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年石磨“转”出新机遇,即墨农文旅“火”出圈!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29 18:22 1

摘要:即墨区环秀街道前南庄村建村已经600多年,从建村伊始,村民就地取材用山上的石料制作石磨并销往外地,村民开采石料留下的巨大石磨坑也保留至今。如今,即墨正将石磨坑打造成历史遗迹景点,当地农民建起的采摘园跟着“火”了起来,种植的花生、玉米、黄瓜和西红柿成了畅销的土特

明代石磨坑成为遗址景点。

胡夼基种植的花生“沾光”石磨坑遗址销路不错。

即墨区环秀街道前南庄村建村已经600多年,从建村伊始,村民就地取材用山上的石料制作石磨并销往外地,村民开采石料留下的巨大石磨坑也保留至今。如今,即墨正将石磨坑打造成历史遗迹景点,当地农民建起的采摘园跟着“火”了起来,种植的花生、玉米、黄瓜和西红柿成了畅销的土特产,形成了“乡村旅游、采摘体验、休闲垂钓、体育健身”多元一体的乡村旅游格局。

青岛早报记者近日在位于前南庄村南侧看到:垂钓爱好者在此休闲,游客行走于绿水青山之间,感受石磨坑遗址文化,观赏乡村田园风光,体验农家采摘乐趣。短短几年时间,当地依托石磨坑遗址,打造成一处历史遗迹景点,吸引越来越多的市民游客前来打卡。

八年前,青岛早报记者曾接到即墨市民的电话反映,在前南庄村南侧有一处明代留下来的石磨坑遗址。随即,青岛早报记者在村民的指引下,探访了这处石磨坑遗址现场。经过即墨区相关文博工作人员实地考察,确定为前南庄村明代建村时,当时的工匠在村南驯虎山脚下开山凿石制作石磨留下的开采坑。根据相关记载,这处石磨坑制作出来的石磨当时畅销胶东半岛地区。

近年来,青岛早报对明代“石磨坑”进行了多次报道:前南庄村的石磨坑遗址不仅见证了明清时期的社会变迁,也向后人讲述了“即墨制造”石磨文化的故事。这里的石材不硬不软,而且含麦饭石成分,非常适合开采加工制作石磨。经过古代工匠经年累月的开凿,形成了独特的“石磨坑”奇观。石磨的开采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机器加工取代人力推磨,当地村民才停止了制作石磨。

“没想到,以前种的花生和玉米,竟能成为土特产销售,这都是沾了明代‘石磨坑’的光。”今年54岁的前南庄村民胡夼基表示。胡夼基从小在石磨坑边上长大,没想到这处遗址后来能成了网红打卡地,还带火了当地的采摘游。

近年来,随着前南庄村石磨坑遗址的走红,胡夼基种的花生、玉米、黄瓜和西红柿都成了市民游客参观石磨坑遗址后采购的“土特产”,一年让他增收两三万元。如今,胡夼基一门心思“侍候”花生和玉米,到了成熟季就到石磨坑遗址景点摆摊出售,尤其是周末两天,多家旅行社的旅游大巴拉来不少游客前来参观石磨坑遗址,游客们见当地种出来的生态农产品不错,就纷纷购买品尝。当地农民看准了这一商机,借助石磨坑遗址开始扩大发展特色种植产业。

“现在正是花生收获的时候,我把刚采摘的花生摆在石磨坑遗址景点,一会儿就卖掉了几十斤。”胡夼基表示,今年他又种了一亩多花生和几亩玉米,仅种植花生就收入数千元,这还省去了晾晒、剥皮等环节。看着游客这么喜欢吃他种出的即墨大花生,胡夼基非常开心。

八年前,前南庄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着手改造治理石磨坑遗址,将这处遗址打造成为网红打卡地。一时间,不仅吸引了众多岛城市民游客前来参观,到了周末,来自胶东半岛周边城市的游客同样纷至沓来。这处石磨坑遗址还引起了多家旅行社的关注,多个旅行团的到来让这里成为热门景点。

