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全球气候研究领域发出了一个超严重的警告:按照现在人类排放二氧化碳的速度,再过短短3年多,地球将用完最后一点“碳额度”,而一旦超过这个额度,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幅度就会突破1.5°C,这将引发一系列无法控制的可怕后果!
【声明:本文内容均已引用权威资料,并结合个人观点进行艺术加工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你能想象吗,地球就像一个正在被慢慢加热的巨大温室,而我们人类正处在这个温室之中。
最近,全球气候研究领域发出了一个超严重的警告:按照现在人类排放二氧化碳的速度,再过短短3年多,地球将用完最后一点“碳额度”,而一旦超过这个额度,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幅度就会突破1.5°C,这将引发一系列无法控制的可怕后果!
这个警告可不是随便说说,它来自利兹大学等机构联合发布的《全球气候变化指标》报告 ,报告里明确指出,到2025年初,为了把全球升温控制在1.5°C以内,剩下的碳排放量最多只有1300亿吨二氧化碳啦,每多排放1吨,我们就离危险更近一步!
先看看温度数据,2024年已经成为全球气候变暖的“里程碑”年份。监测显示,2024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比工业化革命前高出了1.52°C,这背后主要是人类活动在“搞鬼”,像燃烧化石燃料、工厂排放废气等人类行为,直接导致了1.36°C的升温。
更吓人的是,变暖速度越来越快:过去十年,全球平均温度比工业化前升高1.24°C ,其中1.22°C都是人类活动造成的,现在人为变暖的速度达到了每十年上升0.27°C,比20世纪70至80年代快了一倍,这意味着地球气候对人类活动越来越敏感。
到了2025年,气候异常还在继续,比如中国华北地区雨季时间比往年长得多,部分城市的单次强降雨强度直接打破历史纪录,城市里到处积水,山区还爆发了山洪,这些都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降水事件变多、变强的典型例子,也让我们明白,气候危机不再是未来才会发生的风险,而是已经实实在在地威胁到我们当下的生活。
这种升温带来的影响可不只是数字上的变化,而是已经引发了全球各地频繁发生的极端气候灾害。
2024年夏天,印度北部和巴基斯坦交界的塔尔沙漠地区热到了51.8°C,连续两周的高温让当地电网都瘫痪了,300多万人没水喝,120万公顷的农作物全都旱死,一些村庄因为高温引发热射病,死亡率比往年同期高出40%;
同年9月,美国墨西哥湾沿岸遭遇超强飓风“丽塔”,因为海水温度升高(墨西哥湾表层水温达到30°C,比常年高2°C ),飓风在登陆前短时间内从二级迅速增强到四级,登陆后引发的风暴潮把路易斯安那州沿海30多个城镇都给淹了,50多万居民只能紧急撤离,经济损失预计高达180亿美元;
就算到了冬天,气候异常也没停下脚步,2024年冬天,欧洲阿尔卑斯山脉的冰川融化速度创下历史纪录,瑞士马特洪峰周边冰川体积比2023年减少了12%,原本用来滑雪旅游的好多雪道都因为冰川退缩消失了,当地靠冰雪产业为生的10多万个工作岗位都快保不住了,而且冰川融化还带来冰湖溃决的隐患,山下20多个村庄的安全都受到了威胁。
海洋作为地球气候的“大空调”,也出现了大问题。2024年,全球海洋温度创下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值,海洋吸收的热量也在不断打破历史纪录。
海洋学家监测发现,2024年全球海洋上层2000米的平均温度比2023年升高了0.04°C,可别小看这0.04°C,它相当于3000亿颗广岛原子弹爆炸释放的热量!
