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如:稻花香里的“俏农民”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29 16:08 1

摘要:就是全国人大代表、广东东农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林家如。从资深策划人到新农人,林家如坚守初心、不惧挑战、忘我拼搏,宛如一首激昂的奋进之歌,奏响在希望的田野上。

林家如

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广东东农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

6月上旬,广东湛江吴川市吴阳镇国道旁,成片成片的水稻葱葱郁郁,长势喜人。微风拂过,稻浪起伏,清新的稻花香扑面而来。

在这片稻田上,有一位逐梦者,她放弃繁华都市的稳定工作,毅然投身于乡村全面振兴的时代浪潮中,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别样的人生篇章。

她,就是全国人大代表、广东东农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林家如。从资深策划人到新农人,林家如坚守初心、不惧挑战、忘我拼搏,宛如一首激昂的奋进之歌,奏响在希望的田野上。

4月28日,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林家如被授予了“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林家如代表在稻田里补种禾苗。(湛江市人大常委会供图)

挥别繁华:

逐梦田野的勇敢抉择

大学毕业后,林家如凭借着自身努力,顺利进入广州的一家省级媒体,从事策划工作。

彼时的她,衣着得体、思维敏捷,每日穿梭于高楼大厦之间,工作顺风顺水,前途一片光明。然而,一次回乡的经历,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2011年,林家如回到家乡吴川市吴阳镇探亲,望着一片片被遗忘的土地,心情很沉重,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使命感:“我生长在农村,热爱乡村,对土地有深厚的情结,有责任为家乡的振兴尽一份力。”

于是,她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把多年积蓄拿出来,创立了广东东农实业有限公司。作出这个决定,如同在平静湖面投下巨石,激起千层浪。有人说她冲动,有人质疑她能否适应艰苦的农村生活。毕竟,辞去稳定的媒体策划工作,转型到充满未知的农业领域,风险实在太大。

但林家如坚信,“三农”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蕴藏无限的潜力,只要用心耕耘,定能收获希望。就这样,她换下了精致的裙子,戴上草帽,拿起锄头。从光鲜亮丽的都市白领,摇身变成一名质朴的新农人,林家如开启了全新的人生旅程。

刚踏入田间地头,林家如才惊觉,这里的复杂程度远超想象。专业的农业知识,如同天书一般晦涩难懂,从农作物的种植周期到病虫害防治,从土壤改良到水利灌溉,每一个环节都充满挑战。

越是困难,越向前。林家如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被彻底激发出来。她深知,要想在土地上站稳脚跟,唯有边干边学、边学边干。

无数个夜晚,当人们沉浸在梦乡,她却埋首于各种各样的农业书籍,学习种植技术,把不懂的地方弄明白。很多时候,她走出办公室,已是凌晨。“回家路上,就我一个人,听着虫鸣风声,星星月亮做伴,那段时间最苦、最难熬。”

第二天一大早,她又是早早醒来,跑到田间地头,察看禾苗和其他农作物长势。起早摸黑,从耙田、播种、施肥、杀虫到收割、销售,林家如与农民一同劳作的同时,她虚心向当地经验丰富的农户、农业专家请教,不断学习和探索,迅速成长为农业生产的行家里手,被当地群众称为“种田西施”。

创新引领:

耕耘农业的坚定步伐

吴阳镇临海,存在土地盐碱化现象。林家如的公司,最多时候流转约5000亩土地,盐碱地占比达四成。

为解决这个问题,她引入耐盐碱作物种植技术,通过科学改良土壤,完善农田排灌系统,让2000多亩曾经荒芜的土地重焕生机,嫩绿的水稻与蔬菜在这片土地上茁壮成长。

种粮成本高、效益低,利润空间非常有限。为提升公司种粮附加值,林家如投资1500万元,建设了现代化的日产大米50吨精米加工生产线以及可容纳3300多吨恒温稻谷的贮藏仓库,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创新运作模式,一举解决了农户储粮难、卖粮难、加工贵的困境。

“发展农业,必须拿出质量过硬的产品,才能赢得市场。”林家如严格把控农产品种植、加工各个环节,坚持绿色生产标准,确保产品质量。根据市场需求,公司推出的“俏农民”品牌大米、河粉和蔬菜,深受消费者喜爱。

△林家如代表(左二)在吴川市法院“联合调处工作室”参与案件调解。(代表供图)

奔跑在农业现代化创新的道路上,探索“水稻+禾虫”种养模式,便是林家如的又一创举。

禾虫,这种生长在咸淡水交界稻田表土层,以禾根为食的生物,富含蛋白质,素有“水中冬虫夏草”之称。林家如敏锐地发现,禾虫不仅不与粮食争地,其钻洞行为还能疏松土壤,改善板结田地。

