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广袤无垠的北大荒,在这片曾经荒芜的土地上,一代又一代的人民,以无畏的勇气、坚定的信念,书写了一部部感人至深的奋斗史诗。他们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没有退缩,反而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投身于这片黑土地的改造与建设之中。他们手持锄头,肩扛犁耙,用汗水浇灌希望,用智慧点亮
北大荒精神
在广袤无垠的北大荒,在这片曾经荒芜的土地上,一代又一代的人民,以无畏的勇气、坚定的信念,书写了一部部感人至深的奋斗史诗。他们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没有退缩,反而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投身于这片黑土地的改造与建设之中。他们手持锄头,肩扛犁耙,用汗水浇灌希望,用智慧点亮未来。从日出而作到日落而息,从春种一粒粟到秋收万颗子,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将一片片荒芜之地,变成了丰收的粮仓,将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精神内涵】
自力更生
艰苦创业
勇于开拓
甘于奉献
【精神写照】
北大荒旧指中国黑龙江省北部在三江平原、黑龙江沿河平原及嫩江流域广大荒芜地区。中国五十年代进行大规模开垦,经营农场,才使得北大荒变成了如今的北大仓,北大荒有“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的美称。
抗战胜利以后,为开辟和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我们党的干部及军队官兵大量进入东北,新增人员规模不断扩大,粮食等供给成了大问题。毛泽东同志认为:“如此大量的脱离生产人员,专靠东北人民供给,是决不能持久的,是很危险的。”他在1945年12月发出的《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指示中要求,“除集中行动负有重大作战任务的野战兵团外,一切部队和机关,必须在战斗和工作之暇从事生产。”
1947年,当解放战争的硝烟还在东北大地上空弥漫的时候,一批又一批以军人为主体的拓荒者,响应党中央号召,从战场走向荒原,从城市走向农村,拉开了开发千古荒原——北大荒的序幕。
1954年开始,党和国家决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发建设北大荒。由知识青年、支边青年、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地方干部等组成的数十万大军奔赴北大荒、建设北大荒、献身北大荒,奏响了北大荒精神形成的壮美乐章。
1958年,在王震将军统帅下,十四万复转官兵、二十万支边青年向荒原进军,举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旗帜,将南泥湾精神根植于北大荒的黑土地,使其成为北大荒精神的重要支柱。这一时期的大规模开发,使北大荒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建成了一大批机械化农场,创造了沧海桑田的人间奇迹。
1963年至1976年,以城市知青和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第二代北大荒人在北大荒垦区历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用青春、热血和生命丰富和发展了第一代北大荒人开创的北大荒精神。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以复转官兵、支边青年的子女成长起来的第三代北大荒人,他们填补北大荒垦区各项建设事业空白,成为骨干。他们在父辈创业的影响和感召下,接过创业的接力棒为建设现代化的北大荒贡献青春和力量,他们深化了北大荒精神的内涵,使北大荒精神在新时代条件下不断闪烁出耀眼的光辉。
1994年,时任省委书记岳岐峰同志在视察垦区时首次正式提出,全省人民都要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岳岐峰同志的号召引起了垦区各级党委的高度重视。总局党委先后召开两次座谈会,就抓紧编著《北大荒精神》一书提出了具体要求。
如今,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北大荒以每年近千亿斤的粮食产量,稳稳地端起了中国饭碗的坚实一隅。北大荒正以砥砺前行的姿态,奋力驶向“农业领域航母”的壮阔航程。
在这片广袤的黑土地上,从最初的粗放耕作到如今的全程机械化,从传统的农业模式到现代化的智慧农业,每一次进步,都凝聚着他们的智慧与汗水。他们不断学习,不断进取,将科技的力量融入农业生产,让北大荒的田野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农业生产已全面步入机械化时代,从耕整地到播种管理,直至收获归仓,每一环节皆由现代农机精准操控,奏响了现代农业的铿锵乐章。更令人瞩目的是,卫星定位与云计算技术的深度融合,如同为北大荒的万亩良田披上了智慧的盔甲,实现了精准管理,让每一粒种子的成长都沐浴在科技的阳光下。“北大荒精神”熠熠生辉,已经成为了中国现代农业的一张亮丽名片。
北大荒精神,是无数北大荒人面对恶劣自然环境时,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真实写照。他们在这片荒芜之地,用双手和智慧,将一片片不毛之地变成了丰收的粮仓,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了希望的绿洲。它激励着无数后来者,继续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挥洒汗水,追逐梦想。北大荒精神,如同一条纽带,将过去与现在、历史与未来紧紧相连,让北大荒这片土地上的故事,将永远流传。
一审:裴海莎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