这些热量正在改变海洋环流模式,让厄尔尼诺、拉尼娜等气候现象变得更频繁、强度更大。
与此同时,海平面上升的速度也越来越快:2019年到2024年这六年里,全球海平面总共上升了26毫米,这个上升速度是20世纪初的两倍多;
要是从1900年到现在来看,全球海平面已经累计上升了228毫米。对于那些沿海城市、低洼岛国和河口三角洲地区来说,这样的海平面上升速度意味着以后会经常遭遇风暴潮,海水倒灌也会更严重,土地被淹的风险越来越大。
像孟加拉国的恒河三角洲,已经有50多个村庄因为海水入侵没了耕地,近10万村民只能搬到内陆;
太平洋岛国图瓦卢,部分岛屿的海岸线往内陆退缩了100多米,政府甚至都开始计划让全国居民搬到别的国家去,数千万人的家园和生计都受到了直接威胁。
陆地生态系统承受的升温压力比全球平均水平还要大。2015年到2024年这十年间,全球陆地平均最高温度比工业化前升高了1.9°C,远远超过海洋升温幅度,这直接导致全球范围内极端高温天气频繁出现。
从欧洲多地突破45°C的持续热浪,到亚洲部分地区夏季超高温天数翻倍,再到北美西部连年的干旱和山火,陆地生态系统变得越来越脆弱。
在非洲萨赫勒地区,持续的干旱让150万平方公里的草地退化,当地牧民的牲畜死亡率超过60%,粮食减产引发的饥荒影响了2000多万人;
在澳大利亚,2024年夏天的山火燃烧面积达到80万公顷 ,烧毁了3000多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考拉、袋熊等特有物种的数量减少了近30%,农作物减产、森林退化、生物多样性流失等一系列连锁反应也开始出现。
更可怕的是,如果1.5°C的碳预算耗尽,人类很可能突破气候系统的“危险临界点”,一旦触发这些临界点,将会带来无法挽回的生态灾难。首先是北极永久冻土解冻:北极永久冻土中封存着1.7万亿吨甲烷,它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8倍 。
要是全球升温突破1.5°C,冻土就会慢慢解冻,释放出甲烷,形成“温室效应正反馈”,也就是甲烷释放让升温更快,升温又让更多冻土解冻,最后可能会让全球升温在本世纪末突破3°C;
而且,冻土中还藏着几万年前的古老病毒和细菌,这些微生物一旦复苏,可能会给现有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带来未知的威胁,现在科学家已经在西伯利亚冻土中发现了存活超过3万年的炭疽杆菌,它的活性还没完全消失呢。
其次是亚马逊雨林“草原化”:现在亚马逊雨林每年能吸收大约20亿吨二氧化碳 ,是全球最重要的“碳汇”之一。
但随着升温越来越严重,雨林地区的干旱频率会从“每10年1次”变成“每2年1次”,持续干旱会让雨林植被大量死亡。
研究表明,当雨林覆盖率低于75%时,它就没办法维持自身湿润的气候,会慢慢退化成热带草原,到时候全球将失去大约1/3的碳汇能力,雨林里60%的物种也可能会灭绝,而且亚马逊雨林生态的变化还会影响全球降水模式,让南美、非洲部分地区降水大幅减少。
最后是南极冰盖崩塌:南极西部冰盖要是完全融化,会让全球海平面上升大概5米,这个过程一旦开始就停不下来。
按照现在的升温速度,如果1.5°C碳预算耗尽后还没有有效的减排措施,南极西部冰盖可能在2100年前就开始崩塌,到时候上海、纽约、东京等沿海大城市的低洼地区都会被永远淹没,数亿人不得不迁移,全球沿海经济带也会遭受毁灭性打击。
尽管气候危机已经火烧眉毛,《巴黎协定》也签了快十年了,很多国家都提出了“碳中和”目标,但全球减排行动的实际进展还是赶不上把升温控制在1.5°C以内的需求,甚至还存在一些“虚假减排”的情况,这也是碳预算快速消耗的重要原因。
从进展来看,2024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虽然比上一年增长了12%,风电、光伏发电量占比提高到了18%,但化石燃料的消费总量并没有实质性下降。
2024年全球煤炭、石油、天然气的消耗量只比2023年减少了0.8%,像印度、东南亚部分发展中国家,因为工业化的需求,煤炭消费量反而比上一年增加了3.2%;
欧盟虽然通过了《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来推动高耗能产品向低碳转型,但2024年它的碳排放量还是比2019年高,主要是因为天然气供应紧张,部分煤电又重新启动了。