2022年,林家如带领团队与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携手合作,在粤西多个地区建立“高端香稻+禾虫”绿色生态高效种养模式示范点。

实践证明,这一模式成效显著,每亩水稻田可产出200斤至500斤禾虫,按市场价每斤180元计算,亩收入可达3.6万元以上。扣除成本后,每亩净利润超2万元。更重要的是,由于禾虫对农药、化肥极度敏感,该模式促使稻田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推动传统农业向绿色可持续方向转型。

在林家如的不懈努力下,公司发展成为集优质粮食作物研发、种植、贮藏、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农业龙头企业。10多年来,公司先后荣获全国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研发联合创新基地等众多殊荣,成为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耀眼标杆。

发展企业的同时,林家如还带动吴川、遂溪、廉江等地1800多户农户种植优质稻米,促使农户平均每亩年收入从800元提高至1800元,给当地群众带来切切实实的获得感,实现了企业与广大农户共赢发展。

履职担当:

振兴乡村的赤诚情怀

2023年,对于林家如而言意义非凡。在这一年,她当选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从返乡时的一名普通‘新农人’,到当选全国人大代表,这是广袤的农村平台赋予的机会,广大人民群众对我的信任。我想盘活这片热土,让粮食生产有保证,让更多的人能够像我一样,把老一辈的产业传承下去。我最关注的是农业农村发展,并将努力为实现家乡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积极发声。”林家如认为,这不仅是人民群众对她过往努力的高度认可,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当选人大代表以来,林家如始终不忘人民的期望和嘱托,积极参加全国人代会和调研活动,会前做好充分准备,做到讨论发言积极,表决严肃认真,并实事求是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2025年6月25日,林家如代表来到湛江市曙光学校,调研矫治教育办学情况。(代表供图)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她在全国人代会上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对全国耕地种植农作物类别明确划分、牢守国家粮食生命线的建议,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智慧。

促进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她提出了加快“高端香稻+禾虫”绿色生态高效种养及成果转化模式推广的建议,详细阐述该模式在促进撂荒农田复耕、中低产田改造、水稻种植提质增效、农业绿色发展等方面的重要应用价值,引发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她希望能够将自己的农业发展经验推广到更多的地方,让更多的农民受益。同时呼吁更多年轻人投身到农业领域,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鲜血液。

不仅心系乡村全面振兴,林家如还十分关注基层社会治理。“把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是基层治理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

她提出弘扬“枫桥经验”促进协同共治的建议,得到吴川市委和湛江市两级法院的大力支持。由吴川市委政法委、公检法司、工商等28个部门协同成立“联合调处工作室”,将工作室设在吴川市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和覃巴、长岐等4个人民法庭,成功化解了一批困扰群众的疑难复杂纠纷,为维护基层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24年11月30日,“联合调处工作室”共介入各类矛盾纠纷2234宗,成功化解矛盾纠纷1066宗,涉案金额超4041万元。

林家如认为,人民法院要继续发挥与基层党组织、村(居)委会、调解组织、职能部门的合力作用,努力将小微纠纷、邻里矛盾等就地发现、就地调处、就地化解,为当事人节省诉讼成本,把暖民心的“小案”、顺民意的“实事”办好,让司法服务更加贴近群众、温暖人心。

记者手记

在时代的宏大叙事中,总有一些身影如璀璨星辰,凭借非凡的勇气与坚定的信念,划破平凡的天际,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林家如,这位“80后”人大代表,从繁华都市到筑梦田野,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新时代弄潮儿,便是其中熠熠生辉的一颗。这一路走来,她历经风雨,却从未停止前行的脚步。如今,她的公司发展蒸蒸日上,带动了周边众多农户增收致富。她在这片土地上挥洒汗水、追逐梦想,激励着更多有情怀、有梦想的人,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参与者和实践者。

在林家如眼中,乡村全面振兴是一场波澜壮阔的伟大变革,需要全社会齐心协力、共同奋进。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她将继续发挥桥梁作用,积极履职尽责,倾听农民心声,反映基层诉求。

她颇有感悟地说:“无论是奋斗在田间地头的新农人,还是做依法履职为民的人大代表,脚下要沾满泥土这件事是相通的。永远在路上,才能听到老百姓冒着热气的需求、接地气的想法。只有真正了解老百姓的所想所盼,才能更好地履行代表义务、行使代表权利,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转载应当完整、准确,并注明来源和作者信息)

编校:查炜

责编:宫宜希

来源:全国人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