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2)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30 02:42 1

摘要:胡国平,男,1977年11月出生,安徽绩溪人。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07年获得工学博士学位。科大讯飞创始团队成员之一。现任现任科大讯飞 高级副总裁、讯飞研究院院长,兼任认知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 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兼职教授/博导等。他

接《2025年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1)》(以姓氏拼音为序 )。

胡国平,男,1977年11月出生,安徽绩溪人。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07年获得工学博士学位。科大讯飞创始团队成员之一。现任现任科大讯飞 高级副总裁、讯飞研究院院长,兼任认知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 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兼职教授/博导等。他长期从事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研究,主导并参与多项国家“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科研项目,发表论文20余篇。 ‌

在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推动关键技术落地,曾两次获得“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并获“ 信息产业重大技术发明奖 ”。其团队将前沿算法与工程实现结合,推动中文语音与认知智能技术在教育、医疗等场景的应用。

提名渠道:中国科协。

华更新,1965年7月生,工作单位是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五O二研究所。

华更新长期从事航天领域研究工作,2023年8月曾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提名渠道:中国科协。

黄铁军,1970年11月生 ,汉族,中共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士 ,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会士,中国电子学会会士,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视频与视觉研究所所长、计算智能系主任,多媒体信息处理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视频与视觉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

黄铁军于1995年获得武汉工业大学工业自动化专业硕士学位;1998年获得华中理工大学图像识别与人工智能研究所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博士学位;1999年1月—2001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1年7月—2007年7月历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网络多媒体研究中心副主任、主任;2009年任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教授;2009年—2021年任数字视频编解码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2012年任北京大学数字媒体研究所所长;2014年任北京大学计算机系主任,同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5年—2018年任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主任;2018年11月—2024年2月任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2019年当选为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士和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士;2019年—2021年任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党总支书记;2021年当选为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会士;2022年任视频与视觉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同年当选为中国电子学会会士;2023年入选“北京学者”,6月任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理事长。2024年入选第一届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工智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黄铁军主要从事人工智能领域研究 。

提名人:丁文华院士。

霍宗亮,男,1975年10月生,北京大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博士,现任长江存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首席技术官、首席科学家,长控集团创新研究院院长,长江先进存储产业创新中心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曾任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研究员、三星电子半导体研发中心高级工程师,获2014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果奖,担任02重大专项新型存储技术研究课题首席科学家。

1994-09--2003-07 北京大学 本、硕、博士学位。2003年博士毕业后进入半导体研发领域,2014年加入武汉新芯集成电路有限公司负责9层3D NAND闪存技术攻关。2016年转入长江存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主导完成32层至2YY层3D NAND闪存研发并实现量产 ,在国内外发表论文百余篇,申请专利五百余项 。2024年以产业界委员身份参与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2025年4月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同期卸任长江先进存储产业创新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核心管理职务。

提名渠道:中国科协。

季向阳

季向阳,1976年9月生,浙江省青田县高湖镇人,中国电子学会会士,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脑与认知科学研究所所长,北京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智能科学部主任 。

季向阳于1999年获得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学士学位;2001年获得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2008年获得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工学博士学位;2008年6月—2010年2月在清华大学自动化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0年3月—2011年11月任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讲师;2012年12月—2014年11月任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副教授;201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做访问学者;2014年入选“中国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2月任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 ;2023年3月当选为中国电子学会会士。

季向阳主要从事视觉信息获取与处理、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等方面的研究。

提名人:中国科协。

贾焰

贾焰,女,1960年4月生,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防科技大学教学及科研人员。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副理事长,国际会议IEEE DSC及国际论坛FFD发起人及指导委员会负责人,《网络与信息安全学报》等10余种期刊编委。2021年6月2日,入选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进入第二轮评审候选人名单。

研究领域主要聚焦以下方向:网络空间安全:包括态势感知、攻防技术、靶场建设等;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应用于舆情分析、安全事件研判等;软件工程:面向海量数据的管理与挖掘。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排名第1、1、2、3等),省部级/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

提名人:方滨兴院士。

江涛,男,1970年1月生,安徽桐城人,无线通信与网络技术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6G技术研发总体专家组成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会士(IEEE Fellow),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新一代移动通信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湖北省工程实验室、华中科技大学第六代移动通信研究中心主任,华中科技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江涛于1997年获得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应用地球物理专业学士学位;2000年获得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硕士学位;2004年获得华中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博士学位,随后前往英国布鲁内尔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等英美高校从事研究工作;2008年回国受聘为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教授;2008年至2010年先后受邀访问美国科罗拉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201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6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7年出任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湖北省工程实验室主任;2018年当选为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会士(IEEE Fellow);2019年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1年出任华中科技大学第六代移动通信研究中心负责人;2023年进入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江涛长期致力于无线通信领域中空口链路构建的理论方法、技术研究与工程实践等。

提名人:邬江兴院士。

李肯立,男,汉族,1971年10月生,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湖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2003年11月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武汉)),获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博士学位2003-2010年,湖南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学院教师2010-2014年,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湖南大学建设办公室副主任2014-2017年,湖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2017-2020年,湖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兼超级计算中心主任2020-2022年,湖南大学校长助理,兼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超级计算中心主任,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主任(2022年3月起任)2022年9月至今,湖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兼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2023.04)、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主任。

