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看见自己・我的教育答卷——2025年邗江教师自述专题宣传 | 邗江区第一中学吴晗 、徐润泽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1 19:55 1

摘要:从事教育事业不知不觉已经第十个年头年。站在三尺讲台上,我始终在思考:语文课本里的文字不该只停留在纸面上,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触摸到文化的温度?如何让他们从 “读文化” 变成 “懂文化、传文化”?四年前,学校计划打造特色社团,当 “中学生领导力” 社团的指导工作交

从事教育事业不知不觉已经第十个年头年。站在三尺讲台上,我始终在思考:语文课本里的文字不该只停留在纸面上,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触摸到文化的温度?如何让他们从 “读文化” 变成 “懂文化、传文化”?四年前,学校计划打造特色社团,当 “中学生领导力” 社团的指导工作交到我手中时,那个盘旋已久的疑问,忽然有了清晰的方向 —— 或许,社团就是连接课堂与文化、知识与实践的桥梁。我暗下决心:要让这个社团不只是 “活动组织”,更要成为学生走进非遗、成长蜕变的舞台。

一、初接社团:在 “领导力” 里寻教育初心

刚刚接手社团时,我曾有过短暂的迷茫:“中学生领导力” 到底该如何落地?总不能只是让学生搞搞形式化的活动。我没有急于定方向,而是先找到了马俊校长,把自己的困惑和想法和盘托出。马校长听完后,当即给了我邗江中学领导力社团王佳曦主任的联系方式,还特意跟对方打了招呼,让她多给我些指导。

我立刻联系了王佳曦主任,说明来意后,她特别热情,不仅约我当面交流,而且没有丝毫保留,一五一十地倾囊相授。她还跟我说:“别一开始就追求大而全,先找到一个小切口,比如结合本地特色,让学生能摸得着、参与得了,慢慢就能做出效果。” 这番话像一盏灯,一下子照亮了我原本迷茫的思路。

得到王主任的指导后,我心里有了底,组织社团学生围坐在一起展开讨论。讨论中,陈杭宇和王雅萱两位同学主动站出来,提出想承担队长职责,还带着组员一起梳理思路,最终确定了 “非遗文化探索” 的核心方向。很快,我们的第一场 “非遗探索之旅” 就启程了 —— 周末,学生们提前查好扬州玉器市场的地址、整理好要询问的问题,还分工明确:有人负责记录玉雕种类,有人负责打听纹样寓意,有人负责拍摄素材……

那次探索结束后,学生们兴奋地围着我分享收获:“原来玉雕有这么多花样!”“原来扬州玉雕有两千多年历史呢!” 看着他们眼里的光,我更坚定了最初的想法:所谓 “指导”,从不是老师替学生铺路,而是在实践中让他们自己学会勇敢与坚持 —— 而陈杭宇同学展现出的组织力与担当,也让我看到了 “中学生领导力” 最鲜活的模样。

二、玉雕非遗:架起 “高校 + 社会” 的合作桥

第一次市场探索让学生们对非遗有了浓厚兴趣,但我知道,仅靠 “逛市场、查资料” 远远不够。陈杭宇也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带着社团成员开会讨论:“想真正了解玉雕,得去专业的地方,找真正的匠人学!” 于是,“对接高校和工作室” 的想法被提了出来 —— 而这一次,陈杭宇主动请缨,承担起联系高校资源的主要任务。

那段时间,我们把南通大学、扬州大学列为重点联系对象,还特意整理了社团的活动初衷,一笔一画写在纸上,方便和高校老师沟通。在我的协调下,陈杭宇带着几名学生代表一起去了扬州大学物理学院说明来意,我们的社团得到了扬州大学物理学院“奇思益想”社团老师的肯定,答应和我们一起共建公益项目,助力非遗传承。之后,我接过后续对接的工作,还特意邀请鞠晓斌校长、陶飞校长一起,去扬州大学参加合作授牌仪式 —— 两位校长全程高度支持,还反复叮嘱 “要把这个项目做扎实,给学生真正的成长”,这份对学生成长的重视,让我满心感激。

南通大学杏林学院的合作对接,同样离不开学生的努力与学校的支持。陈杭宇和团队整理了社团的活动成果,我则带着这些材料,多次与南通大学校方沟通,最终成功邀请校领导来我校,共同举行 “非遗玉雕基地” 共建仪式。

