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漫步在东阳的街头巷尾,整洁的道路、有序的交通、鲜艳的红马甲、漂亮的口袋公园……处处展现着这座城市的新风貌。这一切,正是源于我市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的理念,用群众视角推进城市建设、服务提升和常态创建,让文明之花在东阳大地绚烂绽放。
文明花开
香满东城
——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综述
文明,一座城市最美的风景。
漫步在东阳的街头巷尾,整洁的道路、有序的交通、鲜艳的红马甲、漂亮的口袋公园……处处展现着这座城市的新风貌。这一切,正是源于我市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的理念,用群众视角推进城市建设、服务提升和常态创建,让文明之花在东阳大地绚烂绽放。
摄影丨吴意琼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市委、市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奋斗目标,也是写进市第十六次党代会的庄严承诺,更汇聚了每一位市民的热情和力量。久久为功,必有回响。在5月23日举行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东阳市收获了这份沉甸甸的荣誉,被授予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这份殊荣、这份幸福,属于每一位“东阳侬”——从城市到乡村,从社区到楼道,从“面子”到“里子”,从“颜值”到“气质”,一幅幅温馨而生动的画卷已然展开。
聚焦精细精致 提升城市颜值
走进吴宁街道朝阳新村,小区房屋虽然看起来有些年头,但外立面干净整洁,焕然如新。“以前小区的墙皮脱落得厉害,现在楼道粉刷得干干净净,路灯也亮堂,我们住着舒服多了。”居民李阿姨笑着说道。
这生动的变化,正是我市在文明城市创建中聚焦基础设施短板、着力提升民生福祉的鲜活缩影。为切实改善老旧小区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我市从群众最关心的居住环境入手,把老旧小区楼道翻新、外立面翻新纳入“补短板”项目中,让基础设施的完善看得见、摸得着。
东阳江景航拍
近年来,我市先后实施“暖心补短”项目1400余个,建成省级城乡风貌样板区8个、未来社区13个、现代化美丽城镇示范镇1个,城乡风貌实现精彩蝶变。以“为民情怀”书写暖心答卷,40个老旧小区焕发新生,469宗空闲地重获生机,18个农贸市场提档升级,改扩建17个“口袋公园”绽放方寸之美,补种20万平方米绿植铺就生态底色,40条“断头路”贯通城市筋脉,新增22万个停车泊位化解“一位难求”、2000余个充电桩赋能绿色出行。这些基础设施的升级,不仅改变了城市的外在形象,更筑牢了文明城市的民生根基。
从居住小区到背街小巷,基础设施的完善如同毛细血管的疏通,让城市的文明肌理愈发鲜活。
在西门菜场的西南角,一条充满复古怀旧风情的嵊驷桥巷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曾经脏破的钢棚、杂乱的电线、拥堵的道路等现象统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时光货柜、8090时光舞台、时光邮筒、时光小卖部……嵊驷桥巷的华丽变身,是我市持续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提升改造背街小巷的生动写照。
摄影丨吴意琼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在振兴路夜市,文明和烟火完美交融。我市推进马路市场综合秩序提升,“潮汐”管理规范流动摊、早餐车等,并有效探索振兴路夜市联合工会模式,让地摊经济经营者从“从业者”转变为“共治者”,实现夜市“共治、共有、共富”。
焕新的老旧小区、整洁的商业街……这些细微处的基础设施完善,如同春雨般滋润着东城的每一个角落,让文明城市的创建既有力度,更有温度,真正实现了以基础设施升级带动城市品质提升、以城市品质提升增进群众幸福指数的良性循环。
着眼便民惠民 厚植幸福底色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群众所需所盼,把群众满意度作为创建重要评价标准来落实,办实办好惠民生、暖民心的事情,努力创造宜业、宜居的良好环境。
文明交通是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大明路人行天桥
