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前期会传染!过度劳累、熬夜或引起这种病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31 19:12 1

摘要:深夜十一点,张阿姨还坐在电视前绣着十字绣。她前几天刚照顾完感冒的孙子,晚上又没歇好,总觉得眼皮沉、身上乏,可想想也就当是“累点”没当回事。几天后突然身上出现了一串红斑,疼得钻心。张阿姨没想到,这种“普通小病”,竟然有可能在身体还没明显出问题时就已经具备了传染风

作品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深夜十一点,张阿姨还坐在电视前绣着十字绣。她前几天刚照顾完感冒的孙子,晚上又没歇好,总觉得眼皮沉、身上乏,可想想也就当是“累点”没当回事。几天后突然身上出现了一串红斑,疼得钻心。张阿姨没想到,这种“普通小病”,竟然有可能在身体还没明显出问题时就已经具备了传染风险。

其实,每年过年后,这种“突然爆发”的疾病都会悄悄走高。有句话怎么说——不仅是累出来的,熬夜、焦虑、免疫力差的人,也容易中招,而且往往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时候,已经成了“传染源”。

那到底哪种病在发病前期就能传染?为什么过度劳累、熬夜的人得的特别多?真有大家说的那么可怕吗?这些问题,不搞清楚,你可能在不经意间害了自己,也害了家人。

不少人一听“会传染”,想到的是流感。流感确实很常见,流感病毒在潜伏期——也就是还没症状时就已经可以传染别人了。只要跟感冒的人同处一室,说句话、打个喷嚏、摸下门把手都可能被沾上。流感的潜伏期一般为1-4天,典型症状有高热、咽痛、头痛、肌肉痛,一旦发病,传染性极强。

可你以为只有“流感”这样,实际还有个常被忽视的病——带状疱疹。带状疱疹又叫“蛇缠腰”,以前总觉得它只找上了中老年人、免疫力低下的人,其实压力大、生活不规律、熬夜党也会“踩雷”。带状疱疹最早的信号,很多人都只出现了“乏力”“烦躁”,以为就是普通的累和上火,但实际上,这时候病毒已经开始在体内活跃,有一定的传染风险。

临床统计显示,带状疱疹患者在皮疹出现前1-2天,其体液可能已经存在病毒,虽然主要通过空气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身边免疫力低、没出过水痘的人严重易感。

举个极端例子,有的老人带着孙子,自己还没长疱疹、只是觉得困乏,孙子被“潜伏”的病毒感染了,出现了儿童水痘,这便是现实中存在的“隐形传播”。

过度劳累、熬夜本质上会损耗身体的免疫力。人在长期精神压力下,身体内的T细胞和B细胞数量会减少,病毒就更容易找上门。这类习惯,让“看不见的风险”肉眼可见地升高。

其实无论流感还是带状疱疹,都有一套早期信号。问题是,大多数人都觉得是“熬夜熬的”,或者是最近天气变化“有点不舒服”。等到皮疹、发烧这些明显症状出现时,自己不仅病得不轻,身边人也可能已经中招。

带状疱疹在发作前通常会有:

疲劳、嗜睡、轻微头晕
很容易和普通劳累混淆掉,特别是上班族经常觉得力不从心就是压力大。但其实,这正是病毒活动增强的时期。

局部皮肤有刺痛、发麻感
部分人还没看到皮损就感觉“火辣辣”,误认为是蚊虫叮咬或轻度过敏。

轻微低热、全身酸疼
这点最容易跟“轻感冒”混为一谈。可事实上病毒已经沿着神经在复制。

疱疹未出现时,就存在传染性
科研数据显示,带状疱疹患者自前驱期(也就是发疹前1-2天)至所有疱疹结痂,都有可能通过接触、空气飞沫等传播,特别是老人、儿童、孕妇风险更大。

而流感,更有迷惑性。很多年轻人扛一天觉得扛得过去,本来“冒个汗就好了”,直接导致身边群体性感染。流感病毒就在患者体内大量复制,咳嗽、说话、打个喷嚏都可能释出上百万病毒颗粒,谁的防护一松懈很容易掉队。

现在不少人熬夜写代码、刷手机,早上迷迷糊糊去地铁里“拼社畜”,身体免疫每况愈下,这些病毒就专挑你“放松警惕”的时候给你“放大招”。

如果你发现自己或家人“突然累得不行”,又伴随皮肤麻、轻微发热,千万别只靠硬扛和自行补觉。下面几个防护建议,帮你远离这类“隐形传染”

主动监控健康信号
不论是季节性疫情还是突然疲倦,都别小看。坚持自测体温、关注皮肤变化,一有“不对劲”,及时就医。

有疱疹、持续不明疲劳,主动隔离、通风消毒
疑似带状疱疹或流感,尽早去医院确诊,家里有高危(老人、儿童、孕妇)要适当分房、用具消毒。

减压+规律作息才是硬道理
刷手机、熬夜不是释放压力,反而让病毒钻空子。无论多忙,每晚保证6-8小时睡眠,适度运动(散步、慢跑、瑜伽等),短期进补和耗损免疫力的熬夜补觉都不可取

疫苗接种科学防护
超过50岁,或免疫力低下人群,可在医生指导下考虑带状疱疹疫苗、流感疫苗。

手卫生+通风
这是最基础、也是最高效的公共卫生建议。饭前便后、外出回家认真洗手,家里、多人场所常开窗。

最后一个很容易被忽略,那就是及时求助!不要没有症状就觉得“不会传染”,更别等皮疹、持续高热的时候才想起“这是不是那种会‘潜伏传染’的病”。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 青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性感冒防控知识》[EB/OL].
3.《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3年第44期
4.《中国疫苗与免疫》2024年第30卷

来源:车上一批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