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不久,广西贵港一所民办学校因给高考686分、考入清华的女生发100万现金奖学金,引发教育圈热议,相关视频24小时内成全网热点,学校也随“百万奖金”词条走红。然而热度未消,贵港市教育局一则内部通报流出,将该行为定性为“违规”。
砸100万奖励清北生的民办高中,被官方叫停了!
原创 黄文凤 校长会
2025年08月29日 06:31 广东
前不久,广西贵港一所民办学校因给高考686分、考入清华的女生发100万现金奖学金,引发教育圈热议,相关视频24小时内成全网热点,学校也随“百万奖金”词条走红。然而热度未消,贵港市教育局一则内部通报流出,将该行为定性为“违规”。
一边是现金堆成小山、学生举牌的热闹场景,一边是“违规”的白纸黑字,这场“百万奖励狂欢”,背后究竟藏着什么猫腻?
“百万奖金”:
一场精心设计的营销闭环
教育局通报没出来时,这所民办学校靠着“百万奖清华”的视频,成了全网皆知的“网红校”,但熟悉本地教育圈的人都清楚:这不是它第一次这么干。
早在2022年,该校的招生简章就明码标价:考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大学者,可获30-50万元奖学金;即便是被普通一本院校录取,也能拿到3000元奖励。而今年的“百万奖金”,将奖励金额从以往的80万提至100万,数字攀升的不仅是钱数,更是噱头的“吸睛度”。除此之外,今年还新增了其他奖励——考上浙江大学奖励15万元,考上厦门大学奖励5万元,奖励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
明眼人不难看穿其中门道:给考上清华的学生发奖是实情,但借着颁奖给“准高三”学生和家长们“打广告”,恐怕才是更深层的目的。
事实上,这类以重金吸引生源的操作并非个例,全国各地都在上演类似的“知识竞价赛”。山东沈泉庄村对清北录取生奖励200万,双一流院校录取者奖100万;广东恩平给清北学子奖励100万加一套商品房;烟台青华中学则为考入清北的学生颁发50万元奖金。去年河南周口一名女孩以692分考入北大后,其高中母校的老师立刻上门,送上了50万元的高考大礼包;山东烟台一所高中为考上清华的学生直接颁发50万现金,网友们纷纷感叹“读书真能帮家里挣钱”。
而民办学校之所以格外热衷于这类重奖行为,背后藏着一本清晰的经济账和一套成熟的营销逻辑。
以贵港市大将国际学校为例,公开资料显示其为一所民办学校,每年学费高达6-8万,全校8000多名学生,单是学费每年就能“吸金”数亿。有家长算过一笔账:“百万奖金也就相当于200个学生一年的学费。”该校招生办称奖励资金来自“社会捐赠”,但实质上已形成“用学费养奖学金,用奖学金钓生源”的循环模式。
这种操作本质是营销成本的转嫁,“羊毛出在羊身上”。学校拿出100万制造噱头,最终要靠“招更多学生、涨更高学费”赚回来。通过引发轰动效应,学校获得了免费的广告宣传,既能吸引优质生源,也能招揽更多能支付高额学费的家庭。
这和奶茶店开业先打折“赔本赚吆喝”的路数如出一辙,该校的“百万奖
励”实则是场精准营销。其目的就是让家长产生“这学校能培养出清北生,花高价学费值”的想法。有家长在群里吐槽:“我家孩子同学的家长真被说动了,托人想转校,还说‘就算考不上清华,考个浙大也能回15万,不亏’”。
说到底,这“百万奖金”从不是学校的“福利”,而是家长们提前预交的“广告费”。学校用这笔钱撬动了更大的关注度与生源市场,在这场看似“重奖人才”的戏码里,营销的算盘打得叮当响。
“违规通报”深层原因:
不只是“宣传越界”
当教育局叫停学校“百万现金奖励清华新生”的通报流出后,网上迅速掀起论战。
不少网友直言“教育局管太宽”:“奖励优秀何错之有?”“学校自掏腰包鼓励学生,凭啥算违规?”更有调侃声认为,可能是教育局领导因自身工资远低于给学生的百万奖励而眼红。
但梳理政策细节便会发现,这场争议的核心从不是“该不该奖励学生”,而是“如何守住教育的底线”—— 教育局的“叫停”,不仅是对“违规宣传”的纠正,更是对其背后“教育陷阱”的警惕。
争议的“硬边界”早已被政策明确。2020年教育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清晰划定:“不得通过任何形式以中高考成绩为标准奖励教师和学生,严禁公布、宣传、炒作中高考‘状元’和升学率。”2023年《高考成绩发布及高校招生宣传工作负面清单》更直接将“以高考成绩为噱头进行招生宣传”列入违规范畴。
涉事学校的操作恰恰踩中了红线:拉横幅、堆现金、拍视频,将“清华新生”与“100 万奖金”深度捆绑扩散,本质是把高考成绩当作招生“广告素材”。即便奖金来自学校自筹,这种借升学成绩博眼球的行为也已违规——此前温州某民办高中因招生简章写“奖清北生 50 万”被叫停,正是同一逻辑。
更关键的是,这“百万奖金”的背后,藏着两个对教育的“隐形伤害”。
首当其冲的便是教育公平的“马太效应”。教育专家陈志文的观点一针见血:“别迷信‘学校培养出清北生’,很多时候是优秀学生先选了学校。”百万奖金的本质,是用重金“虹吸”尖子生——当一所学校靠高额奖励聚集优质生源,区域内的教育资源平衡便会被打破。
有网友在评论区的观察颇具代表性:“去年这所学校奖80万时,周边县中的好苗子就被家长带着去报考了;今年奖金涨到100万,县中怕是更留不住人。”反观那些没实力“砸钱”的公办校与普通民办校,只会陷入“生源差 — 成绩下滑 — 更难招生”的恶性循环。
更值得深思的是,公立学校受政策规范“捆住手脚”,教师即便带出优异成绩也难获类似补贴,这种“政策执行的不对等”,只会让公立教育在生源竞争中愈发被动,最终加剧区域教育生态的失衡。
更深层的伤害,在于对教育本质的功利化扭曲。教育的核心是“育人”,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非单一的“考试机器”。但“百万奖金”的宣传,却在无形中传递着这样的信号:高考成绩可以明码标价,名校录取通知书等同于“巨额现金回报”。
当“百万奖金”的视频一传开,全网仍忍不住算“一分值多少钱”;我们总在批判“唯分数论”,可看到“清北生拿重奖”,仍会下意识觉得 “这孩子才叫有出息”。
获奖学生本是长期努力的受益者,却在这场宣传中变成了校方的“营销工具”;而对更多学生而言,这种导向会扭曲他们对学习的认知 —— 若读书的目的被锚定为“拿高额奖金”,知识本身的价值、探索世界的乐趣,又该置于何处?