高校资源落地后,对接社会工作室的工作也提上日程。我们去拜访了王广安玉雕工作室、时庆梅玉雕大师工作室。第一次见时庆梅大师时,同学们提前一周准备了 “问题清单”,从玉雕工具使用到设计理念,从大师的从业故事到对年轻人的期待,每一个问题都透着认真。时大师被这份热情打动,不仅耐心解答,还当场答应和学校共建 “非遗实践基地”,并来到学校亲自开设扬州玉雕知识讲座,让非遗的种子在邗江一中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

后来举行合作收牌仪式,鞠晓斌校长、陶飞校长、王军主任亲自到场,徐润泽老师忙前忙后协调细节,看着学生们举着 “邗江一中非遗实践基地” 的牌子,眼里闪着光,我忽然明白:教育从不是一个人的独行,而是一群人的同行 —— 有学生的主动成长,有同事的无私帮忙,有领导的坚定支持,才能让 “不可能” 变成 “可能”,而我,只是有幸成为了那个 “推开门” 的人。

而我,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长:从最初的 “方向引导者”,到后来能和专家、匠人探讨非遗传承的难点;从单纯的语文老师,慢慢变成 “非遗文化的推动者”。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学生身上的无限可能 —— 只要给他们机会、搭好平台,他们就能绽放出远超预期的光芒。

三、雕版印刷:让非遗 “活” 在学生手里、心里

如果说玉雕项目让学生 “走近” 了非遗,那雕版印刷项目,则让学生真正 “参与” 了非遗。作为扬州的传统技艺,雕版印刷有着千年历史,但很多学生只在历史课本里见过相关图片,对它的制作过程一无所知。于是,我又萌生了 “让雕版印刷进校园” 的想法。

我们邀请到了雕版印刷大师来校开展讲座,大师不仅带来了自己制作的雕版成品,还现场演示了 “刻版、刷墨、拓印” 的全过程。讲座之后,我又争取到让学生 “亲自体验” 的机会。看着学生们握着滚刷的手越来越稳,我分明看到非遗的魅力正顺着宣纸的纹路,悄悄渗进他们心里。

光在学校体验还不够,我想让学生成为 “非遗传播者”。于是,我请罗定校长帮忙联系了邗江实验小学,和徐润泽老师一起带着社团学生去那里开设 “雕版印刷体验课”。第一次给小学生展示,社团的学生们既紧张又兴奋:有的提前做了 PPT,给小学生讲雕版印刷的历史;有的负责演示拓印步骤,手把手教他们用滚刷上墨、铺纸压印;还有的负责发放宣传海报。看着自己的学生从 “学习者” 变成 “小老师”,我心里满是骄傲 —— 这就是 “领导力” 的成长,是在实践中慢慢练就的担当。

更让我觉得意义非凡的,是后来与毕业季相关的一段经历。临近高考,我找到马校,提议用雕版印刷为毕业生准备一份特别的祝福。马校听后十分支持,当即决定邀请扬州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杨小扬大师亲笔题刻 “金榜题名” 板,我邀请雕版印刷传承人沈赟大师亲自雕刻。最终,在毕业典礼上,我们将拓印着 “金榜题名”的宣纸送到毕业生手中,看着他们眼里的惊喜与感动,我忽然明白,非遗不仅是刻在木版上的技艺,更是能被时光传递的温度。

四、赛场绽放:让邗江一中的非遗故事走向全国

付出总有回报。在带领学生参与全国中学生领导力大赛时,我们把 “玉雕”“雕版印刷” 项目做成了展示方案。为了让方案更完整,我和徐老师放弃自己的暑假休息时间,陪着学生一起修改 PPT:从项目背景到实践过程,从学生收获到文化意义,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打磨。有的学生讲解时很紧张,总是忘词,我和徐老师连续两个星期陪着他们一遍遍地练,从语气语调的把控到肢体语言的配合,从项目展示到质询问题的回答,我们模拟大赛现场,一次次地帮他们打磨调整。

当我们站在全国大赛的舞台上,看着学生自信地讲解 ,看着评委们频频点头,我的心里既紧张又期待。最终,当听到 “邗江一中雕版印刷项目获得全国特等奖” 时,学生们激动地抱在一起哭了,我也忍不住红了眼眶 —— 那是学生们用实践换来的荣誉,是凝聚了两年心血换来的成果。雕版印刷这个项目做了两年,两次暑期参赛均获得全国特等奖,得到了组委会的认可和好评。。

感谢一路上领导的支持和同事的陪伴,未来,我还会继续带着 “中学生领导力” 社团走下去,去探索更多的非遗项目,把非遗文化的故事讲得更远、更精彩。

供稿:邗江区第一中学

审核:刘志东 王久平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