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是心梗的“预警器”?医生:耳朵出现这3个症状,抓紧去医院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02 10:04 2

摘要:不少人听了这事第一反应就是:“耳朵和心脏八竿子打不着啊!”其实还真不是空穴来风。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都在提示我们,耳朵这玩意儿,跟心血管健康,还真有点关系。

别不把耳朵当回事儿。它可不光是戴耳环、听八卦的地方,有时候,它还挺“多嘴”的,能提前透露出身体里正在酝酿的大事儿——心梗

你要是发现耳朵最近不太对劲,别只想着是不是上火或者洗澡水进了耳朵,尤其是出现了那三种“异样”,那可得打起十二分精神。

不少人听了这事第一反应就是:“耳朵和心脏八竿子打不着啊!”其实还真不是空穴来风。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都在提示我们,耳朵这玩意儿,跟心血管健康,还真有点关系。

临床上就有医生发现,一些患有冠心病或者心肌梗死的病人,在发病前,耳朵早早就“亮红灯”了,只不过我们平时压根儿没注意。

比如“耳垂折痕”这个词,你可能都没听说过。说白了,就是耳垂上出现一条斜着走的皱纹,看起来像是有人在耳垂上用刀轻轻划过一道。在医学上,这叫Frank'ssign。

很多大夫都有经验:不少中老年心梗患者,耳垂上都有这道印儿。虽然不能说你有这道折痕就一定会心梗,但统计学上确实发现,这个折痕跟冠心病、动脉硬化之间有那么点说不清道不明的“牵连”。

你要问为啥耳垂会先出问题?那得从血管说起。耳垂那一小块肉,血管分布其实不多,供血也不算充足,跟心脏那种需要大量血氧的器官比起来,就像一个边远小村和大都市的差距。

偏偏它又对血液循环的“风吹草动”特别敏感。身体一旦出现动脉硬化、血管弹性变差,耳垂的毛细血管最先“吃不消”,于是那条折痕就悄悄冒出来了。

除了这道被戏称为“心脏皱纹”的折痕,还有一种情况也得引起重视,就是耳朵经常发凉。尤其是天不冷,屋子里暖和着的,你摸摸自己的耳朵却冰凉冰凉的,那就得琢磨琢磨是不是血液循环出了点岔子。

尤其是高血压、高血脂的人,血管容易堵,血液流得慢,耳朵最先“断粮”。有时候不只是凉,还发麻,像是被风吹僵了似的,这种反应其实挺“诚实”,它在告诉你:“该检查一下心血管了。”

还有一种更明显的信号,是耳朵突然听不清了,甚至耳鸣。这个就更容易被误解了,很多人以为是老年性聋,或者是前几天熬夜、戴耳机戴太久了。

可偏偏有研究指出,突发性耳聋跟心脑血管问题可能也是“一家亲”。耳蜗里的微血管非常娇气,一旦血供不足,听力立马就出问题。这种突发性的听力下降,有时候还是心梗发作前的征兆之一。

你别看耳朵小,它其实是个“神经密集区”,就像是个全天候的健康监测器。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在耳后绕来绕去,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它就能察觉。

而心脏这个“老大哥”,跟这些神经系统联系特别密切。你想啊,身体一旦应激,比如血压猛升、心率突跳,这些信号沿着神经传到耳朵,就可能表现成耳鸣、耳内压感、甚至眩晕。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些耳朵的变化,不是说你一出现就一定是心梗。医学上讲的是相关性,不是因果性。就像你吃火锅上火了长痘,不代表火锅专门找你麻烦。但如果你年过五十,三高缠身,家里还有人得过心梗,再加上耳朵也开始“闹情绪”,那就得小心点了。

很多人误以为心梗一定是“剧烈胸痛、捂着心口倒地”,但其实不少人发病前压根没啥动静。有的就只是觉得累,像没睡醒;有的只是耳朵闷闷的、听不清东西。你说这谁能想到?可医学上真有这种“沉默型心梗”,特别在糖尿病患者中更常见。

我们门诊上就遇到过一个六十出头的大爷,耳朵两边都有明显的折痕,家属还开玩笑说:“这耳朵像被谁揍了。”结果一查心电图,心梗已经“悄悄”发生过了,老人自己都没察觉。后来做了心脏造影,三根血管堵了两根,还好发现得早。

所以说,身体给你的“预警”,你要是听不懂,它可不会给你第二次机会。不要觉得自己年纪轻、运动多、饮食清淡就高枕无忧。现在心梗年轻化趋势明显,三十多岁发病的也不少,特别是熬夜、抽烟、压力大的群体。

那具体该怎么防?别怕我啰嗦,咱不说那些大道理。你就记住一句话:让血管保持“通畅”,别让它“憋气”。日常饮食,咸的、油的、甜的,别一口气全吃;吃饭别吃到撑,七分饱刚刚好。

别老坐着,哪怕你不去健身房,在家做做广播体操、饭后站着刷碗、出去买菜走两步,都是在帮血液“流起来”。

还有一点特别重要的,睡觉别熬夜,这不是老生常谈。你想啊,夜里是心血管休息的时间,你老不让它休息,它第二天还能好吗?再加上压力山大、情绪激动,心脏这个“劳模”也会累垮的。

耳朵的毛病,其实也就那几样,但难的是你能不能把它当回事。别小看一条耳垂的折痕,也别忽略一阵耳鸣。它们不是吓唬你的,而是真真切切地提醒你:身体的“电池”可能快没电了。

你要是发现自己耳朵变得特别凉、耳垂上多了“皱纹”,或者突然听力减退,那就别再犹豫。该去医院的就去,不该自己判断的别硬抗。医生不是神仙,但早发现的问题,他们真的能帮你稳住。

说到底,耳朵不是预言家,它只是个传话筒。你要是愿意听,它就能帮你捎来心脏的“求救信号”。人这一辈子,最大的问题不是生病,而是明明身体说了话,我们却装作没听见。

参考文献:

[1]李俊,郑晓燕,杜启明.Frank耳垂折痕与冠心病关联性的研究进展[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22,21(03):229-232.

[2]张志强,李文君,王丽.突发性耳聋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24,31(05):348-351.

[3]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冠心病早期识别与干预指南(2023年版)》[S].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23.

来源:重症科冯医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