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彝族创世史诗《查姆》是彝族文化的瑰宝,蕴含着彝族人民对世界起源、人类发展的深刻思考。本文深入探讨《查姆》的历史渊源,从其产生的地理环境、民族历史、文化传承等多方面进行剖析,揭示其在彝族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研究彝族古代社会的重要价值。通过对《查姆》的研究,
彝族创世史诗《查姆》是彝族文化的瑰宝,蕴含着彝族人民对世界起源、人类发展的深刻思考。本文深入探讨《查姆》的历史渊源,从其产生的地理环境、民族历史、文化传承等多方面进行剖析,揭示其在彝族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研究彝族古代社会的重要价值。通过对《查姆》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彝族人民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传统,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彝族;《查姆》;历史渊源;文化传承
《查姆》作为彝族的创世史诗,在彝族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以独特的叙事方式,讲述了天地万物的起源、人类的诞生与发展等内容,是彝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对《查姆》历史渊源的研究,能够让我们深入了解彝族文化的根基,探寻彝族人民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的思想演变和文化传承脉络。
“查姆” 为彝语音译,在彝语中,“查” 意为 “源”,“姆” 意为 “大”,整体意思为 “万物起源”,形象地表明了这部史诗是对世间万物起始的追溯与讲述。
《查姆》内容丰富,涵盖了众多方面。据彝族《毕摩经》记载,最早的《查姆》有一百二十多个 “查”。现有整理版本中,其上部主要记述开天辟地、洪水泛滥、人类起源、万物源头等。例如,讲述了宇宙最初是一团混沌的雾露,分不出天地、白天黑夜,后来群神在太空中种活梭罗树,梭罗树开花才有了日月星辰,雾露变气育万物,从而造出天地、山川河流等。人类最早的一代是 “拉爹”,只有一只眼睛,这代人不会说话、不会种田,生活如同野兽。后来经神女帮助,独眼睛人变为直眼睛人,学会了一些生存技能。再到 “拉文” 这一代,有两只横眼睛,形象与现代人相同,开始从事农耕等生产活动。下部内容包括天文地理、占卜历算、诗歌文学等,堪称古代彝族社会的百科全书。如讲述了麻棉绸缎、金银铜铁锡、纸笔、书、药等物种的起源。
在没有彝文之前,《查姆》均为口头流传,依靠彝族人民口口相传得以延续。有了老彝文后,通晓彝文的毕摩(彝族祭司,亦是民间知识分子)将其记录在 “彝书” 和 “贝玛经” 中,以书面形式传承。在传承过程中,毕摩发挥着关键作用,他们不仅负责记录史诗,还在丧葬、祭祀等场合吟唱《查姆》,使史诗在特定的仪式活动中得以传播。此外,当地彝族群众在逢年过节、婚丧祭祀、盖房起屋、播种收割等重要时刻,也会请毕摩吟唱《查姆》,其声音庄严深沉,有的毕摩可以连唱数日。《查姆》常常用曲调优美的 “阿噻调” 来配唱,有时亦用大四弦伴奏,以载歌载舞、有唱有述的形式呈现,增强了史诗的感染力和传播力。
《查姆》主要流传于云南省双柏县哀牢山彝族地区及大麦地乡底土村一带。哀牢山地区地势复杂,山峦起伏,森林茂密,河流纵横。这里气候多样,垂直气候差异明显,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各类野生动植物、矿产资源等。高山深谷的地形为彝族人民提供了相对独立的生存空间,同时也塑造了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对自然的认知。
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彝族人民的生活与自然紧密相连。《查姆》中对自然万物的描述与崇拜,很大程度上源于哀牢山地区的自然特征。例如,史诗中关于万物起源于雾露的说法,可能与哀牢山地区多雾的气候特点有关。雾露在山间弥漫,给人一种神秘而朦胧的感觉,让彝族先民联想到世界最初的混沌状态。同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也反映在《查姆》中,如对各种树木、花草以及野兽的提及,这些都是彝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频繁接触到的事物,成为了史诗创作的素材。此外,山区的生活使得彝族人民对自然力量既依赖又敬畏,这种情感在《查姆》中表现为对神的崇拜,神在史诗中掌控着天地万物的运行和人类的命运,这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面对自然时的无力感和对自然恩赐的渴望相契合。
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其起源与古羌戎(或古氐羌)有着密切的联系。据研究,彝族是古羌戎与当地土著融合的遗裔,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多次迁徙。从西北、甘青地区迁入云南等地的过程中,彝族人民不断适应新的环境,与不同的民族交流融合。在迁徙过程中,他们的文化也在不断发展演变,《查姆》作为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必然受到民族迁徙和发展历程的影响。例如,史诗中可能会包含迁徙途中的经历、与其他民族交往的故事等元素,这些都反映了彝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文化积累。
