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晋察冀军区大突围:日军宣称 “聂荣臻阵亡” 时,他正带着万人三闯包围圈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30 10:00 1

摘要: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后,侵华日军动用空前兵力对华北地区实施“治安强化运动”和疯狂的“扫荡”,冈村宁次称之为“百万大战”,以报复此前八路军的百团大战。晋察冀边区军民展开了大规模的反“扫荡”斗争。敌人的“铁壁合围”,令我党政军首脑机关陷入重围。司令员聂荣臻率部经过六

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后,侵华日军动用空前兵力对华北地区实施“治安强化运动”和疯狂的“扫荡”,冈村宁次称之为“百万大战”,以报复此前八路军的百团大战。晋察冀边区军民展开了大规模的反“扫荡”斗争。敌人的“铁壁合围”,令我党政军首脑机关陷入重围。司令员聂荣臻率部经过六天五夜的与敌周旋,部队三进三出常家渠,胜利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粉碎了日军的“扫荡”。

日军对华北实施报复式“扫荡”

1941年1月16日,日本大本营陆军部制定《对华长期作战指导计划》,明确提出在华北彻底进行“剿共治安战”,强调“肃正的重点在于剿共”,推行“治安强化运动”,把分割、封锁、“蚕食”“扫荡”作为进攻晋察冀根据地的主要手段。北岳和平西地区是晋察冀党政军机关所在地,遭到了日军最大规模的“扫荡”。

指挥日军作战的是刚接任的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他调集5个师团、6个旅团的大部和部分伪军共7万余人,战术上以“铁壁合围”为核心,以“梳篦式清剿”“马蹄形堡垒线”“鱼鳞式包围阵”等形式,对北岳区展开空前“扫荡”。冈村宁次把这次行动称为“百万大战”,意在报复八路军的百团大战。

7月上旬,晋察冀军区机关发现了日军大“扫荡”的征候。10日,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向各部队通报:日军强行在冀晋边地区修筑公路和碉堡,逐步进逼,意在分割封锁我军。对此,要组织部队主动向敌运输线和修路筑堡部队进攻,以挫败其阴谋。14日,聂荣臻明确向总部报告,发现日军两个师团沿平汉线北调,一部沿德石路西调,并反复“扫荡”平汉路两侧地区,估计不久将对北岳区进行大规模的“扫荡”,军区正积极做各种准备。

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

22日,军区发布了关于准备秋季反“扫荡”的作战训令。训令指出:这次敌人“扫荡”,兵力必大,时间必长,可能用“步步推进,分区清剿”的办法,斗争将特别残酷。紧接着,又发布了反“扫荡”政治工作指示及侦察、通信、供给、“坚壁清野”等具体指示。各军分区接到军区训令、指示后,一面进行反“扫荡”的思想、物质准备,一面对敌交通线展开破击战。

8月中旬,晋察冀边区大规模的反“扫荡”战役开始。

第一阶段,日军以两万余兵力,由正太路西段、同蒲铁路线以及繁峙、代县等地出动,想要将北岳区第二军分区与其他军分区割断。同时,在马家庄、活川口等地建立临时据点,修筑公路,架设电线,不断进行多纵队、多梯次小合击;还向平汉路以东的晋察冀军区第七军分区投入了万余兵力,以保护平汉铁路的安全。

根据敌情,21日晋察冀军区发布命令:估计敌在“扫荡”第二军分区及第七军分区后,其主力将转向第一、三、四军分区及平西地区,各部除应迅速完成反“扫荡”各项准备外,需对当前之敌作纵深严密的侦察,加强战斗准备,防止敌突然袭击。

23日开始,日军对北岳区及平西地区展开全面“分区扫荡”。敌一面以万余主力控制在第二军分区南北纵深封锁线上,待机而动;一面对晋察冀军区第一、二、四军分区和平西地区连续展开“分进合击”和“铁壁合围”。日军第二十一师团和第一一〇师团8000多人,对以易县为中心的第一军分区领导机关和以水泉为中心的后方机关进行合击;日军第三十三师团、独立第八混成旅团1.5万余人,对以平山陈家院、六亩园和灵寿陈庄为中心的中共晋察冀分局、北岳区党委、军区政治部、抗大二分校及第四军分区领导机关实行包围压缩。至26日,控制在冀晋边界纵深封锁线上的日军第四十一师团、独立第三、四混成旅团约5000多人,由马家庄、东峪、上社等地出发,配合东南方向进犯的第三十三师团、第八混成旅团,向以平山蛟潭庄、古道、湾子里为中心的晋察冀军区及第二、四军分区后方机关进行合击。在平西地区,日军独立第十五混成旅团两千多人由东向西,第二十一师团千余人由南向北,向以房山十渡为中心的第七、九团主力“分进合击”。日军多路围攻,妄图将八路军主力压制到中心区聚歼。