我们更需要建立多元的教育评价体系。考上重点大学固然可喜,但这只是成才的一条路径,不是全部标准。那些在艺术领域展现天赋的学生、那些善于动手创造的学生、那些始终保持善良与责任感的学生,同样值得被看见、被鼓励。
叫停“百万奖金宣传”,不是否定对优秀的肯定,而是为了守住教育的底线:别让功利主义盖过育人的初心,别让现金奖励模糊了教育的本质。毕竟,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而非“能换奖金的分数载体”。这道红线,守得住,教育才有更健康的未来。
别让“营销术”遮了“育人道”
教育局通报背后,是一场关于教育本质的深层较量。当汲事学校的工作人员正在自查通报“外传原因”,更多的民办学校仍在观望——明年此时,是否还会有下一个“百万大奖”的出现?
却鲜少思考:真正能让学校站稳脚跟的,从来不是花哨的营销手段,而是对教育本质的坚守。民办学校若想真正突围,终究要跳出“营销术”的执念,让“育人道”成为前行的指南针。
破局的第一步,是跳出“千校一面”的同质化泥潭,在教育生态中找到自己的“独特坐标”。
真正的教育均衡从不是“削峰填谷”,而是让每所学校成为不可替代的“定制补丁”。这意味着民办学校不必执着于跟公办校比拼资源,而应瞄准个性化教育的缺口:为资优生打造科研孵化项目,联动高校实验室让学生深度参与课题研究;或是聚焦国际化人才培养,构建兼顾本土根基与跨文化视野的融合课程。也可深耕创新教育模式,就像某民办学校的“城市探秘者”项目,让学生实地调研城市问题、整合跨学科知识提出解决方案 —— 这类扎根真实需求的“不一样的教育”,远比“三折学费”的促销更能让家长动心,因为它回应的是“孩子如何更好成长”的根本诉求。
而要让这份“不一样”落地生根,更需以高远的办学目标为锚,推动从表层营销到深层育人的根本性变革。
民办学校需跳出“资源有限”的自我设限,在顶层设计上“取法乎上”—— 这里的高目标,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清晰的“人才画像”:面向未来的孩子,该有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能动态应对真实挑战;该有个性自主发展的空间,在探索中找到热爱;更该兼具情感温度与理性深度,既有宏大格局,也握有系统化的解决工具。
围绕这一目标,学校需构建贯穿全场景的专业生态:若主打项目制学习,教室便该有灵活分组的研讨区;若侧重创新包容,管理机制便要给教师课程创新的自主权限;评价体系也该跳出单一分数,转而关注能力的点滴成长。这种“上下贯通”的生态,既能减少内耗,更能沉淀出独特的教育气质,这才是学校真正的“护城河”。
反观当下多数民办校的招生困局,恰是没看清这一点:90%的精力投在 “直播轰炸”“三折学费” 这类“术”上,却对“品牌筑基”的“道”视而不见。校长会创始人、中国教育报刊社人民教育家研究院创始院长徐启建的“冰山理论”说得透彻:“招生是冰山露在水面的部分,品牌才是水下的根基。”那些靠“全员招生”刷存在感的学校,看似热闹,实则是用战术勤奋掩盖战略懒惰——家长来了一次便不愿再来,只因学校没有真正的教育价值支撑。
说到底,招生终究是“技术”,品牌才是“前提”,而品牌的内核,正是“育人道”的实践。没有课程的扎实、没有育人的真诚,再花哨的营销也只是空中楼阁;唯有把精力从“造横幅”转向“磨课程”,从“拼优惠”转向“筑生态”,让每个课堂、每次活动都透着对教育本质的敬畏,学校才能真正成为“有特色、有温度、有坚守”的存在。
民办学校的破局之路,从来不在营销的热闹里,而在转身向内的坚守中。当“育人道”的根基扎得足够深,便无需担心“下一个百万大奖”的起落 —— 因为对教育本质的践行,本就是最长久的“招牌”。
来源:王营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