在石磨坑遗址周边,分布着20多家以果蔬采摘为主的农业采摘观光园区,当地农民在石磨坑遗址景点摆起摊位,方便来往游客品尝购买。今年61岁的农民吴士运,八年前在石磨坑遗址附近租了上百亩地,种上了苹果、葡萄、梨、桃子和杏等果树,借助走红的石磨坑遗址发展起了采摘产业。“你看,这些苹果已经成熟了,那边的桃子上周已经被摘完了。”吴士运指着自己经营的“石磨坑佰尚惠采摘园”介绍。如今,吴士运作为果蔬采摘园园主,老伴在石磨坑遗址景点摆摊销售,他每天就在采摘园里管理,最近还开始了网上直播,宣传石磨坑遗址文化和他的果蔬采摘园。去年从5月到10月,吴士运的果蔬采摘园纯收入超过了20万元。

前南庄村的明代石磨坑遗址面积7000多平方米,由3个单元组成,最深处有20多米。石壁上,开采石磨留下的一道道纹理十分清晰,弧形凿痕层层叠叠从上而下整齐排布。据介绍,当时采石是个技术活,首先要在石面上勾画出磨盘形状,再凿出一圈凿沟,周围凿三四个斜口,最后顺着斜口插入粗铁棍,用力将石料撬离山体。磨坯拉回村后,还要经过进一步加工,凿出磨齿、磨眼和磨膛,再组装到磨台上。村民们把石磨运到莱阳、莱西、海阳等地出售。就这样,前南庄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石磨村”,成为当时胶东地区的石磨交易中心。

据村史记载,前南庄村建村伊始,村民为了将收获的谷物磨成粉,对石磨的需求量非常大。于是,村民们就到村南的一座小山上就地取材凿掘石料,用以制造石磨。专家推测,在明代永乐年间,村里的石匠从这里取下第一块石料。此后,越来越多的匠人在这里取材制作石磨,石磨坑越来越大,历经600余年,最终形成今天的规模。

一段历史经过数百年的沉积后重新“复活”,成为现代人生活休闲的好去处,既是一处绝佳的区域特色历史文化承载地,又依势发展成为“农文旅商”于一体的乡村振兴样本。

让田野里的遗产“复活”。记者在采访中,当地村民说起现在的好日子,无一不提到这处石磨坑遗址。之所以人人不忘感恩,是因为石磨坑遗址被激“活”了。有了生命力的区域特色文化,不在是藏于荒芜的杂草里的乱石岗,不在是无人问津的石磨坑,而是成为一处网红历史文旅景点。虽然景区名不见经传,也不是什么名胜,仅仅依靠600年历史传承下来的农耕石磨文化而走红,成为乡村那抹质朴的风景,为后人造福。

让当地农民吃上“旅游饭”。一处遗址,美了乡村,富了村民。近几年来,即墨不断加强传统文化保护,不仅将石磨坑打造成历史遗迹景点。还在此处建设森林主题公园,与石磨坑遥相呼应。同时,还进行古村落修复,建设展示馆、咖啡屋、农家旅社和观光采摘园。在环秀街道前南庄村周边,目前已经形成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周末经济”现象。每个周末,游客到这里赏文化、观田园、享采摘,多元生态化的乡村旅游成为即墨乡村振兴的样本。

让历史文化成为乡村“亮点”。借助石磨坑遗址,环秀街道还通过市场机制,充分利用石棚水库优势资源要素,引入集健身拓展等于一体的体育基地,真正实现科普、休闲、健身、娱乐、采摘有机结合,打造可观可触的科普大平台。农文旅产业融合是乡村振兴的又一亮点。即墨深入挖掘乡村多元文化价值,推动农文旅体的深度融合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旅游体验,更为青岛乡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更是打破了地域限制,实现了跨区域的融合发展,为共同富裕提供了新的路径。

来源:青岛早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