁、压力、环境、认知误区等。如果只吃药,不调节情绪、不改变习惯,药吃再多也治不了病根

2021年《中华精神科杂志》研究发现,单纯药物治疗失眠的短期有效率可达72%,但停药后复发率超过60%。而加入认知行为疗法干预后,复发率降至30%以下。

失眠不是简单的“没睡着”,而是“睡觉这件事变得异常焦虑”了。真正有效的治疗,是把“睡觉”这件事还原为“自然发生”,而不是“任务完成”。

建议:失眠超过1个月,应评估是否存在焦虑抑郁倾向,必要时接受心理干预或专业治疗。不要怕“看精神科”,那不是疯,是对自己负责。

回过头看,老杜不是被病打败,是被“忽视”和“习惯”吞噬。他不是不知道药不能长期吃,只是觉得“我身体好、吃得惯、没出事”。可身体的承受力,是在悄悄倒数。

安眠药,不是洪水猛兽,但它的使用必须建立在对身体、对药物、对机制的充分理解和尊重上。不是“吃了就睡”,而是“吃对了才安全”。

我们见过太多像老杜这样的患者——他们不坏,只是太相信自己的“经验”。但身体,从来不会用“经验”说话,它只认机制、认科学、认适配。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王建国.老年人安眠药使用现状与风险管理[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0,39(5):498-503.
[2]李强,张慧.苯二氮卓类药物对老年人睡眠与认知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21,37(8):812-817.
[3]赵雪.老年人多药联用与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药房,2022,33(9):1050-1054.

来源:何医生健康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