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学生生活费增速在加快。据媒体统计,从1994年到2020年,大学生月均生活费从200多元到近2000元,增长近八倍。而与此同时,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增长仅一倍左右。
原创金晶真实故事计划
2025年09月02日 09:29北京
大学生生活费增速在加快。据媒体统计,从1994年到2020年,大学生月均生活费从200多元到近2000元,增长近八倍。而与此同时,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增长仅一倍左右。
当大学生的消费指数增长高于整个家庭的消费指数,代际观念的冲突背后,除了物价上涨、消费观念的迭代,还有些花销,却是在学历贬值、内卷加速的环境下催生的被动支出。在学历投入增高、学历回报开始走低的情况下,水涨船高的生活费作为学历成本的一部分,也考验着如今的中国家庭。
月底,当林君再度将手机备忘录中的生活费明细账单截图,发给母亲上报。母亲再次问起:“上个月的都用光了吗?这个月我能少给你点吗?”
林君在北京一所985大学读水产养殖专业。入学前,考虑到北京消费高,母亲照着同事孩子在山东1500元的生活费,给林君往上拔高了些,答应每月提供2000元生活费。从山东一所重点高中考入北京985高校,林君的生活费在同学间是标准水平,因此,她并没有抱着要格外节俭的想法, “该吃吃该喝喝”。 但很快她发现,怎么读大学“哪里都要钱”。
扣除三餐、社交、添置日用品、水电费等基本支出,第一周,林君便花掉了800块,几乎花去了生活费的1/3。除此之外,她和大多数同学一样,把生活费花在兴趣爱好、社交旅游上。她喜欢汉服、彩插等,平均每月花费3、400元。除此之外,过年回家从北京到山东的往返机票等包含在内后,母亲给的生活费很快便捉襟见肘。林君从高中起,便有接彩插漫画赚些几十、上百零用钱的习惯,加上兼职收入仍不够后,林君动用了1000块的网贷额度。
林君生活费的隐秘增长,家中还要负担包括二胎妹妹的育婴支出等家庭开销,这让林君和她的父母倍感压力,母亲开始止不住在每月发放生活费时,暗示林君节省一些。
大学生生活费正在难倒一些家庭。8月,一名网友在问答平台上发帖求助,自己小概率被中国海洋大学录取,却“经济困难,爸妈天天责骂我报太远,不想给我生活费和路费,我该怎么办”。引发关注后,热心网友提醒可以申请助学贷款和贫困生补助后,她更新帖文,表示父母协助她成功办理了生源地助学贷款,并联系学校了解了相关政策。
而在2023年,一名大学女生曾发帖,自己因为1200元的生活费哭了一个晚上。“吃饭已经要1000了,还有水费话费电费网费,回家还有车费,女生需要的卫生用品、沐浴露等等,根本不敢想要怎么活。”
在社交媒体上,越来越多大学生表达了关于生活费的困扰。处在刚成年且缺乏经济能力、父母对他们的法定抚养义务已终止的阶段,其中一些人面临尴尬处境:将每次开口要生活费时承受的心理压力比作 “寄人篱下” ,或将“生活费”称作 “窝囊费”;有人在知晓家庭经济情况后,早早患上金钱焦虑。
相较于在高消费的一线城市的林君,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一所大学的准大三学生田婉,在进入大学前,先是说服家人将每月1000元的生活费提升到1500元。开启大学生活后,田婉发现这部分生活费在大学仍不够用。
虽然学校地处三线城市,但校内消费水平还是远超田婉的想象,正常吃一餐直逼二十,再加上开学大件生活用品的采买,才过20天,她发现手上只剩下一两百块。参加的社团时常聚餐,密切的关系通常需要饭局维持,平摊下来人均就要七八十,远远超出预期。除日常生活、社交外,购买喜欢的电子产品对于田婉来也是生活中很大一笔开销。大一到大三,她添置了Ipad、Switch游戏机、相机等,都要大几千元。
图丨田婉自己攒钱买下的相机
田婉来自湖北县城的一个单亲家庭,不愿增加在县城做零工的父亲的负担,大一,田婉靠在周末做家教的1000多元的收入维持,大三又开始做起了自媒体。但等到2025年大三暑假,现实给了去杭州一家互联网大厂实习的田婉一击:即使依靠着自己的积蓄能够独立在异地租房,但工资根本抵不过异地生活等开销。