近年来,东阳主城区新建过街天桥3座、地下通道2座,实行人车分流保障安全通行,让不同年龄段、不同需求的市民都能安心出行;数字化精准投放公共电单车8000余辆,方便市民绿色出行……此外,100余名“5060”劝导员每天早晚高峰都会准时出现在城区28个路口,手持引导旗进行文明劝导,让斑马线前的礼让成为城市风景。
文体设施是群众追求健康生活的基础保障。
近年来,我市加大投入,积极推进省级体育现代化市建设,把空闲地、边角地、公园绿地等散落在城市各处的“边边角角”,打造成“10分钟健身圈”的“金角银边”,逐渐让市民实现家门口的“运动自由”。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园、健身步道不断建成,市民只需走出家门,10分钟内就能找到一处健身场所。这些健身场所不仅颜值高,设施也越来越智慧,比如猴塘公园、南岸艺术公园,深受附近居民喜爱。截至目前,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44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达44.5%,国民体质合格率达94.5%。
摄影丨吴意琼
休闲娱乐是现代生活的重要调节剂。午后的树德“乔木”小游园里,老人们坐在长椅上聊天,孩子们在游乐设施上玩耍,一片其乐融融的景象。这处曾经的闲置地块,如今变成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像这样整合利用方寸土地而建的“口袋公园”,城区共有17个。
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体现在“面子”的更新,更在于“里子”的提质,从闲置空间利用到公共秩序维护,全方位夯实文明根基。
弘扬好人好事 丰富文明内涵
精神文明建设是文明城市创建的灵魂所在,它如同无形的纽带,将城市的发展与市民的精神追求紧密相连,为城市注入源源不断的文明活力。近年来,我市以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为依托,让精神文明建设的触角延伸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摄影丨吴意琼
据统计,全市先后建成大型主题广场2个、实践所18个、实践站388个、实践点300余个,并在各实践所(站)精心打造了点多面广、功能完备、便民利民的“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
以此为平台,全民健身、全民阅读、“我在文明实践中心过佳节”等系列活动轮番上演,不断丰富文明实践内容和形式。横店影视城、卢宅等景区,更通过一系列主题活动,全面展示东阳各地的特色非遗技艺和民俗文化——端午的龙舟赛事、中秋的赏月诗会,让市民游客在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摄影丨胡扬辉
文明新风不仅体现在文化活动中,更渗透在社会风气的转变里。今年5月20日,10对新人在卢宅景区举办集体婚礼,新人在古建筑前许下永恒誓言,简约而不失庄重。这样的场景在东阳越来越常见:一股移风易俗的和美乡风在全市迅速蔓延,“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文明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文明是城市的灵魂,但文明不是抽象的,而是体现在城市的每一处细节之中,折射于每一个东阳人的举手投足之间。2022年以来,我市涌现“中国好人”4人、浙江省道德模范1人、“浙江好人”12人;累计获评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5个,全省典型案例3个;文明简约婚礼、有礼建设、文明乡风等做法获中国文明网点赞报道,见贤思齐、崇德向善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南市街道紫溪村村民邵成仁
获评孝老爱亲类“中国好人”
在公园、广场、车站、景区等公共场所,东城处处可见志愿者的身影——从视障人士参与的“幸福‘光’影”项目,到孩童参与的楼道治理,再到银发志愿者的交通劝导,城市文明实践已化作市民的行动自觉:斑马线前的礼让、楼道里的互助、志愿服务中的付出,都是城市文明的注脚。109万东阳人成为文明践行者、传播者、受益者,文明融入城市血脉,成为精神底色。
文明花开终有时,细水长流润无声。如今的东阳,城市建设正以日新月异的姿态焕新生长,公共服务能级持续攀升,市民文明素养在潜移默化中显著提升。文明,已然成为镌刻在这座城市肌理中的鲜明底色。
未来,东阳将继续以制度固根基、以文化铸灵魂、以民力聚合力,让文明之花历经岁月洗礼,在三乡大地绽放得更加绚烂夺目,让文明之光温暖每一位市民的心田。
记者丨东阳市融媒体中心 胡媛 俞文斌
编辑:吕安冉
二审:蒋智
终审:史莹
来源:东阳发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