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1至2024年,申万医药指数连续四年下跌,跑输A股整体;港股医药板块表现更为低迷,陷入估值与流动性的双重压力。伴随着外部环境的日趋复杂,此前一度被寄予厚望的“速胜论”已渐失效。然而,在悲观情绪中蔓延的“速败论”,同样有失偏颇。
丘吉尔曾说,不要浪费任何一场危机。
2021至2024年,申万医药指数连续四年下跌,跑输A股整体;港股医药板块表现更为低迷,陷入估值与流动性的双重压力。伴随着外部环境的日趋复杂,此前一度被寄予厚望的“速胜论”已渐失效。然而,在悲观情绪中蔓延的“速败论”,同样有失偏颇。
2025年,创新药板块迎来远超预期的强势反弹。密集发布的阶段性临床数据成为行情核心催化剂,企业盈利能力通过商业化与BD(业务拓展)双线得以验证,中国创新药连续达成重磅对外授权的消息进一步刺激资金大量涌入。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国产减重药物纷纷进军欧美市场,黑马频出。成功实现战略反攻的歌礼,正是其中之一。
从2024年8月0.78港元/股的历史低点,至2025年8月的18.75港元/股,歌礼股价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完成了高达23倍的飙升,其背后反映的是全球资本市场对歌礼战略转型、管线布局及研发能力的高度认可。
破茧重生的密码,是时间淬炼出的定力。而真正重建信念的,唯有企业自身。十年间,歌礼走过了一条曲折之路:从肝病核心市场的整体萎缩,到战略判断的偏差;从多次转型尝试,到迟迟未见曙光。过去几年,歌礼大刀阔斧地对内改革:果断剥离了商业化团队、叫停了缺乏竞争力的管线,全面聚焦差异化研发,步履并不算轻松,但每一步都很扎实。
如今,歌礼却被视为“幸运者”——凭借资源聚焦、差异化研发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用实际行动重新塑造了一个新的“歌礼”。
然而这份“幸运”,实则建立在果断自我革新的勇气与能力之上。所有以实力回击“速胜论”与“速败论”的创新药企,无不是经历了这样一段艰难而坚定的蜕变历程。
率先看到未来的人,才能在反思与对决中抢占先机。
投资者看到,这一波活跃的创新药涨幅行情,主要围绕“下一代免疫疗法、GLP-1与减肥药、潜在BD、中小市值爆款” 演绎。而歌礼正是中小市值药企中表现最为亮眼的创新药企业之一。
目前,歌礼手握5款创新项目,覆盖“减重、自免、消费医疗”三大赛道,对应产品均为小分子药物,数据靓丽,具备较强的市场稀缺性。
在减重领域,歌礼开发出了全球首款既支持每日一次口服、也可每月一次皮下注射的小分子GLP-1R激动剂ASC30。其口服剂型的体内暴露量为礼来Orforglipron的2-3倍,Ib期临床数据显示4周最高减重6.5%,疗效、安全性具有全球BIC竞争力;注射剂型半衰期达36天,是安进MariTide的2倍以上。
目前,ASC30口服剂型美国IIa期已完成入组,长效皮下注射剂型IIa美国试验也在推进中。
ASC47,是每月皮下给药一次、脂肪靶向的THRβ小分子减重不减肌候选产品。临床前DIO小鼠模型数据显示,ASC47单药减脂效果与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相当,但可增加肌肉总量;与司美格鲁肽联用则显著缓解后者的肌肉流失问题。在澳大利亚完成I期临床后,歌礼于今年5月在美国启动了ASC47联合司美格鲁肽联用临床,目前已完成全部受试者给药。
在自免领域,歌礼开发了每日一次口服IL-17小分子药物ASC50,临床前数据对比礼来24亿美元重金收购的DC-853展示出更高暴露量、更长半衰期及强效药效,有望成为银屑病领域同类最佳(best-in-class)药物。目前ASC50美国I期试验已完成首批患者给药。
消费医疗领域,同类首创(first-in-class)的口服FASN小分子抑制剂地尼法司他(ASC40),用于中重度痤疮的III期研究已达到所有主要及关键次要终点,公司正在积极准备递交新药上市申请。ASC40通过抑制皮脂细胞脂肪酸合成、直接减少面部皮脂分泌,并调节炎症反应,开创了一条全新痤疮治疗路径,有望成为疗效显著、患者依从性高、安全性好的BIC痤疮药。
当前,歌礼正处于数据验证与价值重估的关键阶段,管线BD潜力持续释放。公司在8月的中期业绩电话会透露,正与多家全球大型制药公司洽谈合作。核心管线的稀缺性与两大技术平台的延展性,正共同构筑了歌礼的长期护城河。
歌礼核心管线聚焦三大优势。
第一,红海中开辟蓝海,构建真正壁垒。在看似饱和的市场中挖掘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并以差异化策略实现从生存到引领的跃迁。例如ASC30凭借剂型与给药方式的创新,提升患者便利性,成功跳出GLP-1内卷赛道;ASC47则探索GLP-1之外的全新机制--THRβ,以“减重保肌”的特性精准切中临床痛点;ASC50虽为IL-17领域的“后来者”,但凭借口服小分子差异化路径,切入银屑病这一千亿级市场。目前全球仅9%的银屑病治疗依赖口服药物,潜力巨大,诺华、BMS、武田、赛诺菲等MNC均已在此加速布局。
