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态文化阵地作为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关键载体,在凝聚社会共识、推动绿色发展方面意义重大。广西具有独特的喀斯特生态系统、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和面向东盟的开放优势,重塑生态文化阵地建设体系有助于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理念深入人心,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生态文化阵地作为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关键载体,在凝聚社会共识、推动绿色发展方面意义重大。广西具有独特的喀斯特生态系统、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和面向东盟的开放优势,重塑生态文化阵地建设体系有助于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理念深入人心,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构建多元融合的阵地体系,夯实生态文化传播根基
打破传统单一模式,构建“展示—体验—实践”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格局,是广西生态文化阵地建设的重要方向。要在现有“三馆一走廊一中心”的基础上,整合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域标识性的生态文化矩阵。
强化核心阵地的引领功能。依托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馆、生物多样性摄影长廊等设施,融入“碳足迹追踪”“生物多样性数字沙盘”等互动装置,利用AR技术还原漓江流域生态修复和北部湾红树林固碳场景,让展示更加生动。借鉴自治区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的经验,在南宁、桂林、梧州等重点城市建设生态环境教育综合体,设置“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专题展区,展示油茶、六堡茶等生态产品的价值转化路径。
拓展基层阵地的覆盖广度。针对基层阵地“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在自然保护区、传统村落、产业园区分类建设特色阵地。在喀斯特地貌典型区域打造“石头上的生态课堂”,在海域建设“海洋生态驿站”,开展沉浸式体验活动。
激活跨界阵地的协同效应。建立“生态+”跨界融合机制,与教育部门联合创建“生态校园”,与文旅部门打造“生态旅游精品线路”,与农业农村部门共建“生态乡村示范点”,形成“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推动科技赋能与模式创新,提升生态文化传播效能
随着新媒体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广西生态文化阵地建设需创新传播方式,让生态理念能够更有效触达公众。
打造智慧化传播矩阵。布局“短视频+直播+AI”赛道,制作“喀斯特生态密码”等系列科普短视频,结合重要节点开展直播活动,定期组织开展跨区域生态科普直播活动。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开发“生态环境智能问答系统”,建设虚拟生态展馆,实现信息的个性化推送。
创新互动参与机制。借鉴柳州的经验,开发“生态广西”互动平台,设置多种互动板块,鼓励公众参与。举办首届广西生态环境短视频大赛,展示优秀作品。
强化舆情应对与舆论引导。构建“监测—研判—处置—反馈”闭环机制,组建专业网评队伍,开展舆情应对培训。在相关平台设立“舆情回应”专栏,及时答疑解惑。加强与主流媒体合作,推出深度报道。
深挖地域特色与品牌价值,增强生态文化影响力
广西拥有独特的生态和文化优势,生态文化阵地建设应立足本土特色,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生态文化品牌。
塑造“生态+民族”特色IP。将壮族歌圩、瑶族服饰等民族文化元素融入生态宣传,开发生态民俗体验项目。挖掘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智慧,建设“民族生态文化展示馆”,展现传统治理模式。
打造“生态优势转化”示范阵地。紧扣“让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主题,在百色靖西市建设“喀斯特生态产品展示中心”;在南宁建设“生态优势转化体验馆”;推广柳州经验,开发“生态经济地图”。
拓展面向东盟的生态文化交流平台。依托东博会平台,在南宁建设“中国—东盟生态文化交流中心”,举办各类活动。组织中国与东盟青年开展生态考察,分享经验。翻译制作多语种手册,开展生态理念培训。借助媒体平台开设专栏,讲好合作故事。
完善保障机制与队伍建设,筑牢生态文化发展根基
生态文化阵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完善的保障机制和专业的人才队伍。
强化组织领导与统筹协调。将生态文化阵地建设纳入考核体系,明确责任分工。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阵地建设中的资源整合、项目推进等问题。设立专项经费,重点支持职工教育培训、技术创新及阵地运营,建立“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机制,将培训成效纳入年度考核指标。
健全阵地管理与评估体系。建立服务效能评价指标,将职工参与培训次数、技能提升幅度等纳入评估体系,定期发布发展报告。推行“阵地联盟”模式,促进跨区域资源共享,联合开展职工实训、教学研讨等协同培训活动。
加强专业队伍与人才培养。推动各市设立专门宣教机构或指定专人负责,构建“分级分类、精准施教”的职工教育培训体系。建立“生态文化讲师团”,吸纳行业专家、业务骨干开展巡回授课。
来源:当代广西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