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们家条件这么好,怎么还天天自己伺候病人?雇个保姆不香吗,或者干脆送养老院,也省事……有时候,一个外人不经意的一句话,就能搅得一家人的心里翻江倒海。你看看李翠兰,市中心医院新病房外头的塑胶椅上,她正一手抓着老头的胳膊,一手絮絮叨叨给他擦背,那得多大的劲儿哪。6
你们家条件这么好,怎么还天天自己伺候病人?雇个保姆不香吗,或者干脆送养老院,也省事……有时候,一个外人不经意的一句话,就能搅得一家人的心里翻江倒海。你看看李翠兰,市中心医院新病房外头的塑胶椅上,她正一手抓着老头的胳膊,一手絮絮叨叨给他擦背,那得多大的劲儿哪。68岁的年纪,说轻松点也就刚能逛公园拍广场舞,偏她得天天这样陪着瘫在床上的老周。旁边王医生看在眼里,实在忍不住了。
其实,这话王医生也不是头一次提。市里的老两口住普外科,照护女儿儿子都在城里,有钱有闲,再不济也能请个月嫂、护工啥的。可你看看李翠兰,人家就那副架势,谁说都劝不动,咱们当年乡下出来的人,骨子里轴。她听王医生这么一劝,也只是露出个僵僵的笑,说了句“不一样”,紧赶着继续帮老周理被角,脸上都是褶子,手指还带点洗不掉的鱼刺茧。
李翠兰家里两个孩子,脸上真是有光的主儿。儿子周明远大高个,出入西装挺括,年薪几十万不是什么稀罕事,婚后住着大平层,女婿女儿都出头有模样。女儿明月呢,在学校当老师,家里也温吞安稳。外人谈起来说得羡慕得不行,常说“这老两口命真好,儿女都省心”。
偏偏,事情没你眼里看得那么明白。
老周病倒那晚,天还没全黑,医院里白花花的灯一亮,李翠兰坐在床边,脸色苍白。等儿子女儿陆续赶到,李翠兰就把王医生那话给复述了一遍。周明远只轻轻蹙眉,他一边找手机查资料一边说:“妈,我平时真顾不上,刘佳也忙,找护工其实挺现实的,咱不能全靠你。”女儿明月看着父亲,无奈叹了口气,“养老院也有不错的,爸如果在那里,护理各种专业,会比在医院随意凑合强得多。”那会儿气氛就冷了。李翠兰声音突然大起来,“你们倒是说得简单,你爸那老脾气,宁可自己熬着,也绝不会愿意让人去养老院看着,人都快七十了,你们忍心?”
这些话,每家可能都说过。父母给儿女铺路的时候,没想过以后自己老成那样。李翠兰是那种“自家人死里也要守”的主。孩子们一个个还劝,“妈,只是分担您的压力,现在都什么年代了,别像以前似的,什么事都扛。”可李翠兰不松口。
夜深人静时,医院的走廊灯还亮着。周德发醒来,枕边湿了一块。他没办法开口说话,只有那种咽下的眼泪,懂事的全在眼神里。李翠兰就拍拍他,“不怕,咱们自己过,怎么都不扔下你。”
再说回儿女。大部分时候,周明远夫妻偶尔来一趟,前脚进门,后脚就说要回公司加班。女儿倒勤快些,带着点愧疚和无奈,会多陪母亲说会话,喂点饭、递水。但日子一长,谁也架不住这样的消耗,医院的窗帘都洗了两遍。
说句心里话,李翠兰这把年纪,早春冷时弯腰就有些发晕。有些夜里,她不得不在病房走廊的椅子上眯一会,手里捏着守夜铃,哪敢真睡。还有一天,是隔壁床刚换了患者,雇了个城里护工,动手麻溜、话也不多,对老人挺温和。周明远在旁边看了一阵,关起门来又劝母亲:“妈,人家花点钱,照顾得不也挺好?您别怕买卖没好货了,总能碰上靠谱的。”李翠兰摇了摇头,没多说话。其实她想,能指望的只剩自己,有时候也不是钱不钱的事,她就咽不下那口气——怕哪天老周委屈一句,她心里过不去。
照料久了,人的心气都会松下来。李翠兰的黑眼圈沉了些,背也驮了些,可医院门外的早点摊,稀饭油条还是自己带着递给老周。老周偶尔会勉强握紧她的手,两人就那样执拗地,相依为命。
我们常说,子女归根结底都有自己的生活。有一回李翠兰实在是累得走不动,坐在医院角落里喘气,女儿明月默默递上一包湿纸巾,叹口气:“妈,要不,这样下去不行啊,您还不怕给自己累倒了吗?”李翠兰没理她,就是低头说:“等你们爸再好一点我们再说。”
没多久,又到个周末,兄妹俩终于撩开了点自家心结。那天没像往常急着走,周明远第一次挽起袖子,帮着给父亲喂药。小孩子打电话喊粑粑的时候,他手都抖了一下。“妈,以后我们努力抽空多来,公司能协调的就协调,有你和爸,家才是家。”旁边的明月看着,眼泪差点掉下来,只能装作收拾桌子的样子顺便擦脸。
这种时候,李翠兰终于松了一口气,像重感冒后终于睡了个整觉:“只要你们心里还有咱们这个家,你爸什么都能熬。”说完,她又赶紧给老周擦去嘴角的碎渣,怕让人看出来情绪。
新的一周里,日子倒真换了样。明月会抽空带来几本旧书,讲讲学校里的笑话,刘佳偶尔也坐父亲床头读会报纸,让气氛多了点人味儿。哪怕只是半天,李翠兰也悄悄去躺椅上补个觉,偶尔还能出去集市买点刚出的豌豆尖回来煮。
其实说白了,谁都不是铁打的。有几次李翠兰夜里馋了,还翻出自己藏的小麻糖,躲在医院走廊没人的时候吃一小块。她拍着老周的肩膀,小声叨叨:“咱家就是要这么过,别怕。”
有一阵子,老周能张嘴挤出几个字了。虽说舌头不利索,但看他想说的意思无非就是舍不得累着老婆。李翠兰总一边安慰一边流泪,说自己还能撑得住,话虽硬,背影却瘦了不少。
谁都知道,这样守着是熬也得熬,盼着哪天老周能彻底站起来。可又有谁敢把话说得死死的?儿女还是儿女,父母还是父母,这点亲缘,兜兜转转,到老了也未必看明白。
人这一辈子,说孝顺不孝顺,都绕不开现实,可回头仔细想,很多事远比道理复杂。你也许会问,真到了那一步,到底图个什么?有的人要的是心安,有的人要的是台面上的“孝顺”,还有的,只是怕自己老了以后再没人这么守一守。
李翠兰没说出口的,其实大家都懂。人老了,想要个念想,想守住一点家底的温度,如此而已。
结局嘛,不急着说。或许某一天,老周真的站起来了或者走远了,这一屋子的热气腾腾和唠叨声,都还留着。生活什么都不缺的时候,余下的,是彼此舍不得放下的那些牵挂。
有时候我想,也许一家人的圆满和幸福,从来没法统一标准。毕竟,每个人心里都藏着一道自己的杠,任谁说再多,也只当外人。
来源:地上劳作的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