大学生生活费隐秘而广泛地增长,正让一些中国家庭愈发难以承受。 2025年6月,一名来自北京的母亲在互联网发帖,给她“2025年入学的女儿”每月2800元生活费,这是女儿将三餐、水电网费、卫生用品、社交、护肤品等分类明细写下,再和母亲共同商量的结果。这名母亲感叹给女儿的生活费“相当于给一个人开工资”,这让她倍感压力。
今年七月初,广州外语外贸大学的准大三女生戴岚曾试图隐晦地向母亲提出涨生活费的诉求。
戴岚最大的苦恼在于巨额的恋爱支出。每个周末两天,戴岚和男朋友都会外出约会。
两人通常到附近的商场咖啡店一起坐着读书写作业,点一杯咖啡再加蛋糕,花费100元左右。在商场里吃一顿饭,150元左右。从大一开始,2500元的生活费对于戴岚来说,就已经不够用。除日常生活外,学习英语专业的她还需要报名雅思和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费用共计3000左右。
为了赚钱,戴岚在工作日晚上和周末上午同时兼职家教、翻译和机构老师。但大二开始,学业压力变大,戴岚辞去一些兼职,每月额外收入减少,她才决定求援母亲。
“生活费吃不吃得饱呀?你不是自己也挣钱吗?这些不够你花呀?”母亲接着问。敏感的戴岚觉得,母亲的语气从关心变成了质疑。戴岚没有多说什么,希望母亲涨生活费的愿望就此作罢。
2019-2024年期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5.9%。大学生生活费的增速却远高于物价上涨。据媒体统计,从1994年到2020年,大学生月均生活费从200多元到近2000元,增长近八倍;而同期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仅上涨约一倍左右。仅仅在饮食上面,更多大学生们的感受是:食堂越来越贵,便宜又好吃的档口消失了。
从江西山村考入河南一所211大学的50后杨建,回忆起自己1988年读大学时,国家对大学生尚有补贴,“不要杂费、书本费”,学校食堂中有他在村子里鲜少吃到的便宜量大的主食和肉菜, “馍馍1毛5,打半份炒豆腐只要5、6毛”。 杨建读大学4年,累计学费、生活费花销“只有4、5千元”,而入学时体重39公斤的他,毕业时足足吃胖了20多斤。
但杨建仍旧感叹,他没能赶上大学生的黄金时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读大学不收学杂费、伙食住宿费,部分学生还能享受津贴和公费医疗。一支钢笔、几件换洗衣物,就是全部的行李。七十年代末,高考刚刚恢复后,部分学校会根据学生家庭情况发放10-16元不等的生活费。还有些学校施行粮票制度,每月30斤左右,一个月的伙食费大约30元。
大学粮票制度一直到1993年、1994年左右才陆续被取消。与此同时,大学公费教育也迎来末班车,学费不再是象征性的每年150元,开始往2000元以上猛涨。
而从陕西考入武汉一所985大学的80后林生,在2007年读大学时,入学时每月生活费约400多元,早餐依靠食堂里几毛钱的包子就能搞定。而智能手机尚未流行、学校里并未安装空调,依靠不到500元的生活费,林生在学校里也过得不错。
杨建、林生的生活费,在大学享有的补贴,对于今天的年轻大学生像是遥远的传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食堂物价。2020年,大二在读的林君从北京校区搬到异地校区。林君至今记得,那年,新校区的学校食堂翻新,新增了二楼食堂。舍友迫不及待前往体验,打了三份素菜,饭卡消费27元。而林君常常吃的1.2元的包子,也在大二开学后,陆续涨到了1.5元、2.5元,学校超市内果切的价格大约是校外的1.5倍,更让她直言“吃不起”。
图丨林君舍友吐槽,新食堂的菜量只有拳头大小
2017年考入大连理工大学的葛佳,也察觉到了这一趋势。当时学校的一根玉米售价3块钱,同学们曾疑惑,食堂的补贴去哪里了?为此,学习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她还特地做了一期调研,采访食堂经理时,经理坦言,确有补贴,但都用在了食堂的硬件设施上。
葛佳的大学生涯,恰巧经历了大学商业化步伐加快的那几年。刚刚入学时,校内最大的连锁店是蜜雪冰城。等她2021年毕业前后,学校逐步引进了麦当劳。今年,葛佳在母校公众号里看到,学校在宣传食堂里新入驻的海底捞。
