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5岁,刚退休,原本想着过上跳跳广场舞、带带小孙子的悠闲日子,可一纸检查报告却像晴天霹雳——感染了艾滋病。她丈夫听到结果那一刻,整个人瘫坐在椅子上,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我早就劝她别去,早知道……”
55岁,刚退休,原本想着过上跳跳广场舞、带带小孙子的悠闲日子,可一纸检查报告却像晴天霹雳——感染了艾滋病。她丈夫听到结果那一刻,整个人瘫坐在椅子上,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我早就劝她别去,早知道……”
医生一开始也疑惑:一个家庭稳定、没有所谓“高危行为”的大妈,哪来的风险?几番追问之后,线索慢慢浮出水面。这个看似八竿子打不着普通人生活的病,为啥偏偏找上了她?她到底是怎么感染的?普通人脱离“高危群体”,就真的安全了吗?
这事啊,不止是她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很多人忽略的角落,有时候,“不了解”比“危险”更可怕。
大多数人一听“艾滋病”,第一反应就是:“离我太远了。”但事实是,它没那么挑人,不分年龄、不看职业、不管你有没有房有车,只要你有“机会”,它就有“可能”。
她感染的方式,说出来你可能想不到——针灸。是的,就是我们很多人觉得“养生”“传统”“无副作用”的那种理疗。她退休后总觉得肩膀酸,腿也沉,听邻居说某地有个老中医手艺好,去试了几次后觉得效果不错,结果一做就是两年。可谁知,这个诊所的消毒流程做得一塌糊涂……
很多人以为,针灸、拔罐、刮痧这些传统疗法安全得很,但如果操作不规范,一根反复使用的针头,就可能把病毒传给你。尤其这种小诊所,不受严格监管,消毒方式五花八门,有些甚至是拿“开水一烫”就算完事儿。你以为的“热气腾腾”,其实是“病菌温床”。
很多人对艾滋病的印象还停留在“乱性”“吸毒”“同性恋”这些刻板标签上。可现实是,越来越多的艾滋病患者,和这些标签根本没关系。
根据官方数据,中老年人感染艾滋病的比例这些年正在稳步上升,其中不少人感染途径都很“生活化”——不规范的医疗美容、小诊所治疗、非正规拔牙、甚至是共用剃须刀。
让人唏嘘的是,她丈夫其实早就劝她:这地方不太正规,别总去。她觉得老伴就是“瞎担心”,还反驳:“人家天天排队,咋就我倒霉?”结果,真就“倒霉”了。
可这不是运气的问题,是信息差的问题。她不知道,艾滋病毒可以通过血液传播,哪怕是一点点污染,只要进入体内,就可能造成感染。
这个病毒有点“阴险”——早期几乎没有症状,就像一只躲藏的猫。
你不发现,它就悄悄地在体内“种树”,等到真的长成“灾难森林”,才开始发烧、出疹、体重狂掉。等你发现它的存在,往往已经晚了。
很多人还会问一个问题:“那不是可以吃药控制吗?”确实,现在的医学进步飞快,抗病毒治疗能有效控制病毒,让患者有正常寿命。但前提是——发现得早。
药不是“神仙水”,它只是把病毒压住,不是杀死。你得天天吃、按时吃、不能漏吃,一辈子都得吃。副作用也不是没有,有的人肝肾受损,有的人胃口全无,有的人情绪低落得像掉进黑洞。
更现实的是,退休人群本该是安享晚年的阶段,可一旦感染艾滋病,不仅身体受损,心理压力更大。
她在确诊之后,第一反应不是“我怎么办”,而是“我怎么面对邻居?”她怕别人议论、怕孩子嫌弃、怕亲戚远离。那种被孤立的感觉,比病本身还痛。
她丈夫那番“后悔没早劝她”,其实也道出了很多家庭的问题——信息不对称、健康意识薄弱、盲目信任熟人推荐。我们很多时候不是不爱自己,而是不知道怎么保护自己。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一个冷知识:艾滋病病毒在空气中几分钟就会失活,但在血液里、体液中,它却能存活很久。
所以只要有血液接触,比如共用针头、破损皮肤接触污染器具,就存在传播风险。它不是那种“碰一下就传染”的病毒,但也绝不是“远在天边”的事。
我们再扩大一点视野来看,中老年人群体还有一个突出问题——性教育的空白。很多人觉得五六十岁了,哪还有“那事儿”?可事实是,很多人身体还硬朗,对性生活还有需求,但却缺乏健康知识,也不愿意使用安全措施。
总觉得“老夫老妻了,还讲啥预防”,可偏偏艾滋病就是“不讲究”的结果。
还有人会说:“我不乱来,不用怕。”可问题是,你控制得住自己,能控制得住环境吗?你去的理疗店、拔牙的诊所、做足疗的小馆子消毒合不合格,你知道吗?你用的剃须刀是不是别人刚用过,你能确定吗?
真正的防护意识,不是“我不做坏事”,而是“我不让自己暴露在风险中”。不是洁身自好就能全身而退,而是要懂得保护自己——在每一个看似普通的细节中。
最后回到她身上,确诊之后她开始接受治疗,病毒载量慢慢下降。医生说她恢复得还不错,但她已经不愿再出门,连广场舞也不跳了。
她说:“我觉得别人都知道我得了病,看我的眼神都不一样。”这或许是艾滋病最让人痛苦的一点——不是病本身,而是偏见和误解。
我们总以为“知道的太多反而容易焦虑”,但对于健康来说,知道得太少才是最大的风险。
防范艾滋病,不只是“守住底线”,更是“提高底线”。它不是某一类人的事,它是每一个普通人都该关心的事。
如果你身边有家人爱去理疗馆、美容院、偏方诊所,不妨多提醒一句;如果你自己也喜欢“养生体验”,也请认准正规渠道;如果你觉得“这病跟我无关”,那就更要看看这篇文章——因为它可能就在你忽视的角落,悄悄靠近。
参考文献:
[1]张渝,陈波,胡晓蓉.中老年人群艾滋病感染现状及干预对策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4,44(12):3082-3086.
[2]李丽,赵洁.针刺治疗中交叉感染的风险分析及防控措施[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3,21(11):48-50.
[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5年全国艾滋病疫情通报与防控建议[R].2025.
来源:医声老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