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子在2500多年前,就用一段看似“玄乎”的话,为我们提供了这个时代最稀缺的能力——看透本质的“元认知”能力。
刷了3小时短视频,放下手机却一片空虚;
读了无数成功学,遇到问题依然不知所措;
天天看专家分析,投资还是连连亏损……
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看得越多,似乎看得越不明白。
老子在2500多年前,就用一段看似“玄乎”的话,为我们提供了这个时代最稀缺的能力——看透本质的“元认知”能力。
一、超越感官,直抵本质
老子《道德经》第十四章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释义:
道看不见,叫“夷”;听不见叫“希”,抓不住,摸不到,叫“微”。这三者无色无声无息,根本没法追究,它们本一体。
其上不光亮,其下不黑暗,连绵不绝,无法描述,循环往复,最后又回到无形的状态。
说它无状,又隐约有状;说它无物,又隐约有物,这就叫“恍惚”。迎着它,看不到头;跟着它,看不到尾。
把握古往今来那个一以贯之的“道”,就能应用在当下万事万物。
明白本源道的,就能掌握道运行的轨迹和规律。
三大认知维度:
夷:超越视觉的表象(看不见的才是本质)
希:超越听觉的喧嚣(听不到的才是真知)
微:超越触觉的局限(摸不着的才是规律)
终极心法:
掌握那亘古不变的“道”(底层规律),
才能驾驭当今所有具体事物(“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二、深度解读老子的“本质思维”模型
1. 现代人的“感官囚徒”困境
老子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太依赖眼睛、耳朵等感官了,但这些东西最容易欺骗我们。
现实表现:
看到网红直播带货火爆,就跟风入场,结果血本无归(只看到“夷”的表象)。
听到专家说什么赛道好,就盲目投资,结果成为韭菜(只听到“希”的噪音)。
追逐每一个风口,什么热做什么,永远在疲于奔命(只追逐“微”的形迹)。
算法时代的加剧:
推荐算法不断喂给我们“想看”的信息,让我们陷入信息茧房,离真相越来越远。
2. “惚恍”的现代启示:拥抱不确定性
老子用“惚恍”形容道,这不是含糊不清,而是在说:真正的大道往往存在于模糊与不确定之中。
高手特质:
巴菲特: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超越市场情绪的“惚恍”)。
任正非:华为永远在“混沌中寻找战略方向”(拥抱不确定性)。
贝佐斯:专注于未来十年什么不变(抓住不变的“道”)。
三、案例:掌握本质思维的人做对了什么?
案例1:张一鸣的“算法之道”
表象:今日头条是一个新闻APP。
本质:他看到了“信息分发效率”这个亘古不变的需求(执古之道)。
做法:用算法提升信息与人匹配的效率(以御今之有)。
结果:打造出估值万亿的字节跳动。
案例2:巴菲特的“投资之微”
表象:股价涨跌跌跌,K线图眼花缭乱。
本质:他看到了“价值最终会回归”这个永恒规律(道纪)。
做法:在价格低于价值时买入,耐心等待。
结果:成为世界最成功的投资者之一。
案例3:中医的“诊治之夷”
表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本质:看到人体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的平衡之道。
做法:从整体调理,而不只是治疗局部症状。
结果:往往能根治西医治标不治本的问题。
四、现代应用:三步练就“本质思维”
1. 学会“看不见”
今日练习:
遇到问题时,先问:“这个问题背后的本质是什么?”
看到热门行业,先想:“这个行业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听到惊人观点,先思:“这个结论的前提假设是什么?”
2. 学会“听不到”
本周尝试:
主动关闭朋友圈一周,看会错过什么真正重要的东西。
在会议中,不仅听对方说了什么,更思考他没说什么。
每天有1小时“无信息输入”时间,让自己静下来思考。
3. 学会“抓不着”
长期修炼:
研究各个领域的第一性原理(物理学的能量守恒、经济学的供求关系等)。
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型库(如SWOT分析、金字塔原理等)。
定期复盘:“过去半年,我做对/做错了什么?背后的规律是什么?”
五、儒释道融合:相通的本质智慧
道家: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掌握规律,应对现实。
儒家: 格物致知 ,通过研究事物获得真知 。
佛家: 缘起性空 。看透表象,洞见空性 。
三家共同指向——透过现象看本质。
六、每日修行三问
1. 今日可曾“看见本质”?
检查是否被某个表象迷惑?
2. 能否“执古御今”?
有没有用某个底层规律解决现实问题?
3. 是否“拥抱惚恍”?
能否在不确定中保持定力并寻找方向?
总结老子精髓:
我们总是追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老子却告诉我们——真正强大的,是那些看不见、摸不着但永恒存在的规律!
来源: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