上涨的物价,日益减少的大学补贴外,如今的大学生享受着春夏空调、校园Wi-Fi等更加安逸的宿舍条件,生活费自然也水涨船高。
事实上,空调、热水器等在日常家庭中的基本配套,部分已经在大学中得到满足。2017年,独卫和空调在高校的覆盖率过半,有热水器的寝室近四成。在广州一所211大学新闻学院就读的大三学生小瑾,仅5月夏天宿舍空调打开后,她当月A掉的电费、网费、水费,便花去110多元。
而大学生更注重主观快乐体验的情绪消费,也早已被敏锐的商家们发现。于是,在琐碎的生活日常里,越来越多可供消费的场景被不断开发,无形中塑造了大学生们的消费习惯。
据《中国高校餐饮研究报告2025》,截至2024年12月,全国高校商圈内的社会餐饮门店数量已增至62万家。茶饮、咖饮、米饭快餐、粉面、火锅等多个餐饮品类的头部连锁品牌积极开拓高校餐饮市场,不少品牌进驻高校商圈数量超过500家。这些“贵替”,让大学生们还没走出校园,就已经被割了韭菜。
图丨葛佳所在学校内,各式各样的美食档口
林君回忆起大一时,她习惯去食堂花5元买个煎饼,吃完煎饼的手油腻腻的,口袋里没纸巾,拐弯就遇上贩卖机里售价六元的卷纸。这样的贩卖机埋伏在食堂旁、教学楼走廊、宿舍楼下和自行车停车位旁,着急使用的林君也会选择扫码购买。
而深刻洞察大学生心理的学校超市,还曾发起消费满五十可以免费抓娃娃十次的促销活动。为了抓娃娃,林君心甘情愿凑单,安慰自己“买的都是能用的东西”。
吃喝涨价的同时,随着疫情开放,社交娱乐等消费需求也全面开花。整合多个不同年代的研究项目发现,2007年到2018年,大学生生活费饮食支出的比例从83.8%下滑到43.9% ,社交娱乐消费支出开始占据半壁江山,包含看电影、演唱会、聚餐、旅游等等。
今年高考刚一结束,毕业3年的葛佳又再一次接到有关大学生生活费的咨询。父母在黑龙江老家经营小卖部,邻居忍不住在购物时向葛佳父母吐槽,因为1500元的生活费孩子觉得不够用,家里已经吵得天翻地覆。
转述这一情况时,葛佳父母表现出迟来的自豪感,“当时你都没有这种要求”。但时过境迁,葛佳并不觉得自己的情况有参考价值。并且,她觉得生活费还只是大学花销的开始,从大三、大四考研、实习开始,更高昂的花销也出现了。
2020年12月,葛佳第一次考研失利。二战时,因为已经毕业,学校无法为葛佳提供住宿,她只能额外花钱在校园和同学合租备考,每月房租900元。当时,花钱报班考研的同学不少,出于提高成功率、自我心理安慰的考量,葛佳又花费了6700元报了考研班,涵盖前期知识点教学与后期模拟考试。
考研二战再次失败后,葛佳发现她所在的新传专业毕业生的求职竞争变得更加激烈。葛佳去听了学长学姐的分享,她察觉到,如今本科生想要找到工作,有校媒或相关社团经历已经不够。
优质的实习资源集中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她迫切需要一段新经历填补简历上的空白。她选择去北京一家媒体实习,每月工资1200元, 每月房租2300元,决定要不要来北京租房实习之前,全家人坐在餐桌前开会商讨。父亲不理解为什么非得贴钱上班,忍不住埋怨道“你的简历是不空白了,但我的钱包空白了”。好在最终,母亲支持了女儿远赴北京,为她垫付了房租。
图丨葛佳在校外租房考研
在激烈竞争中摸爬滚打的大学生,早已比家长更加敏锐地察觉到周遭环境的变化。实习这条从学生到工作的过渡起跑线正在不断提前。为了提升竞争力,曾经大三、大四才选择去实习的大学生们,有些大一便开始异地倒贴实习,毕业要手握4年实习经历的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蔓延。
有大学生甚至选择花上万元“付费实习”。有媒体估算,买过实习及相关产品的学生,可能高达数十万。这条付费产业链包含职业规划、简历修改润色、面试辅导等等。如果想转入某行业实习,但没有相关经验,甚至还需要花钱报班买项目经历。这些产品,价格从几十到上万元不等。
在考研、实习带来的大笔花销前,在各类创新大赛、科研项目赛道为保研内卷氪金,也逐渐成为大学生中的普遍选择。