《查姆》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彝族历史的一种特殊记录。它通过神话传说的形式,反映了彝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特征。如史诗中描述的人类发展的三个阶段 —— 独眼睛时代、直眼睛时代和横眼睛时代,可能对应着彝族社会从原始蒙昧走向相对文明的发展历程。独眼睛时代人类的野蛮、无序,反映了彝族先民早期艰难的生存状态;直眼睛时代人类学会了一些基本的生存技能,如建屋盖房、栽培庄稼等,这可能是彝族社会发展的一个进步阶段;而横眼睛时代人类的形象与现代人相同,且能够制造各种工具、从事多样化的生产活动,体现了彝族社会在不断发展中逐渐成熟的过程。此外,《查姆》中关于洪水泛滥的故事,也可能与彝族历史上经历的自然灾害或重大事件有关,通过史诗的传承,这些记忆得以保存下来。
彝族有着独特的宗教信仰,毕摩教在彝族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毕摩作为宗教祭司,是彝族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查姆》主要由毕摩用彝文记录并传承,在宗教仪式中吟唱。毕摩教的神灵观念、祭祀仪式等都在《查姆》中有所体现。史诗中创造了大量的神和英雄形象,如涅侬撒萨歇、儒黄炸当地、罗阿玛、罗塔纪等,这些神灵在彝族的宗教信仰中具有重要地位,他们的故事通过《查姆》得以流传,强化了彝族人民对宗教信仰的认同。同时,《查姆》中的一些情节,如神对人类的惩罚与拯救,也与毕摩教所倡导的善恶观念相契合,对彝族人民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影响。
彝族的民俗传统丰富多彩,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活动都有独特的仪式和习俗。《查姆》与这些民俗传统紧密相连,在民俗活动中得以传承和发展。例如,在丧葬仪式中,毕摩吟唱《查姆》,一方面是为了缅怀逝者,另一方面也是通过史诗的讲述,向后人传递彝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在节日庆典上,人们表演与《查姆》相关的歌舞,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此外,彝族的一些传统手工艺、服饰等也可能受到《查姆》的影响,在图案、造型等方面体现出史诗中的元素,成为《查姆》文化传承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
《查姆》是彝族文化的集大成者,它承载了彝族人民的世界观、价值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多方面的文化内涵。通过《查姆》,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彝族独特的文化传统,领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史诗中对天地万物起源的独特阐释,展现了彝族人民对世界的认知方式,这种认知与其他民族有着明显的区别,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同时,《查姆》中所蕴含的勤劳、勇敢、团结等价值观念,对彝族人民的精神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是彝族文化传承的核心内容。
对于研究彝族古代社会的历史,《查姆》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彝族远古时期社会生活的窗口,通过史诗中的描述,我们可以推测彝族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生产方式、社会组织结构、婚姻制度等。如从人类发展的三个阶段中,可以看出彝族社会从原始的采集狩猎向农耕文明的转变;从关于洪水后兄妹成亲繁衍人类的故事中,也能窥探到彝族早期婚姻制度的一些特点。此外,《查姆》中与彝族迁徙历史相关的线索,有助于我们还原彝族的迁徙路线和民族融合过程,为民族史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在文学领域,《查姆》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丰富的人物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展现出极高的艺术魅力。它采用神话传说的形式,将现实与想象相结合,创造出一个奇幻而又充满生活气息的世界。史诗中对各种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的生动描写,以及对人物性格的细腻刻画,都体现了彝族人民卓越的文学创作能力。例如,对独眼睛人、直眼睛人、横眼睛人的形象塑造各具特色,通过他们的行为和生活场景,展现了不同阶段人类的特点。同时,《查姆》的语言富有韵律美,在翻译成汉文后,虽然难以完全保持原有的五言体格式,但依然保留了其朗朗上口的特点,读起来具有强烈的节奏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彝族创世史诗《查姆》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它诞生于哀牢山独特的地理环境中,与彝族的民族历史、文化传承紧密相连。从地理环境对其内容的影响,到民族迁徙发展在史诗中的反映,再到宗教信仰、民俗传统与《查姆》的相互交融,都充分展示了这部史诗在彝族文化中的核心地位。《查姆》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在文化、历史研究和文学等多个领域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通晓彝文的人越来越少,《查姆》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应当重视对《查姆》的保护与传承,通过多种方式,如加强彝文教育、开展相关文化活动等,让这一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和发展,使其继续在中华民族文化的百花园中绽放光彩。
来源:彝空间音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