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2025年发布的本科毕业生去向数据却呈现出值得深思的结构:国内升学109人占51%,国外深造66人占31%,就业32人占15%,自主创业6人占3%。
在公众眼中,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作为国内数学领域的顶尖学府,其毕业生理应是科研机构、金融巨头和科技企业竞相争夺的对象。
然而,2025年发布的本科毕业生去向数据却呈现出值得深思的结构:国内升学109人占51%,国外深造66人占31%,就业32人占15%,自主创业6人占3%。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在就业群体中15人进入教育培训机构,占比达46.88%。这组数据既反映了数学学科的特性,也折射出时代背景下顶尖人才的选择逻辑。
学术道路的坚守构成了毕业生去向的主基调。82%的升学率并非偶然,而是数学学科特性与北大数院培养体系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QS学科排名全球第23位的顶尖学府,北大数院拥有8名中科院院士、五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完善的院所结合体制,为学生提供了接触前沿研究的绝佳平台。
数学作为基础学科,本科阶段仅能完成知识框架的搭建,要进入科研领域或高端应用场景,深造成为必然选择。正如国际数学界的共识,重大突破往往诞生于博士阶段及之后的持续研究,这也是为何北大数院将 "培养数学领域创新型人才" 作为核心目标。
留学群体的选择则承载着学术追赶与超越的期待。近年来中国数学界的突破性进展为这种选择提供了注脚——出生于1991年的北大校友王虹因在限制性猜想上的原创性工作,有望成为首位获得菲尔茨奖的中国女性数学家。
国外顶尖学府在某些细分领域的传统优势,仍吸引着追求学术极致的学子。这种国际交流不仅有助于个人学术成长,更通过知识网络的构建,为中国数学界融入全球学术共同体、冲击顶级奖项创造了条件。
就业市场的现实考量塑造了15%就业群体的选择图谱。在32名就业毕业生中,除15人进入教育机构外,其余主要分布在量化金融和科技企业等领域。这种分布既反映了市场需求,也揭示了就业门槛的差异。
金融科技和人工智能领域虽对数学人才需求旺盛,但头部机构普遍要求硕士以上学历和复合技能,例如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公司在招聘中明确将CDA二级证书作为筛选门槛,这超出了普通本科生的能力范围。
相比之下,教育行业对数学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据教育部预测,2025年全国数学教师缺口将达12万,深圳、杭州等地重点中学数学教师年薪已突破18万元,这种供需关系为本科生提供了现实的就业出口。
教育机构成为就业首选,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表面看,教培行业相对灵活的工作环境和具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具有吸引力,尤其是在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教育作为刚性需求展现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深层来看,这一选择也体现了专业价值的多元实现路径:西安高新第一中学、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顶尖中学对竞赛教练的需求,与北大数院盛产数学竞赛金牌得主的培养特色高度契合,使毕业生能将自身竞赛经验转化为教学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教育机构中既有体制内重点中学,也有市场化培训机构,反映了毕业生在稳定性与收入潜力之间的灵活权衡。
对于“近半就业者进入教育机构是否属于人才浪费”的争议,需要建立多维评价体系。从经济维度看,教培行业的薪资水平并不逊色于其他领域,重点中学教师和资深竞赛教练的收入甚至高于普通金融从业者。
从社会价值维度,顶尖数学人才投身基础教育,对提升国民数学素养、培养后备人才具有长远意义,这种“金字塔基座”的建设价值不应被低估。
从个人发展维度,教育实践中积累的问题意识和教学经验,反而可能为未来转向学术研究或教育科技创业提供独特视角,形成“教学——研究——创新”的良性循环。
创业人数仅占3%的现象,更多反映了数学专业的创业特性而非创新精神的缺失。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其成果转化往往需要与其他领域结合,创业门槛较高且周期较长。
北大数院6名创业者很可能集中在教育科技、数据服务等交叉领域,这类“轻资产、高智力”的创业模式与数学人才的优势更为匹配,只是在统计数据上难以显现规模效应。
北大数院2025届毕业生的去向选择,本质上是顶尖人才在学术理想与现实需求之间的理性平衡。82%的升学率彰显了数学学科的学术传统和国家战略需求,而教育机构就业则体现了市场机制对人才配置的调节作用。
在评价这些选择时,我们既需要看到菲尔茨奖等学术高峰的引领价值,也应尊重人才在不同赛道实现价值的多样性。网友发问,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冲击菲尔茨有戏吗?肯定的,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正如北大数院百余年的办学历史所证明的,无论是走向学术前沿的研究者,还是扎根基础教育的传播者,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数学学科的社会价值。这种多元发展的生态,或许正是中国数学事业持续进步的活力所在。
来源:史海流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