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去年,最高检提出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从案卷中走出来、从办公室走出来、从检察机关走出来,充分运用好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增强履职的亲历性。
□ 王洪松
去年,最高检提出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从案卷中走出来、从办公室走出来、从检察机关走出来,充分运用好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增强履职的亲历性。
县区人民检察院作为最基层单位,直接面向人民群众,既是检察职责履行的终端,也是执法办案、法律监督的最前沿。如何选取一个小切入点,切实落实“三个走出来”以及执法办案“亲历性”要求?我思索良久。直到有一天,我偶然读到杨得志下连队当兵的故事。
1958年9月,时任济南军区司令员的杨得志响应下连当兵的号召,化名“杨绍起”前往徐州某部六连驻地当兵,成为第一批下连当兵的领导干部。杨得志与士兵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操作、同娱乐,迅速与士兵们融为一体,并且训练科目成绩优异,广受赞誉。
既然司令员都能到连队当兵,我们的领导干部为何不能下部室当兵呢?这个提议得到了班子其他成员的认可。
我们明确要求,每位领导干部自降一级,每周至少到分管部室“当兵”一天,按照部门负责人的安排完成相应任务。
所谓“当兵”只是一种形象的说法,领导干部在此并无特殊之处。首先是“兵”,是执法办案的排头兵,也是服务干警的勤务兵。
有人会问,基层检察院的领导干部本身在基层,与同志们抬头不见低头见,到部室当兵是作秀,多此一举。
其实不是的。据我观察,多年来,领导干部习惯在办公室看报告、听汇报,与部室一墙之隔,也不愿去转转。不知不觉间,他们的获知全从纸上得来,就离一线、离群众、离现场越来越远,甚至什么都不会了。
经过一年多来的实践,我发现,下部室“当兵”就是“三个走出来”最好的切口。
我的首次“当兵”经历选在了第一检察部。这个部门承担着普通犯罪的审查逮捕、审查起诉以及相关的立案监督、侦查监督和审判监督等工作,是全院办理案件最多、最为繁忙的部门。
按照该部主任张红蕾的安排,我跟随两名检察官前往看守所提审。
说实话,自己提审和作为检察官助理跟着提审,感受截然不同。
在前往看守所的途中,我仔细翻阅了故意伤害案件的材料,了解了基本案情,并依据以往经验,在心中初步拟定了提审提纲。
讯问犯罪嫌疑人时,检察官孙浩博考虑得更为周全。他不仅耐心倾听犯罪嫌疑人的供述与辩解,还详细了解其家庭相关情况。
我一边记录,一边暗自比较,发现有些问题是我之前的提纲中未曾涉及的。
返回的路上,孙浩博告诉我,这是一起邻里间的故意伤害小案,但小案不可轻视,也不能简单处理。他之所以询问得如此细致,是为了寻找化解双方矛盾的突破口,促使双方谅解和解,彻底解开彼此的心结。
有人曾说,问题存在于现场,答案也在现场,不到现场,就难以发现问题,找不到答案。
在非法采矿的现场,我目睹了原本山清水秀的地方被挖出一个大洞,宛如一个流脓且未愈合的伤口,令人触目惊心。若不到现场,根本无法感受到生态资源环境被破坏的惨烈程度。
在部室“当兵”,没有办案任务时,便可以与部门干警谈心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倾听他们对单位管理的意见与建议。
有些意见建议,坐在办公室听汇报是难以获取的。
后勤工作虽看似琐碎,却关系重大,食堂更是连接着民心,影响着整体的工作战斗力。两年前,我院对食堂进行改革,受到干警们的欢迎。单位食堂食材安全有保障,饭菜也较为丰盛,我原本觉得这样已经很不错了。
然而,通过“当兵”交流,不少年轻人向我反映,食堂的部分饭菜不符合他们的口味,他们更倾向于点餐,吃自己喜欢的食物。
难怪每到周四中午吃大包子时,食堂就显得格外冷清,原来那天食堂只有大包子,没有炒菜和其他面食。年轻人有自己独特的口味和选择,他们大多不喜欢吃包子,只能去别处就餐或者订外卖。
为此,我与食堂师傅商议,建议实行点餐制,即双方互动,年轻人可根据自身需求点餐或定制饭菜。实施后,来食堂吃饭的年轻人明显多了。
沂南县作为沂蒙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沂蒙红嫂”的家乡,有着众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但鲜为人知的是,沂南还走出了一位隐蔽战线的大英雄——秦鸿钧,他是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主人公“李侠”的原型之一。
在红色资源检察公益诉讼保护工作中,我们了解到秦鸿钧的故居亟待保护,便及时向相关部门发出检察建议。4月初,我到第四检察部“当兵”,跟随办案人员前往秦鸿钧故居所在村庄查看现状。
4月中旬,我带领办案人员以及县文旅、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同志前往秦鸿钧英雄事迹发生地——上海市黄浦区。临沂市检察院第六检察部主任郑璇也专程从济南飞赴上海。
在黄浦区检察院及有关部门的积极推动下,黄浦区在寸土寸金的牙保所划出一间20多平方米的房子,建成了秦鸿钧烈士事迹展馆。
在座谈交流中,我们深切感受到黄浦区检察院及相关部门在保护红色资源方面的先进理念与做法,沪鲁两地达成共识,搭建起新时代的“无线联络”。
一个月前,我到某部门“当兵”,部主任安排我半个月后出庭支持公诉一起被告人拒不认罪、三个罪名全部翻供的案件。
法庭上,控辩双方交锋激烈。尽管我们精心准备了出庭提纲和预案,但仍感觉应对不够充分且有些仓促。幸好团队成员配合默契、相互补位,才使得支持公诉工作掌握了主动。
每次“当兵”,都让我收获满满;每次“当兵”,都能让我取得新的进步。在这个过程中,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一线工作,也对如何更好地履行检察职责有了新的思考。
检察官助理刘昌告诉我,看着领导来部室“当兵”,一起干活,心里感到很安心、很踏实,工作起来也更加努力。
党组成员、专职检委崔云霞下部室“当兵”时,发现办案过程中有些制度机制是“断头路”,有些不顺畅。她帮着补充完善:“到了部室‘当兵’才发现,自以为制订的很完善的制度,原来那么不经用。”
(作者为沂南县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
征稿启事
以文载道,以笔铸魂。为丰富法治文化内涵,展现政法队伍的人文风采,《山东法制报》副刊现面向全省政法系统干警、职工及文学爱好者长期征集文学作品。我们期待用文字记录法治进程中的点滴故事,用笔墨抒写政法人的情怀与担当。
一、征稿主题
1.一线纪实:执法、司法工作中的真实案例、办案手记或基层故事,体现法治精神与人文关怀。
2.政法风采:反映政法干警忠诚履职、为民服务的先进事迹或感人瞬间。
3.法治随想:对法治建设、社会治理的思考与感悟,体裁可为杂文、评论或散文。
4.文学天地:诗歌、小说、散文等原创文学作品,内容需贴近政法生活或法治主题。
二、投稿方式
邮箱:sdzfwwh@163.com(邮件标题注明“副刊投稿”)
投稿即视为授权本报编辑修改及传播,作者文责自负。
山东法制报编辑部
来源:山东法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