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村里的年轻人可以做什么?在资阳,青年和乡村碰撞出了火花。由共青团资阳市委、市委组织部、市农业农村局和四川农商联合银行资阳办事处等4部门联合举办的资阳“创业资Young·我们村的年轻人”领头雁培养计划三年行动正式启动,将用三年时间持续实施“头雁培养+千人计划”,
青春资阳
你触手可及的朋友圈
村里的年轻人可以做什么?在资阳,青年和乡村碰撞出了火花。由共青团资阳市委、市委组织部、市农业农村局和四川农商联合银行资阳办事处等4部门联合举办的资阳“创业资Young·我们村的年轻人”领头雁培养计划三年行动正式启动,将用三年时间持续实施“头雁培养+千人计划”,着力发掘、培养、宣传一批懂农业、爱农村、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乡村青年领头雁队伍。
四川日报资阳全媒体中心将镜头对准这些村里的年轻人,看他们用汗水播种希望、用科技赋能农业、用匠心守护历史、用创意改变生活,这是发生在资阳村里的故事,也是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
竹子、手提包、竹丝、耳环……在安岳县李家镇倒流村,有一位“80后”竹编姑娘,能把这些看似无关的物品“变”成各种各样的物件。她就是陈章燕,从事竹编已有13年,目前是安岳县翠竹轩竹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2010年,大学毕业的陈章燕放弃了澳门优渥的生活,揣着一张村官录取通知书,一头扎进了倒流村。在一次家访中,陈章燕看到老乡在院坝里用竹篾制作竹编,这项省级非遗“安岳竹编”深深吸引了她,于是,陈章燕拜老匠人为师,从劈篾、刮青、编织学起,让曾经握笔的手,慢慢握住了竹刀,在日复一日的老茧与伤痕中,陈章燕也读懂了传承的分量。
2019年,陈章燕带着160多位乡亲,把散落的竹编作坊拼成了“翠竹轩合作社”。曾经无人问津的背篓、筲箕,变成了精致的水果盛具、艺术画;曾经只能靠肩挑背扛的手艺人,如今在300㎡的生产基地里,用传统技法碰撞现代设计。
陈章燕带着竹编走进学校,让“00后”学生把竹篾编成潮玩;在直播间支起镜头,让竹编画挂进都市人的书房;带着“娃娃背篼”“竹编凉席”登上省内外展会,让省级非遗长出“国际范”……曾经濒临失传的手艺,在陈章燕的“三步走”战略里,活成了年轻人追捧的“国潮顶流”。
年销3万件、销售额500万的数字背后,是200多个农村家庭的增收账本,是老手艺重新挺直的腰杆。 但陈章燕最骄傲的,是看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学艺,是听见老匠人说“这门手艺后继有人了”。
来源 | 川观新闻
编辑 | 冯祎
一审一校 | 冯祎
二审二校 | 刘小云
三审三校 | 丁琦峰
共青团资阳市委官方微博、微信
征稿啦!!!
关于生活、学习、工作、创业
有好的故事、感悟想与大家分享吗?
欢迎投稿给团团哦~
征稿邮箱:zytswbgs@163.com
新浪微博@资阳共青团
来源:资阳共青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