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重点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34项。在IEEE-TC、IEEE-TPDS、IEEE-TCC、IEEE-TSP、IEEE-TSC、IEEE-TKDE、VLDBJ、AAAI、ICPP、CIKM、ICDCS、中国科学、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等国内外高水平计算机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50余篇,其中SCI(E)收录近200篇。获授权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共9项。 以排名第一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专利金奖、湖南省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专利奖一等奖等各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创新团队奖(排名13)。

提名人:张尧学院士。

廖建新,1965年2月生,四川宜宾人,通信与网络技术专家,中国电子学会会士,中国通信学会会士,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智能研究中心主任,网络与交换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

廖建新是中国的移动通信业务网络技术领域开拓者,系统构建了智能业务网络技术体系,主持研制三代智能业务网络系统,推动移动通信业务网络技术实现从基础空白到全球领先的跨越进步,为中国赢得了移动通信业务网络核心能力的控制权和产业主动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 项、信息产业重大技术发明 1 项、省部级一等奖 6 项。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杰出工程师奖 。2023年8月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

提名人:张平院士。

刘德明,男,1957年1月生,湖北省随州人,研究生学历,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子工程系主任、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承担国家重大基础前期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防预研基金、国家外专局引智计划以及省市多个项目。

研究领域为:光通信器件与系统,光接入与无线接入,光传感与物联网等。取得的重要科研成果包括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1项,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12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24年),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湖北省技术发明一和二等奖各1项。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SCI收录100余篇)。出版《光纤光学》《光网络器件与技术》等国家规划教材。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授权20余项)。主导“智能光纤栅栏技术”(国际领先水平)。

提名人:罗毅院士、段宝岩院士。

刘国友

刘国友,1966年3月出生,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车首席技术专家。现任株洲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新型功率半导体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IGBT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

主持国家重点支撑计划、02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与课题10余项。在特高压直流输电晶闸管、大功率IGBT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等方面做出重大贡献。主持研究开发了世界上第一只特高压直流输电晶闸管并实现工程应用与产业化;创立功率半导体英国研发中心,率先突破高压IGBT关键技术,自主设计并主持建成了全球第一条8英寸高压IGBT芯片生产线,实现高压IGBT芯片制造从6英寸到8英寸的技术跨越,有力支撑了高铁、智能电网等高端装备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00余项,已获授权专利50余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电源学会技术发明特等奖、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铁道学会特等奖等10余项国家、省部级奖励。

提名渠道:中国科协。

陆朝阳

陆朝阳,男,汉族,1982年11月出生于浙江东阳,研究生,物理学博士,2011年6月参加工作,2012年9月加入九三学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研究院执行院长 、世界青年科学家联合会理事长 。现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九三学社安徽省委副主委、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上海市青年联合会第十三届副主席 。

陆朝阳于2000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本科毕业后被保送至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研究部就读;2008年硕士毕业后赴英国留学;2011年获得英国剑桥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之后回国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作;2014年获得香港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201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6年被《自然》杂志评为“中国十大科学之星”;2017年5月获得第21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6月获得欧洲物理学会授予的菲涅尔奖;2019年获得科学探索奖,仁科芳雄亚洲奖;2020年获得美国光学学会颁发的阿道夫隆奖章;2021年获得美国物理学会颁发的兰道尔本内特量子计算奖 ;2023年成为首批新基石研究员 。

陆朝阳主要从事量子物理基础、量子光学和实用化量子信息技术研究。2023年10月,中国科学家陆朝阳等成功构建“九章三号”,再度刷新世界纪录。

提名人:吕跃广院士。

骆建军

骆建军,1970年1月出生于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汉族,中国电子学会会士,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研究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固态硬盘和数据安全重点实验室主任 。

骆建军于199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1993年获得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硕士学位 ;1997年获得浙江大学博士学位,后任职于杭州东方通信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赴美国“硅谷”工作;2002年联合创办Baleen Systems Inc公司,致力于数码存储技术集成电路芯片开发;2004年在杭州成立分公司;2008年创办浙江奇创科技有限公司;2011年带领团队成立华澜微科技有限公司;2013年任教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4年当选为中国电子学会会士。

骆建军主要从事微电子集成电路研发。

提名渠道:中国科协。

马利庄,男,1963年2月生,理学博士,博士后,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图象图形学会理事、动画与数字娱乐专委会主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智能创意与数字艺术专委会”副主任,CAD&CG专委会副主任。

马利庄博士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信息学部专家初审和复审名列第一),上海市科技进步特等奖(第一完成人)、一等奖、二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首批人选,浙江省跨世纪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马利庄负责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国家863、973、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基金等重要课题,1998年作为德国国际图形学研究院(Fraunhofer IGD)的访问教授参与了重大国际合作项目“Virtual Prototype”,1999年至2000年作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先进多媒体中心(CAMTech)客座教授参与了新加坡-德国国际合作项目“Virtual Factory”。科研成果得到国内外著名同行学者苏步青先生、唐容锡先生、G. Farin等的高度评价,闭曲面造型成果图被国际刊物《Computer Graphics》录入封面首页,其论文、专著也被广泛引用,SCI收录300篇以上。

来源:噼哩啪啦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