1941年,晋察冀部队第一军分区第一团通信兵在工作

8月23日,聂荣臻在唐县娘子神村发布命令:要求各分区主力按地区适当分散(基本上以营为单位),适时转移和隐蔽,极力避免与敌决战,以保存有生力量;另以主力一部配合地方武装开展广泛的游击战,积极组织阻击、伏击,随时随地袭扰敌人;破击敌人交通线,打击其运输供应部队,迟滞消耗敌人,以掩护机关和部队转移。到28日,日军仍找不到晋察冀部队主力,反而被游击战搞得精疲力竭,惊恐不安,只能向老百姓发泄兽性,到处搞“三光”政策。

晋察冀党政军机关陷入重围

恼羞成怒的冈村宁次以阜平为中心,从四面八方铁桶般围住晋察冀根据地中心区域,利用伪军、汉奸和密探,将“聂总部”可能突围的每条大道和小路都查明堵死,然后步步为营,分进合击,企图将聂荣臻和晋察冀军区机关一网打尽。

由于敌数量太大,行动非常突然,晋察冀党政军首脑机关全部陷入重围。

8月27日,晋察冀军区突围队伍到达阜平东北的马驹石村宿营。聂荣臻在村子东北角一间屋子里与参谋长唐延杰等人研究敌情和突围路线。突然,敌机声传来,侦察科科长罗文坊急忙喊大家到外面隐蔽。聂荣臻和司令部人员立即到屋外的小树林里躲避。4架日军飞机轮番俯冲轰炸,瞬间弹片横飞,炸起的瓦片、泥土落满大家的全身。

这次空袭,军区机关突围队伍被炸死5人,伤6人。司令部副官长刘显宜负重伤,两块弹片打入他的脊椎和肺部,引起肺部大量出血。聂荣臻闻讯赶去看望,看到他躺在弹坑里,胸前的军衣被鲜血浸透,医务人员正在抢救。聂荣臻指示卫生部部长游胜华,要想尽一切办法抢救副官长,并对唐延杰说,现在不能走,摸不清敌情,乱走更危险。

军区部队在马驹石的河沟里隐蔽了几天后,于31日夜涉沙河。刚过河,便与晋察冀分局和北岳区党委机关相遇,才知道日军在沙河南岸也设置了包围圈。聂荣臻当即决定,队伍分两路二渡沙河,跳到沙河以北。队伍刚到达沙河北的雷堡村,又碰上转移到这里的边区政府机关。就这样,原计划分散行动的边区党政军首脑机关又聚到了一起。军区机关加上党政机关,形成了一支庞大的突围队伍,在日军眼皮底下运动,很不容易,形势格外严峻。

怎样把这支上万人且大部分为非武装的人员带出重围,成为最迫切的问题。聂荣臻和作战部门反复研究后决定,尽快进入被称为“游击队之路”的上下古道,利用险要地形与敌周旋、突围。

雷堡村电台暴露目标

一份向总部和延安党中央报告危急情况的急电,从雷堡村军区临时机关发出。可是,还未等收到回电,4架敌机就顺着沙河飞临雷堡村,俯冲投下一枚枚炸弹。军区通信营政治教导员当场牺牲,地方党政部门也有一些伤亡。突然,乌云密布,暴雨将至,日机只好悻悻地离去。

两次被炸,聂荣臻高度警惕起来。他从司令部电台的电键声中,判断出暴露的原因可能是电台。部队刚到一个地方,架起天线一呼叫,敌人根据无线电测向技术就可以测定我方具体位置。于是,聂荣臻立刻命令停止电台跟外界联系。

黄昏前,聂荣臻将计就计,命令侦察科科长罗文坊带小分队和一部电台,到雷堡村东边的台峪架起电台,仍用军区的呼号,不断与各方面联系。

当晚,罗文坊带着50多人的小分队出发了。第二天,在台峪用电台成功迷惑敌人。日军的飞机开始轮番轰炸台峪,各路日军以进攻作战队形,分7路向台峪进逼。聂荣臻和军区机关、党政干部在距日军仅一个山头的地方,趁夜幕穿插出去,一夜走了40公里路到达阜平西北的丁家庄。奉命来保卫边区党政军首脑机关转移的第一军分区一团也及时赶到丁家庄。

