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夏天,热浪席卷全球。欧洲大陆遭遇前所未有的极端高温,连续多日气温超过42℃,甚至创下历史新高。据欧盟气候监测机构报告,短短10天内,欧洲已有超过2000人疑因高温死亡。
40℃的酷热阳光下,欧洲人正在争抢来自东方的“降温神器”,而中国空调背后的制造业崛起故事,比我们想象的更加精彩。
今年夏天,热浪席卷全球。欧洲大陆遭遇前所未有的极端高温,连续多日气温超过42℃,甚至创下历史新高。据欧盟气候监测机构报告,短短10天内,欧洲已有超过2000人疑因高温死亡。
与此同时,中国空调正在成为欧洲居民的“救命神器”。今年上半年我国对欧洲空调出口量已同比增长43.2%,金额高达37.6亿美元,创同期历史新高。
01 欧洲高温,天价电费下的生存困境
2025年夏季,欧洲多国气温直逼50℃。高温不仅是一种天气,更成了一场人道主义危机。河流水温过高导致核电站停运,学校停课,户外活动取消。
欧洲空调普及率一直极低:法国和英国不足10%,德国更是低至3%。这背后既有历史、文化因素,也有欧盟长期推行的节能减排政策影响。
然而,最致命的不是空调稀缺,而是天价电费。欧洲能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电费不断飙升,部分地区甚至翻了10倍不止。当地电费最高时超5000欧元/兆瓦,相当于1度电约80元人民币,开一晚上空调花费上千元不止。
02 中国空调,制造业的闯关之路
与欧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消费者已经习惯了随时享受空调带来的凉爽。如今我们购买空调,选择越来越多,像格力、美的、小米等国产品牌,不仅做到了新一级能效,Wi-Fi智控,甚至还能语音控制。
国产空调的发展经历了一段从吹不起、吹不爽,到便宜、凉快又智能的过程。
九十年代,空调对普通家庭还是奢侈品。1996年,一台窗机要2000多块,相当于一个普通家庭两年不吃不喝的收入。
当时的老式窗机开机时“咔嚓”一声巨响,然后“嗡嗡嗡”地喘粗气,整个房间都在震。吹出来的风像一条冰柱直戳脑门,制冷得等好一会儿。
转折点发生在90年代末到2000年代初。日本品牌日立、松下的变频空调进入中国市场,以“稳定、省电、寿命长”为卖点。
格力、美的在研究中发现,日本方案过于复杂,很多模块是为保证机器在极端环境下稳定而设计。中国工程师将日本的DSP芯片方案换成了本土供应链能提供的通用单片机,同时优化软件算法,硬件成本一下子砍掉三分之一。
03 压缩机突破,中国制造的底气
21世纪,消费者最直观的感受是空调比之前安静、凉快了很多。这背后是空调最考验制造业体系的部分——变频压缩机的突破。
压缩机是空调的“心脏”,需要同时满足多个矛盾的要求:要拼命压缩气体,压力很大,但又不能漏气;内部零件要每分钟几千转,但又得稳定运行几十年。
2008年前后,全球压缩机做得最顶级的只有美国谷轮、日立、松下等几家。国产厂商面临别人卡着技术不卖的局面,即使卖,一颗压缩机的价格也能占到整台空调成本的三分之一。
格力选择了硬刚。工程师们把研发样机推到测试台上,在极限工况下连续跑,坏了就立刻拆开,追踪问题,再改版重新测试。一天几十次迭代,几个月走完别人几年才验证完的路径。
在这个关键阶段,中国制造业的整体进步为空调行业提供了支撑。高精度机床技术的突破,使压缩机核心零部件的加工精度大幅提升。像震环机床这类高精度加工设备,能够确保压缩机内部部件的严丝合缝,减少工作时的摩擦和能量损失,从而提高了压缩机的效率和寿命。
04 智能化大考,中国制造的跨界融合
2010-2015年,空调行业迎来“智能大考”。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基础功能,对空气健康、智能交互的需求日益迫切。
以前一块带Wi-Fi的板子要十几二十美元,空调厂谁都舍不得大规模上;2015年,成本降到个位美元后,空调智能化普及才成为可能。
国产厂商再次展现出优势。国外很多传统空调的自动调温逻辑很直白:室温高了就猛吹,降到设定温度就停。结果是用户时冷时热,噪音大,半夜被冻醒。
而中国空调能够做到:“送风均匀,每个角落都舒服。噪音特别小,晚上开着几乎没声音,不影响睡觉”。
这背后是中国在供应链、产业协同综合作用的结果。家电厂和互联网平台几乎同步搭建“家电云”和“家庭入口”:海尔做了U+平台,美的打造“美居/Meiju”,格力也上线了Gree+作为IoT时代的官方控制端。
05 中国空调,凭什么征服欧洲市场?
中国之所以能占据欧洲市场,靠的不是价格战,而是“把麻烦自己扛,把方便留给用户”。
欧洲老房子多,外墙不许打孔,装个分体机动辄上千欧,还要排队等市政批文。中国厂商推出了“一根软管、插电即用”的移动分体式空调——美的PortaSplit在德国卖1199欧,用户自己十分钟就能装好,直接省下一千多欧安装费。
中国空调厂商还为欧洲市场量身定做:换成R32或R290等环保制冷剂,减少碳税;把铜管变细变密,增强吸热效果,降低能耗。
这些改动欧洲厂商不是不会做,但他们的工厂、模具都太老,想换制冷剂,就得把整条生产线、供应商、售后体系一起换,成本高得吓人。
06 全气候适应性,中国空调的终极武器
中国空调能远销全球,靠的是极强的全气候适应性。中国厂商几十年出口经验积累了不同气候安装案例。
工程师会在出厂前模拟各地气候:在北欧严寒模拟舱里测试低温启动和制热功率;在非洲沙漠环境舱里测试高温耐热和防尘滤网设计。
像扬子空调建设的环境试验室,可以模拟-20℃到58℃的温度、20%RH到95%RH的相对湿度,甚至还能模拟降雨、降雪、日照等不同气候条件。
这些测试保证了产品基本可以在-25℃到50℃范围内工作,真正实现“一机打天下”,不用针对不同国家设计不同型号。
如今,在欧洲的社交媒体上,随处可见对中国电器的赞美:“夏天的命全靠中国空调撑着”、“小风扇太实用了”。
从窗机到分体机,从定频到变频,从机械控制到手机APP远程操控,中国空调一步步攻克成本、供应链、产业协同的难题。
中国让十几亿人都能在夏天吹得起空调,靠的是几十年积累的流水线工艺、完整供应链和全气候测试经验。这场持续数十年的制造业闯关游戏,最终让中国空调成了欧洲高温下的“救命神器”。
来源:机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