第二,依托差异化分子设计,瞄准高潜力赛道。ASC30与ASC47锚定司美格鲁肽、奥格列龙等明星药物所在的大市场,同步开发长效与口服剂型,具备联用疗法潜力;ASC50有望填补“疗效接近生物药、安全性更优”的口服小分子自免药物空白;ASC40主攻的全球痤疮药物市场已达百亿美元规模,地尼法司他凭借全新机制直击病因,有望重塑治疗格局。
第三,清晰的临床开发战略,支撑长期竞争力。对标全球大型制药公司,发挥团队在海外运营的丰富经验,快速开展欧美临床,用高质量的海外临床数据推动对外授权。
在立项及临床开发策略方面,歌礼也很有特色。
首先是专注小分子药物。新靶点、新技术、新工艺正掀起小分子创新药开发的新浪潮。可以看到,歌礼目前的优势,恰好在于小分子药。“小分子药其实很考验企业能力,在小分子领域杀出来,没有特色、没有硬实力,早就被卷死了”,此前有资深业内人士向E药经理人这样表示,“因为小分子直面更多与Pharma的竞争,同时,因口服剂型的生物利用度都较差,开发难度一直较大。”恰恰是这一技术难题,在一定程度上构筑了小分子药物市场的竞争壁垒,使得竞争格局相对良好、具备研发基础和创新能力的企业迎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
其次是“单药+联用”双轨推进。仔细查阅公司投资者PPT不难发现,歌礼在快速推进ASC30口服、ASC30皮下和ASC47皮下单药管线的同时,也前瞻地布局了多条固定计量复方制剂(FDC)管线,真正做到了聚焦当下,也着眼于未来,以开辟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最后是研发与注册全球同步。歌礼近年新推出的管线全部选择在欧美开展临床试验,严格遵循国际最高监管标准,直接通过欧美临床数据支持全球BD,公司研发信心、BD雄心不言而喻。“中国创新-国际申报-全球BD”的闭环竞争力,为产品海外商业化铺平道路。
创新药是一场耐力赛,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天时已现。当前,政策、产业与资本多方正在共同推动中国创新药的新一轮“繁荣”。中国创新药的商业价值的实现不再仅依赖国内市场“内循环”,而是以更强竞争力融入全球医药创新的“外循环”。
而地利与人和,则考验的是各家创新药企的决策力与执行力。当行业风口迅速转向代谢和自免领域,传统的Fast-follow策略已然失效。企业必须在治疗目标、技术路径和临床价值三个维度实现突破。
以代谢领域为例,全球GLP-1赛道争夺战早已红海一片,同时,中国万亿级“体重管理”市场,正在经历从"单纯减重"到"代谢重塑"的认知升级,企业需抓住机遇,跳出红海,挖掘疗效更优、使用更便利、副作用更少的差异化创新药物。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快速突破传统思维框架:
在治疗目标维度上,要从单纯的体重数字管理理念,升级为涵盖血糖、血脂、血压的多重代谢获益思考逻辑;在技术路径维度上,需要超越GLP-1单靶点局限,探索新靶点、多通路协同机制;在临床价值维度上,一边需追求从"对症治疗"到"病因干预"的范式转变,另一边需精准捕捉、并能高效满足现有临床痛点。
歌礼的破局之道,在于一套“变与不变”的辩证法:
“变”的是应时而动的战略抉择:果断剥离非核心管线,聚焦蓝海赛道,不断优化长短版资源配置;“不变”的是小分子研发能力的持续迭代,以及经得起验证的“靶点差异化+分子工程化+临床策略精准化”的核心能力沉淀。
成立至今,歌礼利用自身专有的基于结构的AI辅助药物发现(AISBDD)平台和超长效药物开发平台(ULAP),完成了从License-in模式到自主技术平台输出的质变;凭借“靶点差异化+分子工程化+临床精准化”的能力,持续推出进度领先或疗效突出的产品。
经过多年验证,歌礼的小分子药物研发、临床设计和团队执行力不容小觑。从昔日戈诺卫针对NS3/4A靶点的三联疗法临床方案对比吉利德,到今日减重药物对比业内巨头,临床方案“一阵见血”,而且临床进展速度一直较快。
这一切的背后,是企业穿越周期的生存韧性。歌礼始终坚持“做减法”——集中管线、资源与适应证,提升研发费用的使用效率和创新价值;同时保持战术灵活性,及时调整研发重点与资源配置,确保核心管线处于最优发展轨道。
从当前市场视角复盘歌礼在减重等领域的布局,其管线规划可追溯至2022年甚至更早。彼时的中国创新药行业正处于至暗时刻,行业一片哀嚎。在最低谷时,歌礼仍坚持以全球FIC/BIC为立项标准,坚持开发差异化的管线,其所展现的勇气与决心,令人钦佩。
创新药真正的护城河,源于科学家对抗熵增的持久战。如今,以歌礼为代表的创新药企,正在重新定义行业价值坐标系。歌礼的逆势崛起,与其他港股创新药企业一道,推动了市场对创新药行业认知逻辑的重构。“韧性”,成为中国创新药螺旋上升历程中的关键注脚。
来源:E药经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