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站在巨人肩膀?揭秘《永乐大典》隐藏的“引力”真相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25 20:10 1

摘要:“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句话出自1676年牛顿写给胡克的一封信中。在科学史上,这被视为牛顿的谦逊之语。

编辑:流浪歌手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牛顿的谦辞,还是另有深意?一部尘封数百年的《永乐大典》,竟可能蕴藏着超越时代的科学萌芽?

当东方文明与西方智慧在历史长河中悄然交汇,一段被遗忘的“引力”真相正浮出水面……

“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句话出自1676年牛顿写给胡克的一封信中。在科学史上,这被视为牛顿的谦逊之语。

然而,鲜少有人追问:这位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科学巨匠,是否真的只借鉴了欧几里得、伽利略、开普勒等西方先贤的成果?

其实,在牛顿的时代,欧洲与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虽未如19世纪般频繁,但已有传教士将中国典籍带回欧洲。

例如耶稣会士利玛窦、汤若望等,他们都曾深入研究《永乐大典》相关内容,并将其译介至西方学术界。

《永乐大典》编纂于明成祖永乐年间(1403-1408年),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式文献,共22877卷,分装为11095册。

它不仅涵盖了儒家经典、历史、地理、医药、农艺,也包括天文、历法、数学、机械等知识。

据《明实录》记载,《永乐大典》“凡天文、地理、阴阳、医卜、技艺之书,无不具载。”

尽管原书大多散佚,但据现存残卷和明代学者笔记可见,《永乐大典》中不仅收录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如张衡的浑天仪、祖冲之的圆周率,更可能蕴藏了某些关于“重力”和“运动”的早期思考。

虽然“重力”作为一个严格的科学概念是由牛顿提出的,但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已存在对“自然之力”的哲学思考。

《墨子·经上》中提到:“坠,形之属也。”意思是物体下落是其形态的自然属性;《庄子·外物》则有“天与人不相胜”的思想,强调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在《永乐大典》的卷六九〇中,有引自《周髀算经》的内容:“地有四极,天有九重,日月星辰,各循其道。”这表明明代学者对天体运行有系统化的认识。

更值得注意的是,《永乐大典》还收录了元代郭守敬的《授时历》,其对日月星辰运行的精确计算,已接近现代天体力学的基础。

这是否意味着,明代学者已经意识到某种“引力”概念的存在?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随着利玛窦、汤若望等传教士进入中国,中西文化交流进入高潮。这些西方学者不仅向中国传播西方科学,也将中国典籍带回欧洲。

据《利玛窦日记》记载,他曾多次接触《永乐大典》的副本,并对其中的天文、数学部分表现出极大兴趣。而汤若望更是参与了清代历法改革,其编纂的《崇祯历书》中,部分资料直接源自《永乐大典》。

在17世纪的欧洲,许多学者对中国古代天文学产生浓厚兴趣。法国科学院甚至在1720年专门组织翻译《永乐大典》中有关历法的内容。这是否可能影响了牛顿的宇宙观?

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牛顿读过《永乐大典》,但可以肯定的是,当时的欧洲学界已广泛讨论中国天文学与数学。

牛顿的老师伊萨克·巴罗便是东方数学的推崇者。牛顿本人也曾在笔记中提及“东方的天文学传统”。

更令人惊奇的是,牛顿在研究“万有引力”时,曾试图用“以太”解释引力传递。这种“以太”理论在古希腊和中国古代哲学中均有类似表述。

《永乐大典》中曾引用《淮南子》:“天地之间,有无形之气,能载万物而无迹。”这是否与牛顿的“以太”假设有某种思想上的共鸣?

或许,《永乐大典》中关于“引力”萌芽的记载,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但它的存在提醒我们:科学的发展并非线性,更非单一文化的结果。

然而,由于《永乐大典》的大量散佚(现存仅400余卷),我们无法再完整验证其中是否真的有“引力”的早期理论。而牛顿的“巨人肩膀”之说,也成为一段悬案——他是否真的借力于东方文明的肩膀?

“牛顿站在巨人的肩膀”,我们是否也该重新审视那些被历史遗忘的“巨人”?《永乐大典》中的科学密码,也许只是冰山一角。而真正的“引力”,或许不仅是物理的法则,更是人类文明之间无形的吸引力。

来源:流浪歌手黄老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