聂荣臻几天几夜没合眼,考虑如何带领军区机关、边区党政机关近万人突围出去。他让第一团加强保护措施,该团立即将直属侦察连、特务连和炮兵连合编为1个营,与原先的3个营分别在前后左右保护突围队伍。鉴于情况危急、任务特殊,聂荣臻对第一团下了死命令:前卫不管碰到什么敌人,坚决打,杀出一条血路;后卫不管碰到什么敌人,坚决顶住,死也不能让敌人靠近突围队伍!侦察员报告,日军从涞源、倒马关下来,正向突围队伍扑来。团领导当即命令第一营跑步堵住北面之敌,所幸,没有与敌人接触,大部队得以继续隐蔽行进。

三进三出常家渠

9月2日清晨,突围队伍到达了一个叫常家渠的小山村。这个村庄位于狭长隐蔽的山沟里,有二三十户人家,七八十口人。村民为躲避日军,都藏在山里。中午时分,他们发现山沟里全是八路军和地方抗日干部,才陆续返回家里为子弟兵和党政干部送水做饭。

进入山沟后,聂荣臻等军区领导顾不上休息,马上察看地形。山沟极为狭窄,两侧的黄山梁和大西梁高耸入云。秋天的山野草深树密,敌机要想侦察和轰炸都很困难。在敌人追兵逼近的危急关头,万把人的突围队伍能神不知鬼不觉地钻进这么一个藏身之地,实属不容易。由于罗文坊小分队发挥了作用,敌人对台峪不断实施进攻。为了不再暴露行动目标,各单位注意隐蔽,一律不准烧火做饭,电台继续停止对外联络。

常家渠虽然偏僻,几乎与世隔绝,但是抗日政府工作做得很扎实,群众基础很好。乡亲们热情地把白薯、南瓜、山果和腌菜等拿出来,又把地里正生长的玉米棒子和树上的生核桃摘来,让部队充饥。聂荣臻特别交代,各单位要给乡亲们留下足够的粮票,以便反“扫荡”结束后,由抗日政府归还粮食。

队伍在常家渠的山沟里隐蔽了3天,日军虽然暂时未进入常家渠,但敌机时常飞临上空侦察。山头上的防空哨兵一吹哨子,所有人立即隐蔽不动,日军毫无察觉。山下的日军窜来窜去,有时他们派出的小股搜索部队就在山沟外头,离第一团前卫营派出的尖兵很近,随时都可能发生战斗。突围队伍里很多人又累又饿又病,司令部作战科只剩下3个人,仍带病坚持值班。

为使突围部队行动轻便、灵活,部队进一步轻装,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后,除分局、边区政府和北岳区党委等主要领导人随军区指挥机关行动外,其余人员向几个不同的方向分散行动。

1941年,晋察冀第一军分区部队在崇山峻岭中袭击日军

5日下午,侦察员报告,沟外大路上的敌人空出一个口子。黄昏时分,聂荣臻下令立即突围。不料,大队人马刚走了五六里路,便发现由阜平来的日军正顺着大道向西开进。为避免与日军遭遇,聂荣臻马上命令部队返回常家渠,继续隐蔽。

6日黄昏,聂荣臻率领部队再度出发。眼看着就要突围出去,由阜平向西运动的敌人却宿营在大道上的安子岭、东西下关、大教场一线的村庄,把我方准备穿插过去的突围路线堵住。聂荣臻遂决定再次返回常家渠。这时,收音机传来日军电台得意洋洋广播的一则消息:“‘聂总部’的电台已被‘英武皇空军’的勇士炸毁了。今天已是第三天听不到‘聂总部’的电台出现了。聂荣臻已阵亡。”

7日傍晚,队伍再次出发,第三次从选定的敌包围圈缺口突围。夜色中,上万人从缺口处急行军冲出,摆脱了敌人苦心设置的合击圈,然后分散向各个方向转移。这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三进三出常家渠”。

晋察冀军区领导机关跳出敌人在阜平至五台一线设下的包围圈后,由龙泉关南下到达漫山。稍事休整,再通过最后一道封锁线,到达平山县的卸甲河一带安全地域。

来源:炎黄春秋杂志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