不过,也有一些地区在减排实践中找到了有效的办法,比如中国杭州发布了全省首个城市级碳预算管理数字化平台,通过整合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的碳排放数据,能精确算出区域和企业的碳排放强度,为城市规划低碳产业布局、企业制定减排目标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
这个平台运行半年,就已经让当地120家重点耗能企业的碳排放强度下降了8%,给全球城市级减排提供了可以学习的“中国样本”。
还有个很突出的问题,就是“减排责任分配不均”导致合作困难,这种不均不仅体现在国家之间,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也存在。
从国家层面来说,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排放了全球70%以上的温室气体 ,但却没有完全履行“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气候援助资金”的承诺。
2024年实际到位的资金只有780亿美元,而且将近40%都是高息贷款,不是无偿援助;发展中国家则面临着“减排和发展”的双重压力,比如非洲国家尼日利亚,60%的人口还没用上稳定的电力 ,要是强行限制化石燃料的使用,能源贫困问题会更严重,这也导致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各国常常因为“减排目标强度”“资金援助比例”等问题谈不拢,很难形成全球统一的激进减排方案。
从群体层面来看,英国乐施会等机构联合发布的报告指出,全球最富有的群体正在成为气候危机的重要“推手”。
全球亿万富豪的人均碳排放量是普通民众的1000倍以上 ,他们坐私人飞机、开豪华游艇、住多套豪宅,这些行为消耗大量能源,而且他们投资高碳产业,不仅让全球经济产出因为气候灾害减少,还直接加剧了碳排放不平等。
报告测算过,如果不限制富豪群体的高碳消费,就算普通民众实现“零排放”,全球也会在2030年前突破1.5°C温控目标,这也说明减排责任需要“精准分配”,不能简单地按照国家或地区来划分。
另外,“技术鸿沟”也在阻碍减排效率。碳捕捉、绿氢制备、新型储能等关键减排技术的核心专利,80%都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 。
发展中国家要是想引进这些技术,得支付高额的专利费,比如一套中小型DAC(直接空气碳捕获)设备,从欧美进口的成本大概是2000万美元,是发展中国家自主研发成本的3倍多;
同时,发展中国家还缺乏技术人才和产业配套,像东南亚国家虽然计划大力发展光伏产业,但光伏组件的核心材料(比如银浆、多晶硅)还是得从中国、韩国进口,产业链不完整导致它们清洁能源发展的速度比预期慢很多。
作为全球应对气候危机的重要共识,《巴黎协定》里1.5°C的温控目标曾经被看作是避免气候灾难的“安全线”,但从现在的数据、灾害案例,以及减排面临的困境来看,实现这个目标的时间窗口正在快速关闭。
利兹大学气候与环境科学教授皮尔斯·福斯特在解读报告时强调,如果人类不能在短时间内打破减排阻力、实现全球协作,不到9年,全球平均升温就可能突破1.6°C到1.7°C这个区间,到时候冰川融化、永久冻土解冻、珊瑚礁大规模死亡等不可逆的气候事件很可能就会发生。
很多气候科学家在接受采访时都一致认为,扭转现在这种趋势的关键就是“马上行动”,而且需要政府、企业、个人三个层面一起努力,同时打破国家之间的责任分歧和技术壁垒。
法国气候与环境科学实验室的卡琳娜·冯·舒克曼博士表示,人类必须在未来几年里彻底改变对化石燃料的依赖,还要全面停止森林砍伐等破坏碳汇的行为,尽快实现化石燃料相关排放和森林砍伐相关排放的净零目标,而这个过程需要发达国家主动承担起历史责任,给发展中国家更多支持,也要对高碳消费群体进行约束。
政府需要建立政策与监管的“硬约束”:一是要加快制定“化石燃料退出时间表”,明确在2030年前逐步关停煤电装机容量,2040年前不再批准新增石油、天然气开采项目,同时对钢铁、水泥、化工等高耗能产业实行“碳排放配额递减制度”,企业要是超额排放就得交高额碳税,用经济手段逼着产业转型;
二是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扶持力度,把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的装机容量目标从现在的“2030年占比40%”提高到“2030年占比60%” ,还要完善储能技术研发补贴和电网并网机制,解决清洁能源“发电不稳定”的问题,比如给储能企业每千瓦时0.3元的度电补贴,让新型储能电池的成本降下来;
