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李从确诊那天起,就开始自己磨豆浆喝。他不是盲目跟风,而是听了营养师的建议,把早餐中白粥换成了无糖豆浆。豆浆富含植物蛋白和大豆异黄酮,能帮助调节血脂,同时对血糖的波动也有一定缓冲作用。
65岁的老李,是个退休多年的小学教师,平时生活规律,饮食也不算太差。然而一次例行体检,却查出了糖尿病。
拿到化验单那天,他反复问医生:“我平时也不怎么吃甜的,怎么就得糖尿病了?”
但更让人惊讶的是,三个月后复查时,他的血糖稳定在了正常范围,医生看了都说:“这三点你做得真不错!”
老李到底做对了哪三件事?特别是他每天坚持喝的豆浆,真的起了作用吗?
老李从确诊那天起,就开始自己磨豆浆喝。他不是盲目跟风,而是听了营养师的建议,把早餐中白粥换成了无糖豆浆。豆浆富含植物蛋白和大豆异黄酮,能帮助调节血脂,同时对血糖的波动也有一定缓冲作用。
关键在于他没往豆浆里加糖,也没有配油条,而是搭配一小把核桃和一个水煮蛋。这样一来,早餐就变成了低升糖、高饱腹感的组合,不仅不容易饿,还能稳定血糖。
很多人觉得豆浆是“素的”,不够营养,其实不然。坚持喝无糖豆浆,配合合理膳食,对控制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波动确实有帮助。
老李的第二个改变,是把原来吃的白米饭、馒头换成了粗粮饭。他用糙米、燕麦、荞麦按比例和大米混合,蒸出来的饭口感不如白米饭香,但升糖速度慢多了。
而且他学会了一个简单但实用的原则:吃饭顺序不能乱。先吃菜,再吃肉,最后才吃主食。这样做的好处是让血糖升得慢一些,餐后血糖不会突然飙高。
他并没有完全拒绝碳水,而是控制每餐主食量在一拳头左右。这样既满足了身体的能量需求,又避免了血糖失控。他还特别喜欢在饭后散步15分钟,这个习惯也帮了大忙。
老李以前喜欢下象棋,一坐就是一下午。可医生告诉他,坐得太久,血糖容易波动。他听进去后,开始每天早晚快走30分钟,速度不快,但坚持了下来。
他还在医生指导下,开始进行简单的抗阻运动。比如在家里练哑铃操、靠墙深蹲。这些动作不剧烈,但能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让身体更容易把血糖利用起来。
尤其是他坚持饭后不立刻坐下,哪怕是在屋里走来走去也好,这对控制餐后血糖非常关键。医生复查时看到他的糖化血红蛋白从8.1%降到6.4%,直夸他:“你这不是靠药,是靠生活方式干预,做得特别标准。”
刚确诊时,医生给他开了二甲双胍,他一开始有点排斥,担心副作用。但在医生详细解释后,他按时服药,并定期复查调整剂量。
最初他有点胃胀不适,但医生建议他饭后半小时服药,症状很快缓解。他也没有自行停药,而是等到三个月后复查时,在医生判断下减量。
他学会了用血糖仪,每天早晚各测一次血糖,并记录下来。有一次清晨血糖有点高,一查发现前一天晚餐吃了两块月饼。这次小插曲让他更加理解了食物和血糖之间的关系。
老李没去网上乱搜“糖尿病食谱”,也没盲目跟着别人节食断糖。他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口味和身体状况,慢慢摸索出了适合自己的方法。
比如他喜欢喝汤,但不加味精和鸡精,而是用香菇、海带提鲜;他爱吃水果,但选择了升糖指数低的猕猴桃、蓝莓,每次只吃半个拳头大小。
他还跟家人沟通,让家里人吃饭时也少放油盐,一起吃粗粮饭。家人不但没抱怨,反而觉得身体更轻松了。他说:“其实不是我一个人在控制血糖,是我们全家都在帮我。”
医生在复查时总结说,老李能在短时间内把血糖控制好,靠的不是某一种神奇食物或保健品,而是这3点:
第一,他坚持每天喝无糖豆浆,不是迷信,而是用它替代了升糖快的早餐主食,降低了血糖波动。
第二,他调整了主食结构,选择粗粮饭,并且吃饭顺序科学,每餐不过量,搭配合理,饭后适当活动。
第三,他没有忽视运动和用药,饭后散步、抗阻训练、按时服药,这些细节让他的胰岛素更好发挥作用。
老李的经验告诉我们,糖尿病并不可怕,关键在于肯改变,并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不是一味地节食、吃药,而是在生活中一点一点做出改动。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钟雪梅,陈敏,凌雅韵,等.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肌少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25,36(06):732-736.
[2]邓小燕,田秀兰.植物蛋白摄入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4,44(04):289-293.
[3]陈丽华,刘志红.饮食结构调整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研究进展[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15(10):765-769.
来源:李医师科普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