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中国历史里的女将军,大家印象里浮现的,按理得是花木兰、穆桂英或者妇好?这些名字在书本影片里出现的频次远超其他人。放在课本里反复讲述,不知不觉,她们就成了代言人一样的典型符号。可若再往细处想点,真的只有这些耳熟能详的女英雄吗?咱们翻翻《明史》那一页,真正进入
说起中国历史里的女将军,大家印象里浮现的,按理得是花木兰、穆桂英或者妇好?这些名字在书本影片里出现的频次远超其他人。放在课本里反复讲述,不知不觉,她们就成了代言人一样的典型符号。可若再往细处想点,真的只有这些耳熟能详的女英雄吗?咱们翻翻《明史》那一页,真正进入了“将相列传”的女性其实也只有一人,她——秦良玉。注意,不是传说,不是演义,也不是被神话的故事,而是真正封侯拜相,被朝廷以名将身份记载入史。
明朝末年是一段乱局,外患内忧,南方北方都闹腾。这样的背景下,秦良玉不是被勉强推上前台,而是凭战功一点点杀出来的。她生于1574年四川忠州,家里殷实,父亲时常和兄弟们讨论兵法,家中排行老三。从小,长辈疼得多,要求也更严。这种环境下,秦良玉的生活轨迹没像别人家闺女一样,玩闹嬉笑,反而日日舞刀弄枪,笔墨不离手。有人说,女孩子嘛,能文能武自然好,但果真能挑出头吗?能有几位?!
时间久了,练成的本事就显出来,她书法、诗词、骑射全都过硬。如果说兄弟们偶尔偷懒,她则习惯自责,越练越认真。父亲常感叹她才华、能力都胜过兄长,唯一遗憾是“不是男儿身”。这话说得真实,更多是无奈。可偏偏秦良玉自己不认这个理:她说,若有大军在手,唐朝太平公主的娘子军也比不上自己!这种底气,放到任何时代其实很罕见,到底是自信还是狂妄?不清楚。可事实后来证明,她压根没说空话,她做到的事,旁人望尘莫及。
到了万历年间,播州土司杨应龙反水,祸害四方。兵灾之下,惨烈到白骨累累,老百姓家破人亡。朝廷调兵遣将,秦良玉和丈夫马千乘名字赫然在列。两人出征时分队,丈夫大路三千人,秦良玉绕小路带五百人。有人笑她“妇道人家,来凑什么热闹?”这种轻蔑,其实每个时代都有,尤其是兵戈沙场,更讲阳刚之气,女子多受冷眼。
但仗打起来了,五百人的小队硬生生成了主力。秦良玉敢打敢拼,翻山越岭,夜袭敌营,七座大营一口气攻破。几个月下来,叛军崩溃。论功行赏时,众人不得不服,哪怕再不喜欢,也认她是头功。这种当头一棒,给同侪一个教训,也让朝廷重新思考对于女性的刻板格局:能打赢仗的就是好将军,性别无关紧要。
她赢了,却对封赏不怎么热情。富贵不重要,她看重的还是家乡安宁。这种态度也不见得靠谱,毕竟那年代谁不盼个高官厚禄?可她守着初心,都不为自己,只为一方平安。这份“傻劲”,是在她的人生里反复难得。很多将领见战场就怯场,她却写信给皇帝吐槽,举李维新为例:“赤手男儿,竟不敢见我。”皇帝看了,连写四首诗夸她,蜀锦征袍、沙场长缨,全是褒奖。
明末动荡,白杆兵成了名号最响亮的部队。士兵都盼着能进秦良玉麾下,白杆军的名声越打越响。马千乘冤死后,她亲自替丈夫领兵,抗击满清、平地方、保家乡,封了二品诰命夫人。明熹宗看重她,封爵是在公开场合进行,没半点遮掩。她明白自己位置不容易,石柱地区是楚黔交界要塞,“不能无备”,于是更加训练白杆军,为后来抵御外寇做准备。白杆军也被记入明末三大兵种之一。
她的后半生,奔波于边疆线。哪里战火,哪里就有她。有时军饷发不下来,她就自己变卖家产,让士兵能吃饱。为兵如子,这种陈旧的标签放在她身上又有点不太对。她不是简单的“母性”,更多是战场的担当。士兵服从,是因为认可,有人说,宁可死在她手下,也不愿做别人部下。有点夸张吗?谁知道呢。
秦良玉也经历巨大痛苦。比如打仗牺牲,哥哥、弟弟、儿子、儿媳都在战乱里身亡。尤其是在1642年,儿子马祥麟殉国,临死前写信:“儿誓与襄阳共存亡,勿念安危。”她只回复了三个字:“好!好!真吾儿!” 按理说,这样的母亲一定是心如刀绞,但她没有流露悲情。“为国为家,个人生死都不重要”,这种想法,在当时也许没多少人能做到。
到了64岁,张献忠攻占四川,她率军平叛。人数远不及对手,最终全军溃败。从未尝过惨败的秦良玉,落荒而退。很多人觉得败了就是结束,她却说,“我凭着妇人身份,受国家恩典,不刚投降。”坚决退居石柱,立下规矩:谁投降,满门抄斩。这种铁腕,令人侧目。张献忠招抚百官,连石柱都不敢进攻,足见她震慑力多大。
最后的身影,就是秦良玉在石柱坚守到明朝灭亡。南明朝廷追谥她“忠贞侯”,更把她写进了将相列传。中国历史上,女性进入正史将相列传,除她之外无一人。这记录本身说明了她的特殊性,女性扮演的不只是配角,也可以成为主角。不少文人赞许她,近现代甚至有冯玉祥说过,纪念花木兰,得学秦良玉。
但要说,她拯救了明朝大厦?其实没有。她保住的是一时一地的平安。明王朝照旧灭亡,只不过她没有投降、没有苟且。她肩膀并不宽阔,可却扛住了最后的尊严。只因她不是马夫人、不是木兰、不是谁的附属,她自己就是秦良玉。
她活到66岁,没留下太多后人事迹。她封侯,也不是靠裙带、权门、或者其他门路,真正是战场上的兵器和谋略拼出来的。能做到这一点,不是每个人都能如她。明末史料不少,说法也有出入,她是不是真正独立指挥全军,有人曾怀疑。细节很难求证,是否夸大也不好说。但被记入史书正传,总不可能是空谈。
如果说,现在的女性还有自我设限,那都是无谓。时代早就不同,别人的标准,就该自己推倒。活法千千万,秦良玉那种不服输、敢拼敢守,要是能留下点精神还真不赖。有时候想,她的故事,就是那一群被忽略的女性里的代表,从四川石柱到明史正传,走了几百年,才出现在今天大家的对话里。
历史不隔绝,世人不该定义她只是一位“女人”。她就是她,姓秦,名良玉。那些年,战场不属于谁,谁能打谁上阵。人生没那么多规定和安排,能拼一把,才算活过。
讲到这里,许多事实又不一定都能查清,史书里说的权威也未必不存偏见。她经历的一切,有些可能并非英雄主义,也不只是热血人生。总之,她走过的路,留下的事迹,价值就在于,让人能看到更多种可能。
如此就是全部,也许还不完整。但该写的都在这了,别问对错,答案藏在每个人心里。
来源:快乐的麻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