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提醒:3种鱼容易导致孩子白血病,家长购买时需警惕!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17 03:52 1

摘要:给孩子吃鱼本是好事——高营养、好消化,丰富的DHA还能帮着长脑子。可谁能想到,有些鱼看似肥美新鲜,却可能悄悄给孩子的健康埋下隐患,甚至与白血病的风险扯上关系。

给孩子吃鱼本是好事——高营养、好消化,丰富的DHA还能帮着长脑子。可谁能想到,有些鱼看似肥美新鲜,却可能悄悄给孩子的健康埋下隐患,甚至与白血病的风险扯上关系。

2018年广州一项儿童白血病病例追踪调查里,一个细节让人揪心:不少患病孩子都有长期吃某类人工养殖鱼的习惯。这些鱼问题不在本身,而在养它们的“猫腻”里。

先说多宝鱼。这鱼鲜嫩不腥,很多家长爱买给孩子炖着吃,却不知有些养殖户为了让它长得快、长的肥,会用激素“催熟”——雌激素、促生长激素,甚至违禁抗生素都可能藏在鱼身里。这些东西进入孩子体内,就像点燃一根“慢引线”:激素会干扰免疫系统发育,尤其是骨髓造血系统,而这恰恰是白血病的高发靶点。孩子肝肾还没长好,解毒能力弱,长期吃下去,风险比成人高得多。其实在不少地方,多宝鱼早已被学校食堂拉黑,只是很多家长还不知道。

再说说草鱼。不是所有草鱼都危险,怕的是那种在污水塘里长大的——池塘没循环水,饲料里混着各种添加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某些地区的这类草鱼,重金属镉、铅超标率能到15%以上。别觉得重金属离孩子远,它们一旦进入孩子身体,会悄悄沉积在骨髓、肝脏和神经系统里,很难排出去,就像埋了颗定时炸弹。尤其是铅,会破坏血细胞生成机制,让白血病的风险大大上升。

最让人意外的是锦鲤。你可能会想“谁会吃观赏鱼?”可在有些地方,锦鲤经处理后会变成餐桌上的“红烧鱼块”,谁也看不出原貌。作为观赏鱼,它们生长期要注射色素、抗寄生虫药、抗菌剂,这些药在正规食用鱼里是严禁使用的。其中一种叫“孔雀绿”的染色剂,被世卫组织列为潜在致癌物,会破坏DNA修复机制,增加血液系统细胞突变的可能。而孩子骨髓细胞分裂活跃,对毒素更敏感,一旦受损,往往难以逆转。

这些“问题鱼”为啥能流入市场?监管难覆盖每口鱼塘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有些商贩为了让鱼长得快、卖相好、压低成本,只能“动手脚”。最让人无奈的是,很多家长觉得“活鱼就安全”,却不知陷阱就藏在那活蹦乱跳的外表下。

烹饪方式也可能踩坑。有些家长爱把鱼做成糖醋、红烧,觉得能掩盖腥味,却让孩子吃进更多调料残留和焦糖化物质;高温油炸或反复煎炸的鱼,蛋白质焦化后会产生“杂环胺”——已知的致癌物,可能诱发基因突变。江苏就有个9岁孩子,确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后,医生追溯发现,他过去三年几乎每周都吃一次快餐店的炸鱼块,那些鱼块来源不明,疑似廉价人工养殖鱼,药残超标。

其实,“看上去健康”的鱼可能更有问题:颜色太鲜艳、肉质紧实到不易碎,大概率用了保鲜剂或增肌激素;真正天然的鱼,肉质有弹性但不僵硬,颜色偏淡,鱼腮红润却不刺眼。

教几个识别小技巧:闻鱼肚子,正常的只有淡淡腥味,有化学味、药味的别买;看鱼眼,饱满透明、有神的才好,发白、凹陷的可能被药物催过;摸鱼鳞鱼皮,滑得像涂了油的,多半被动过手脚。

别再迷信“鱼越肥越好”“养殖鱼比野生鱼干净”。野生鱼可能有环境污染风险,但靠药物、激素催肥的养殖鱼,问题往往更隐蔽。孩子的身体像间刚装修的小屋,任何一点毒液渗入,都可能留下难消的痕迹。白血病不是突然降临的,很多时候是“微毒积累”的结果。我们控制不了所有污染,但至少能从一条鱼开始,守住孩子的餐桌安全。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为健康科普参考,不构成医疗诊断或治疗建议。鱼类食用安全及疾病预防存在个体差异,具体饮食选择及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疗机构及医生。如怀疑相关健康风险,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 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 中国儿童食品安全与健康指南(2022年版)[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 中国居民食物安全风险监测报告(2021)[R]. 北京: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

3.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童血液科. 儿童白血病环境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2018)[J].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2019, 34(5): 1067-1070.

4.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uidelines for Contaminants in Food: Heavy Metals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ants [R]. Geneva: WHO, 2020.

来源:综合科周医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