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减负之路,唯有“实”字当头。近年来,上林县以基层减负为抓手,通过简政放权激发自治活力、精简会务聚焦民生实事,推动乡村产业升级、生态提质、乡风焕新,走出了一条“减负”与“增效”并重的乡村振兴之路。
减负之路,唯有“实”字当头。近年来,上林县以基层减负为抓手,通过简政放权激发自治活力、精简会务聚焦民生实事,推动乡村产业升级、生态提质、乡风焕新,走出了一条“减负”与“增效”并重的乡村振兴之路。
轻装上阵 旅游产业绘新景
“基层减负让我们能腾出更多精力带着乡亲们干实事。”澄泰乡下江村党总支书记黄艺花表示,村干部有了更多时间跑市场、谋发展。村“两委”成员实地考察发现,游客对亲水项目兴趣浓厚,在他们的积极奔走下,桨板、独竹漂等体验项目被引入霞客桃源景区。“旅游+体育”模式让景区有了长足发展,2024年,霞客桃源景区接待游客量突破3.9万人次,旅游收入达42万元。
“现在村干部来得勤了,大事小事都和我们商量。”村民李大姐深有感触地说,前阵子村里说要扩种糖料蔗,村干部带着技术员到她家地头测算产量、讲补贴政策,大家心里踏实,跟着干日子更有盼头。
简政放权 三角梅铺就致富路
走进巷贤镇光全村福人湖三角梅基地,竞相绽放的三角梅让这片曾经闲置的荒山变成了一片花海。
“以前土地碎片化,想发展产业却力不从心。简政放权后,村里有了自主决策权,流转土地、引进企业等工作顺利推进。”光全村党支部书记黄世平介绍,通过“公司+村集体+农户”模式,村里将闲置荒山土地进行整治,小块变大块,打造出多彩三角梅种植示范基地。目前,基地建成三角梅母本园、育苗区及盆景展示区等共3180亩,盆景长廊3050米。
三角梅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农户提供了就业机会。村民韦增才家种植了300盆三角梅,“公司按10元/盆的保底价支付费用,每年至少有3000元收入,花养得好还能多赚。”韦增才说。通过这种模式,光全村发展庭院经济6600平方米,年托管花卉产值600万元,带动村集体和农户增收60万元。基地采取直播带货与传统方式相结合的产销模式,2024年销售额1500万元。
“基层减负让我们有时间去学习新技术、开拓新市场。”黄世平说,基地每月指导开展一场带货直播,实现引流量聚人气。从育苗、栽培到造型设计,基地为农户提供全程技术培训,200多名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如今,光全村因三角梅种植面积大、品种多,被称作“中国上林三角梅世界之窗”。
移风易俗 减负增效劲吹文明风
在西燕镇东敢村宽敞整洁的村道旁,“友善宾朋,和睦邻里”“团结友善,勤俭自强”等家风家训牌在每家每户的外墙上分外显眼;文化墙上“红喜白事齐肩负,移风易俗树新风”的彩绘与远处的滑翔基地相互映衬,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无规矩不成方圆。”东敢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汉识介绍,村里成立了7个红白理事会和7支文明劝导志愿服务队,通过实施《移风易俗“六个统一”公约》,让村民生活和村干部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过去办场白事摆几天流水席,简办后切实减轻了大家的负担。”村民罗仁表示。
针对部分乡镇红白事随礼张贴上榜形成人情攀比的陋习,东敢村主张“礼金只登记不张贴上榜”,以实际行动破除攀比之风。此外,东敢村修订《村规民约》,明确红白事操办标准,取消“升学宴”“乔迁宴”等非必要宴席,村民年均人情支出减少5000元;全村通过开展“十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评选,36户示范户挂牌亮相,带动形成孝老爱亲、邻里互助的良好风气;依托农家书屋、儿童之家等阵地,开展技能培训20场次、科普讲座15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0人。
东敢村包村镇干韦必江表示:“东敢村的实践证明,基层减负不是‘减责任’,而是‘增效能’。当干部从‘文山会海’中解放出来,才能把更多心思用在谋发展、惠民生上,真正让文明村镇创建从‘指标’变成‘民心’。”
如今,漫步在上林县各村庄,平整的柏油路穿村而过,三角梅基地生机盎然,游客在景区泛舟而行,老人们在文化广场悠闲下棋……一幅幅乡村振兴的和美画卷,正是基层减负成效的生动注脚。
来源:南宁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