三是推动国际气候合作真正落地,在《巴黎协定》的框架下建立“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气候援助资金”的专项监管机制,保证每年1000亿美元的援助资金能真正用在新能源项目和气候适应基础设施(像沿海防波堤、抗旱水利工程)上,防止资金被挪用或者闲置,同时推动技术专利共享,建立“全球低碳技术共享平台”,降低发展中国家获取技术的成本;
另外,还得出台针对高碳消费的调控政策,比如对私人飞机的飞行次数、豪华游艇的使用时间征收“碳附加税”,引导高收入群体过上低碳生活。
企业作为碳排放的“大户”,需要推动生产和运营的“绿色转型”:制造业企业应该推行“循环经济模式”,汽车厂商可以把废旧电池回收率提高到95%以上 ,通过回收材料来减少矿产开采带来的碳排放;
钢铁企业可以用“氢基竖炉”代替传统高炉,用绿氢作为还原剂,这样能减少炼钢过程中70%的碳排放;
服务业企业也得参与进来,餐饮行业要全面推广“无一次性塑料包装”,使用可降解的植物基餐具,酒店行业可以通过智能温控系统随时调节客房温度,降低空调能耗,电商企业可以优化物流路线,用电动货车配送,这样能把单位订单的碳排放降低30%;
科技企业则要加大对“碳捕捉与封存(CCS)”“直接空气碳捕获(DAC)”等技术的研发投入,现在DAC技术的成本大概是每吨二氧化碳600美元 ,企业要通过技术创新和规模化应用,争取在2030年前把成本降到每吨100美元以下,还要主动和发展中国家分享技术成果,比如和当地企业一起建立研发中心,培养当地的技术人才。
我们每个人的行动也非常重要,日常生活中的“低碳选择”能汇聚成巨大的减排力量:出门的时候优先选择坐公交、地铁,或者骑自行车、步行,如果必须开车,就选择新能源汽车,数据显示,一辆新能源汽车每年能减少大概2.5吨二氧化碳排放,这相当于种138棵树吸收的碳量;买东西的时候,多关注“碳足迹标签”,优先购买低碳种植的农产品、可降解的日用品,少用一次性用品,每个月少点4次外卖,就能减少大约0.3吨碳排放,这相当于节省200度电的能耗;
生活习惯上,夏天把家里空调温度调高1°C(从26°C调到27°C),冬天调低1°C(从20°C调到19°C) ,这样每年能节省15%的电费,还能减少大约0.8吨碳排放;
此外,还可以积极参加“森林碳汇”公益项目,通过平台认养树木,每棵树每年能吸收大约10公斤二氧化碳,间接帮助减排,现在国内已经有“蚂蚁森林”“腾讯公益林”等多个公益平台,大家可以通过日常的低碳行为积累“绿色能量”,兑换真实的树苗种植名额,也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低碳生活方式,带动更多人一起参与减排。
“现在不是要不要行动的问题,而是能不能在时间窗口关闭前赶紧行动起来的问题。
”舒克曼博士强调,“每拖延一天,未来要付出的环境、经济和社会代价就会多一分,打破国家之间的分歧,推动全球协同合作,同时兼顾不同群体的减排责任,这是我们现在最紧迫的任务。”
气候危机面前,没有谁能置身事外,只有全球各国放下短期利益,共享资源和技术,各个行业主动转型,每个人都积极参与,才能为地球争取更多时间,避免气候系统陷入无法挽回的绝境,守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
参考资料文献:
全球升温首破1.5℃意味着什么--中国环境:中国环境网的文章,对全球升温突破1.5℃的相关情况进行了分析。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中文):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报告,其中包含关于全球升温及碳预算等相关科学内容。
http://m.toutiao.com/group/7543208521232417280/?upstream_biz=doubao&use_xbridge3=true&loader_name=forest&need_sec_link=1&sec_link_scene=im&theme=light
来源:科学小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