在林君就读的水产养殖专业里,学校开设了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大家都有论文项目,我没有的话怎么办,那我没有竞争力”,林君不得不也投身于此。导师能够报销的科研经费金额有限,学生们“倒贴”:比如购买实验用的样本鱼、担心公用实验器材污染数据,自讨腰包购买器皿、移液枪,便宜点300元左右,质量更好的要上千。
这条本就依赖投入的 “氪金赛道”,延伸出了更多需要成本的竞争方向。保研竞争愈发激烈下,本科生发表论文的现象显著激增。林君观察,身边不少同学为了保研花钱买论文。以媒体披露的某机构学术论文辅导项目为例,辅导撰写单独署名论文要价3800元,第一作者2400元,第二作者1600元。
和葛佳一样,林君同样经历了两次失败的考研。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调查报告,截止到2023年,考研生中往届生比例仍然在逐年增加,2023年考生中有48.44%是往届生。
这也意味着大学毕业,不再等于家庭教育投资的终结,为了追求更好的未来,这笔“投资”的期限在被不断延长。
2023年12月林君放弃继续考研,开始准备求职时,她要同时冲刺事业编、教师人才引进和三支一扶。林君用兵荒马乱形容那段备考的时光。山东老家和专业对口的岗位在本省只招收2人,有692人报名,林君最终考了157名。本地事业编上岸失利,备选方案教师人才引进临时通知需要加试,她不得不跨省备考成本更高的西安事业编。
从笔试、资格复审、面试、拿录取通知书,林君山东陕西两地跑。头两次,林君坐飞机去异地考试,往返六百,但随着暑假来临,机票钱上涨,往返得上千。找母亲报销时,母亲嫌她花得太多,林君自责“为何还找不到工作,为什么还要找家里要钱。”
求职期间,除了母亲每月固定提供的500元的伙食费之外,备考期间,包含住宿、交通、报名费,家庭还要再提供林君加起来近 4000 元的开销,这并不是一笔小数目。
并且,这是一个充满不确定的过程,如果没考上,就只能再来一年,继续投入沉没成本。这对林君和她的家庭来说,这都是一份沉重的压力。
好在,2024年,林君成功上岸。只是那一年,“考不上怎么办” 始终是林君无法摆脱的焦虑:她既无法面对自己,也无法接受那些花出去的钱最终没有换来想要的结果。
如今,进入大学的费用门槛也在提高,有人觉得“考得上,但读不起了”。
据公开报道,2025年,已有20多个省份上调高校学费,平均涨幅10%–15%,部分地区如上海、四川、吉林涨幅甚至达20%–35%,部分民办高校年花费突破4万元。
但对比之下,城镇居民202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49,302元,乡镇居民为19,605元。学者熊丙奇曾分析,当大学学费提高到7700元,学费占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约21%,但却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8.5%。“因此,从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看,把学费上涨到7700元没有问题,而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看,则远超25%这一比例,会增加农村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
如今,靠着自己兼职的存款和家人的支持,在杭州大厂实习的大三学生田婉发现,自己并非如想象般喜欢这份运营工作。今年2月,学习应用统计相关专业的田婉,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自己依靠1500元的生活费在大学里生活、存款的攻略,却意外爆火,后台很多大学生催更,这让她对运营产生了兴趣。
依靠自媒体经历,跨专业的田婉卷进杭州某大厂内容运营的实习岗位后,但尝试后,她发现在大厂做运营,或许并不是她理想的职业生涯。
她知道家庭并不能给她兜底,焦虑、迷茫下,田婉唯一清晰的目标就是继续兼职存钱。她计划毕业后留给自己一年的空窗期,用来探索人生方向。她计划继续靠灵活兼职,尽量不需父亲供养给家人增加负担,至少这是她给自己的底气。
*应受访者要求,人物信息有适度模糊
撰文|金晶
编辑|崔玉敏
来源:安徽乡村振兴