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治疗迈向精准调控时代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1 14:13 1

摘要:近期,两款创新机制的治疗失眠药物陆续在国内上市,分别为卫材的莱博雷生和先声药业引进的达利雷生。这两款药物均为双食欲素受体(OX1R和OX2R)拮抗剂,可通过靶向调控觉醒的神经肽,竞争性结合OX1R和OX2R受体,抑制过度觉醒信号,缩短入睡时间并减少夜间觉醒。中

文 张琦

近期,两款创新机制的治疗失眠药物陆续在国内上市,分别为卫材的莱博雷生和先声药业引进的达利雷生。这两款药物均为双食欲素受体(OX1R和OX2R)拮抗剂,可通过靶向调控觉醒的神经肽,竞争性结合OX1R和OX2R受体,抑制过度觉醒信号,缩短入睡时间并减少夜间觉醒。中国睡眠研究会于今年发布的《2025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显示,中国18岁及以上人群中,48.5%的人有睡眠困扰。抗失眠药物经历了怎样的迭代,未来的研发方向又在哪里?

如果把大脑想象成一辆昼夜不停行驶的汽车,那么早期的抗失眠药物关注的是如何“踩下刹车”。

GABA(γ-氨基丁酸)是大脑中最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当GABA被释放并作用于神经元时,它会降低神经元的兴奋度,减缓神经信号的传递,从而产生镇静、催眠、抗焦虑的效果。但无论是巴比妥酸盐、苯二氮 类药物还是非苯二氮 类药物,都面临“精准性”与“生理性”的缺失的困境。

其一,难以精准靶向“催眠”受体亚型,避免误触“记忆”“肌肉”等功能区域;其二,长期借助外力“踩刹车”,会导致内源性GABA系统失灵,产生依赖与耐受,停药即反弹;其三,药效“刹车”力道过猛,次日残留的镇静效应难免引发昏沉与嗜睡。

这些固有局限促使科学界开始探索截然不同的路径,其核心思路是从“强制镇静”转向“生理调节”。其中,两大方向展现了巨大潜力:其一是寻找更符合自然睡眠节律的药物,其二是开发完全非药物的干预手段。

这一探索的重要成果,是睡眠关键激素——褪黑素的机制被阐明。它由大脑松果体分泌,通过调节生物钟,向身体发出信号。其作用更像“校准时钟”,可以引导身体自主进入睡眠状态。这种独特机制使其安全性更高,然而,催眠效力也远弱于传统GABA药物。

另一方面,完全跳出了药理学的认知行为疗法(CBT-I)在20世纪80年代崛起。CBT-I疗法是一套心理行为训练方案。它通过睡眠限制、刺激控制等技术,帮助患者打破“失眠-焦虑”的恶性循环,重塑健康的睡眠信念和习惯,本质上是在训练大脑“自学睡觉”。其最大优势在于效果持久且完全避免了药物副作用。

然而,无论是全面“刹车”的GABA类药物,调节生物钟的褪黑素,还是重塑行为的CBT-I,都未曾触及失眠的另一核心病理——过度觉醒。或许真正的答案不在于引导睡眠,而在于关闭清醒,就像松开油门不再给油,让车自然滑行至静止。

这一理念的颠覆性转变,源于食欲素(Orexin)信号的发现,并最终引领了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DORA)的诞生。食欲素系统是下丘脑分泌的神经肽,负责维持觉醒状态,这种神经肽是大脑“清醒开关”,当夜间食欲素水平异常升高时,人就会难以入睡或频繁醒来。通过阻断食欲素与其受体的结合,抑制过度觉醒信号,生命体就可以更自然地进入睡眠状态。

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药物能特异性地阻断食欲素信号,向大脑传递“该睡了”的指令,而不扰乱其他脑区功能。OX1R和OX2R是DORA类药物研究中最炙手可热的靶点,OX2R主要调控睡眠,OX1R还会参与情绪、压力调节。因此,选择性抑制OX2R可能比双重拮抗具有更好的安全性,这也是下一代研发的重要方向。除此以外,更短半衰期、更高选择性,提供更具差异化的临床价值,实现“Me-better”甚至“Best-in-Class”的超越,也是DORA类抗失眠药物后续新品研发的策略。

今年,卫材的莱博雷生与先声药业达利雷生在国内相继获批,代表了DORA类药物的市场进一步进展。目前,FDA已批准上市了3款DORA类药物,有2款已在国内上市。中国药企也已在该赛道布局。其中,扬子江药业的法赞雷生是首个在中国自主研发的DORA,目前正在推进后期试验。先声药业、东阳光药业也都有相关管线。

睡眠药物的研发浪潮已从单纯的分子发现,迈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精准调控时代。未来研发将呈现多元整合趋势:一方面,精准医疗将依托基因检测制定个性化用药方案,最大程度优化疗效与安全性;另一方面,联合疗法将通过协同不同机制药物,在提升睡眠质量的同时减少单药剂量与副作用。

天然药物开发持续受到关注,酸枣仁皂苷、缬草提取物等成分在保留传统安全优势的同时,其活性机制正在被现代药理学进一步阐明。此外,剂型创新如缓释技术和透皮贴剂,致力于提升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与便利性。

技术驱动已成为核心引擎,人工智能正深度介入研发全流程,不仅可优化高生物活性成分,更能基于大规模临床数据开发纳米级药物递送系统;而基因编辑虽处探索阶段,也已为靶向生物钟基因(如Period、BMAL1)从根本上矫正睡眠障碍提供理论可能。

在未来5~10年,多个作用于新兴靶点(如腺苷A2A受体、5-HT2C受体、组胺H3受体)的药物也即将步入临床,预计2025—2030年陆续上市,为临床提供更为丰富、精准的治疗选择,最终实现失眠治疗的个体化、生理化与系统化。

食欲素受体拮抗剂类药物均仍有潜在较危险的副作用,有相关机构已将其列入精神类药品或规定须额外监测而加强监管。此类药物应用时应评估风险获益比,严格遵医嘱用药。以FDA为例,该类药物被列入DEA IV类管理,具体如下:

转自2025年第34期《医药经济报》

来源:医药经济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