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白石龙,这个有着近400年历史的南方小村落,不仅是岭南乡土文化的缩影,更是中国革命史上一颗璀璨的“红色明珠”。昨日下午,随着丝带缓缓拉开,《红色白石龙》正式亮相,从课题立项到书籍付梓,《红色白石龙》的诞生凝结了多方心血,更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白石龙,这个有着近400年历史的南方小村落,不仅是岭南乡土文化的缩影,更是中国革命史上一颗璀璨的“红色明珠”。昨日下午,随着丝带缓缓拉开,《红色白石龙》正式亮相,从课题立项到书籍付梓,《红色白石龙》的诞生凝结了多方心血,更见证了龙华区对红色资源保护的系统性探索。
开启“寻根之旅”
觉醒红色血脉
白石龙,这个有着近400年历史的南方小村落,不仅是岭南乡土文化的缩影,更是中国革命史上一颗璀璨的“红色明珠”。早在清末,龙华会党便以热血投身反清斗争,参与三洲田起义、深圳辛亥革命,为孙中山的反清革命营造声势;大革命时期,这里的农民武装率先举起反抗旗帜;土地革命时期,秘密交通站的星火在此燎原;而真正让白石龙镌刻进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是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中的两段传奇——“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与“白石龙会议”。
2023年6月,白石龙社区被中组部确定为新一轮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为挖掘红色资源、传承革命精神按下了“加速键”。2024年5月,龙华区委党史研究室以区级重大课题形式启动白石龙片区红色革命历史挖掘与研究工作,一场跨越时空的“寻根之旅”就此展开。
《红色白石龙》一书,从课题立项到书籍付梓,凝结了多方心血,更见证了龙华区对红色资源保护的系统性探索。该书约35万字,分为“上篇研究篇”和“下篇资料篇”。
其中,研究篇包括白石龙革命历史的萌芽、白石龙与文化名人大营救、白石龙会议与华南敌后抗日游击战、白石龙与深圳地区的解放及结语,以时间为线索,系统梳理白石龙片区的自然地理与人文社会环境,回顾了自清末以来白石龙片区人民的顽强革命抗争精神。
资料篇包括白石龙红色历史资料汇编、白石龙片区红色文化遗产名录与精神传承,系统收集档案、报刊和相关人员的口述回忆等和白石龙直接相关的历史文献,汇集白石龙片区与白石龙红色历史有关的革命遗址、旧址,诗词、歌曲和艺术作品等,同时收录龙华区在传承红色精神方面的工作成果,既有系统的史料梳理,也有生动的历史叙事,兼具严谨性与可读性。
龙华区外国语教育集团的学生代表获赠《红色白石龙》书籍。
多维度深耕细作
溯源红色脉络
据区档案馆相关负责人介绍,从以区级重大课题形式启动白石龙片区红色革命历史挖掘与研究工作以来,团队通过“多层级联动、多层次调研、多视角指导、多方位收集史料”的“四多”模式,构建起立体化的研究体系。
高位统筹,凝聚合力。区委书记挂帅成立专项工作组,统筹推进白石龙片区红色革命史料挖掘和研究工作;邀请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省地方志办副主任丘洪松实地调研;与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牛长涛、副主任毛剑峰座谈交流;构建中央省市区多级联动机制,形成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实地寻踪,还原真相。课题组足迹遍布全国多地,开启了一场跨越京、港、深及周边多地的“溯源之旅”。赴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拜访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李忠杰等权威专家,厘清文化名人大营救在中共党史中的定位;赴香港海防博物馆、沙头角抗战纪念馆等遗址,溯源营救事件的开端;沿大营救线路实地考察皇岗、梅林坳、沙鱼涌等关键节点,梳理事件发展脉络;深入白石龙村、“小白楼”遗址、民治村史馆等地,通过走访亲历者后代、挖掘老照片与航拍图,精准定位当年游击队哨岗、医务所、兵工厂等战斗遗迹。
专家赋能,提升质效。研究过程中,邀请李忠杰作专题辅导报告,并对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进行现场调研指导;同步联动史志、党校、高校等专业力量,先后召开书籍大纲论证会、书稿内容评审会等多场专题研讨,组建由东江纵队粤赣湘边纵队研究会专家、亲历者后代构成的课题组,组织撰写学术论文《文化名人大营救——中国抗战史和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为研究注入权威性与鲜活性,确保研究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推进。
成果丰硕,见证初心。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红色白石龙》付梓问世,既梳理了白石龙从清末抗争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完整革命脉络,又重点聚焦文化名人大营救的前沿中枢作用、白石龙会议的里程碑意义;既收录了丰富的历史文献与报刊资料,又系统整理了片区红色文化遗产名录;更以珍贵的一手史料,还原了“小白楼”会议旧址、“皇帝田”武装集结地等场景背后的动人故事。书中既有宏大的历史叙事,也有“东江纵队战士用竹篮运送伤员”“村民冒死为文化名人送饭”的微观细节,让红色历史从“抽象概念”变为“可触可感”的精神力量。
龙华区外国语教育集团的学生代表在看《红色白石龙》。
传承红色基因
让红色精神照亮新征程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沦陷,数百名滞留的文化名人、爱国民主人士陷入日伪魔爪。中共中央果断决策,一场惊心动魄的大营救活动迅速展开。白石龙作为营救路线的关键枢纽,承担了转移、安置、中转的核心功能,抗日游击队在此多次召开会议部署行动,最终护送茅盾、邹韬奋、何香凝等800余名文化人士、爱国民主人士及其家属脱险,保住了中华文脉的“火种”。1942年初,面对华南抗战新形势,中共南方工委副书记张文彬在白石龙村主持召开系列会议(史称“白石龙会议”),传达中央指示精神,分析东江抗战形势,明确了人民武装的斗争方向,为华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奠定了战略基石。解放战争时期,白石龙更成为龙华子弟武装的集结地,以“江南支队第三团”为主力的队伍从这里出发,为解放宝安县城和深圳镇立下赫赫战功。
从白石龙村的青石板路到深圳的城市地标,从历史文献中的黑白照片到新时代青少年的琅琅书声,《红色白石龙》不仅记录了一段可歌可泣的革命史诗,更架起了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桥梁。该书的出版,不是红色历史研究的“终点”,而是龙华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新起点”。
《红色白石龙》新书发布。
昨日新书发布现场,主题展区以图文展板的形式呈现《红色白石龙》书稿内容及研究过程,陈列着《红色白石龙》专著以及课题组历经一年多搜集到的研究资料,一本本崭新的书籍与泛黄的历史文献、老照片交相辉映,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永不褪色的岁月。
《红色白石龙》新书发布暨赠书活动,不仅是对白石龙片区红色革命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龙华区“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生动实践,为新时代赓续红色文脉、凝聚奋进力量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龙华区表示,将以《红色白石龙》为纽带,继续“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为龙华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为深圳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贡献龙华力量。
龙华新闻全媒体记者 金璐/文 记者 陈建华 通讯员 孙武 陈颖 陈锴/图
编辑 谢俊
来源:宝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